正文

文革琐记之:混搭旧军装

(2013-10-09 07:29:06) 下一个

 等级观念之所以那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多半与那个时代尚武的气氛有关。军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系统。令行禁止,威严而又震慑,小孩子望而生畏又跃跃欲试。那时,毛主席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既然学,当然先捡容易上手的——标志,就是现在的所说的“包装”。或曰:先求形似,再说“神似”的事吧。

 

其实,刚解放的时候,京津卫戍区部曾经下令不准市民穿军服。但是,那时的人太穷,能省则省,所以没管住。文革前,小孩子穿军装,多因家长是军人,有“省下买衣服的布票和钱”的途径。一学解放军,穿军装的意义立即提升:体现着家庭出身、政治立场乃至理想和抱负。有了这些铺垫,当人们看见毛泽东穿着军装上天安门了,能不追捧疯狂?

 

1966年,军衔制取消不久,陆军换上了颇嫌鲜艳的“国防绿”;空军军服上绿下蓝,了无新意;海军那一身,则被讥为“耗子灰”。新旧军装同时上街。只见早至苏式斜襟的女军装,五十年代咖啡色的柞(音zuo)蚕丝军服、斜纹布的黄军装、“人字呢” 黄军装、深黄色呢子军装和的卡布的“国防绿”等,争相斗艳。

 

在青年中间,新军服一时不敌退役的旧军装,原因之一是:质地。它昭示着级别。经查,刘仰东所著《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中道:“孩子穿的,都是家长的四季常服。冬装为呢子。当年的规矩是,校官着粗且厚实的黄呢子,将官是较薄的马裤呢;大衣的区别在领子,校官为栽绒领子,将官为真皮领子。春秋夏装的料子为哔叽、咔叽布、柞蚕丝。”“人饰衣服、马饰鞍”,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由表及里地看出这个孩子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行标准代不相同。着装讲究的是“搭配”。黄军装(时称“屎黄”,因颜色相近而得名,并无不恭之意)搭配红袖章和红色主调的毛主席像章,比柞蚕丝和国防绿都协调,从而成为“老兵”(以高干子弟为主体的早期红卫兵的统称)的标准着装。乃至天冷了,把咖啡色的将校呢套在里面,外层还是“屎黄”。切记,风纪扣和第一个扣子不能扣,让人们看见:里面穿着将校呢呐!

 

然而,若是一身“屎黄”也不好看,不是适合上下颜色都浅的颜色,犯了美学某忌(浅灰色的海军军服终文革全程都没“受过待见”就是一例)。裤子的颜色要比上衣深。这时,“国绿”可以容忍了,空军的“藏蓝”军裤差强人意。当然,若是你下穿将校呢军裤,就最“够派”了。

 

那是个普遍贫穷的时代,既使高级干部和将领,也没有几个活钱。“名店新款”从未与闻,自己设计更不可能。孩子只能翻箱底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把有限的资源“混搭”得富有含义。虽然来自部队大院,幸好不在编制。于是,军装在孩子们身上的穿法,恕不沿习部队陈规,另搞了那么一套。

 

正其如此,家有呢制军装者当然不屑于“国防绿”(俗称“国绿”)了——呢军服的尊称是“将校呢”哦。“国绿”则只有四兜与两兜的干部、战士之分,模糊了身份标志。裁剪缝制上,军衔制下的军装,号码多些,也不像“国绿”一律松垮肥大。

 

只此寥寥所及,已经可以看出“衣帽取人”有其实际涵义了吧?毕竟,出身将帅者少,向往纨绔者多,在穿戴上做文章,炫耀门楣的、东拼西凑的、甚至“山寨”,纷纷出笼、为市容增光。攀附之风起自部队大院,延至部委宿舍。至于大家都以“国防绿”为时尚,则是“平民意识”占上风以后的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