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八苦佛法中的八苦为:生为苦老为苦病为苦死为苦,怨憎会为苦爱别离为苦求不得为苦五蕴之聚为苦在宗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全面地诠解了八苦。比如,第一种苦-生苦-又被细分为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最明显不过的。生为苦,因其有苦受。我们也许想不起来我们自己是如何生出来的,但是,我记得我的妹妹和两个弟弟的出生,他们出生在我出家以前。我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7-16 13:38:01)

苦谛的分类三苦要理解苦谛或者Dukkha要求我们付出许多努力。苦谛的含义远远多过身体所受的粗重的苦。尤其是现代人,倾向于从心底里杜绝任何关于“痛苦”的念头,他们认为思考痛苦很负面,是消极的态度。事实上,理解苦谛的真相对我们认识真实的处境很有帮助。苦谛含摄了我们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体验,越是细微的苦,越是难以认知它们。在佛陀教授苦谛的时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先讲苦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时,先开讲人的痛苦。他为什么不先讲人的梦想?-比如去海滩度假、挣大房子。到底是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开讲与之相反的-痛苦?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释迦牟尼佛成年以前,他对人生的痛苦一无所知。作为一个王子被抚养长大,他围绕在无穷无尽的财富、美丽和奢侈之中,直到有一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皈依自心汝等应自勤,如来唯导师,
入道禅修者,解脱魔系缚。我们皆出自本性地希求快乐,上面从释迦牟尼佛说的《法句经》当中摘录的颂词,告诉我们应从何入手来满足我们的愿望-那就是皈依自心。满足快乐愿望的源泉在于自心,而不假求外物。所有能满足我们快乐需要的,就在我们的内心,而无需向外界求取。更好的消息是-这很便宜,你不用再花钱来买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两组对应的因果关系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无“因”而生,是佛法中最核心的法则之一。这个因果法则是用来理解“四谛”的基本点。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两组对应的因果关系:“苦谛”是“集谛”的果;“灭谛”是“道谛”的果。果因问题1.苦谛2.集谛(苦因)解决方法3.灭谛4.道谛
虽然这两组因果对应关系是很特别的,但是它们仍旧符合因果关系中所有的法则,尤其是一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为什么四谛要按这样的次序来教?释迦牟尼佛教授四谛时用了非常特别的次序。这种次序与事物发生在现实中的次序毫无关联。在现实中,“因”必须先于“果”产生,“果”接着“因”的后面再发生。这种“因”“果”次序是不可能颠倒发生。在现实中,既然存在一种“因”能导致“苦果”,那么肯定也会存在一种“因”能导致我们断除“苦果”。组成四谛的两组对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佛教的两种流派,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各自着重不同的佛经。早期的小乘佛教的经典多使用巴利文。大乘佛教的经文使用梵语来记录,在时期上要晚于小乘佛教。在那些传统上流行小乘佛教的国家中,佛教徒强调诵读和研习释迦牟尼佛曾在此世间上直接讲授过的教言(小乘佛经)。在属于大乘传统的藏传佛教中,我们的教程中要多次反复地学习到四谛,但是我们不专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6-24 01:25:49)

节选译自扎西次仁喇嘛的讲义《四谛》在二千五百年多年前,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佛成道了。他放弃了做王子悉达多时奢华的生活。在六年中,抛弃世间享乐,故意经受苦行,期望能证悟真谛,这种苦修没有帮助他寻找到真谛。佛陀发现偏于享乐和苦行的任一极端,皆不能够证悟到真谛。于是,他坐在那罗加纳河边的菩提树下,战胜了内心中最后的心魔以后,他发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