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比较“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的传说,“大禹治水”似乎要靠谱些,2000年和2022年两次向世界提出的中国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中,都将大禹立为夏朝缔造者,但闭口不谈“大禹治水”,原因是按照已知的古代地质,在大禹时代似乎都是干旱季节。熟不知大禹离开治水,还有多少存在价值?
在春秋以前还没有“疆域”这个概念[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夏朝”在古代通史中是一个绕不开欲又无法言明的时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谈到“夏朝”说的是“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说明孔子在坚信夏朝的存在时,又不得不感慨夏朝留下来的资料太少。在先秦时,有关夏朝的历史记载大多散见于《尚书》,《诗经》,《左传》等史书当中缺乏系统的梳理,直到西汉司马迁编撰《史记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近日,有幸倾听了陆扬教授关于“晚唐清流文化”的学术讲座,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此讲座的副题“所谓唐宋变革论的再反省”,因今年四月笔者曾对“唐宋变革论”花了大力气作了剖析,所以对陆教授的“清流文化”有了格外留意。首先,恕笔者直言有关“清流文化”还是初次听见,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笔者始终在总结有关“清流文化”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3-07-16 03:43:18)

下榻的酒店对面就是虹桥阿拉城,每当夜晚依窗远眺总能看到夜市的霓虹和人影。大雨天霓虹也不灭,忙碌的是外卖和多一份愁眠。算来我已在此住了快一个月,在即将离开上海也是这大半年上海的逗留画上句号之时,隐约觉得要为这座城市留下点什么文句。二千七百多年前老子骑牛出函谷关时,被粉丝拦下成书《道德经》,阿Q砍头前至少在意起他画的圆不好。可见人要离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话说“苏黄米蔡”,对于喜爱中国书法的群体这似乎是一个特定词汇,它是挣脱唐人“法度”的束缚,以“意”代“度”开创书法第三高峰,泛指宋代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确能领衔之至。而其中的“蔡”字为何其人?由提出“苏黄米蔡”以来一直有争议,这一争议意外地出现在宋朝而大致平息于清末民初。四九年建国以后,迫于时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关于“二重证据法”之狭义性和广义性问题,首先笔者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作以归纳:
1.运用出土史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用出土史料(出土文献、古器物等)证明传世文献的部分实录性,用传世文献证明出土史料的内容。
2.传世文献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伪”,而是存有不少“真”。
3.即使没有得到出土史料的证明,传世文献内容也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最近在线上收看了清华大学教研主任侯旭东教授,关于《“二重证据法”再思考:在出土文书类简牍中发现历史》视频讲座。这让我回忆起好多年前学习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时的切身体会同时,也觉得侯教授结合简牍考证对“二重证据法”的思考略显不足,或许这和侯教授本人的专业研究不无关系。但既然是“二重证据法”再思考,总要把问题说全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余数日后离别旧居。云绕残阳,纱窗渐黄昏。空屋一人落得思绪千万。稍凝神,两亲形影犹在,今逢得鸟雀惊啼空荡回声处处。世道终将轮回,如万马奔腾越过险滩无数。落尽繁华见真淳,只留个平淡正干净。凑两词,照鬓霜,戏笑人间。

《菩萨蛮寻觅》
昨夜天籁寻觅出,遥看仙去又仙回。
老松乔新居,小龟入莲池。

家慈坐辕辙,拈指又一年。
而今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其三,陈寅恪先生自喻的“不古不今之学”从治学对象和方法在他说的语境时代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汉学自秦汉以来无论经学和史学如何“升降”或“轻重”,汉语一直受到周边民族语言的影响和发展,比如近代民国的中文语言曾受到先于亚洲各国首先引入西方文明的日本汉语的影响,大量解释现代科技文化的日本语中的汉字词汇直接融入中国汉语。同样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其二,如果将陈寅恪先生自称为“不古不今之学”放在他本人的1930年发表这一感言的语境细分析,笔者认为这里的“古”指晚清经学家们常挂嘴边古文,这里的“今”指五四以来的学者引进西方史学观而治史的“今”。换言之陈先生自认为他的学问不是这两派中的一派。要理清以上观点,首先要了解1930年前后是怎样的时代。
清代汉学在乾嘉学派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