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93/5524914753_5041fd3c50_b.jpg)
列位,上一章回说到了飞艇到了巫峡脚下正赶上大雾,江面上十来米之内看不见来船。这种雾气腾腾的天况毫无美感。只有当大雾散去,抑或向上升华,变成了云朵并缭绕于山峦之间才能算美,而且那是非同一般的美。唐代诗人元稹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就是这后一种景况,可惜我没有见到。
上文书也说,由于大雾,飞艇在神女峰脚下泊[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07/5578450291_c11fd54bec_b.jpg)
列位,我想还是把这个帖子在这儿贴完了拉倒吧。要不上回弄了个开头,这后边没动静了,那算怎么档子事,对不对?再说,谁干了点儿露脸的事,哪怕是芝麻粒儿那么大的,也都想显摆显摆不是?嘿嘿,好在我这“续”并不长,您溜两眼直就能看完。
上一帖(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2&postID=21990)介绍到浴室瓷砖贴到了托板的上半部。我罗嗦一句,我建造的[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95/5461000826_bd76aa5c72_b.jpg border= 0 ><br><br>2.浴室左右墙上各有一个喷头,先用灰浆把不平的左右墙面抹平。<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33/5461000840_6be54c2e08_b.jpg border= 0 ><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11/5460409289_0db4e1b759_b.jpg border= 0 ><br><br>3. 墙面上借助水平仪画出中垂直线和水平线,其交点处以上是第一块瓷砖的起贴处。建议用镭射自动水平仪划这两条线,那样可以精准地保证4面墙贴的瓷砖高度一致。我是用简单水平尺划的线,过程麻烦和辛苦了一些。<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91/5460409297_ea30a3c6d8_b.jpg border= 0 ><br><br>4.然后依照划出的水平线放置托架(第一排瓷砖下面的那个东西)以防贴上的瓷砖下滑。此托架要24小时后待泥浆凝固了方能拆除。第一排瓷砖贴好后,以后的瓷砖可以此为基础,贴起来就较容易了。<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80/5460409303_8e3b879d97_b.jpg border= 0 ><br><br>5.另外一面墙也如法炮制贴砖。<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51/5460409309_d6514458d8_b.jpg border= 0 ><br><br>6.瓷砖不必贴到天花板,留有一道2寸见高的空隙也是允许的,待打磨后涂上白漆即可。<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16/5460409305_2fc0aa0436_b.jpg border= 0 ><br><br>7.这是还差半墙瓷砖的效果图。天花板上带换气风扇的灯也是我调整后装上去的,目前只差再按一盏磨砂灯罩就齐了。装到现在从效果看还算比较满意。在我房里装修楼上厨房的老美包工头有回下楼来看了看我干的活儿,撂下一句:“哥们,这活要让我干,绝不会比你干得更好”。这老头是个挑剔的人,他能这么说,我就觉着很有成就感了,呵呵<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60/5460409293_12290a0345_b.jpg border= 0 ><br><br>未完待续。。。。。。。)
列位,最近我在抽空装修投资房。大部分的活计花银子包给包工队去干了,如楼上的卫生间和厨房等。其它的我准备自己练练手,学点儿手艺。这个房子有地下室,其中一部分是由原车库改装的卧室和淋浴间。此淋浴间36平方英尺的面积,其状况很糟糕。前房主已安装了水泥墙板,但墙板对地面,以及墙板与墙板之间都不成90度角。墙板本身也坑洼不平。此外墙板的底部还部分[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70/5284298780_1e25d3a334_b.jpg border= 0 ><br><br>三峡第一峡 - 瞿塘峡(借图)。<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64/5284298784_dc4f1ff96f_b.jpg border= 0 ><br><br>人民币1980年五元版上刻印的瞿塘峡。<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02/5283636141_c4d0a575c8_b.jpg border= 0 ><br><br>夔门长江大桥乃长江上第100座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24/5284243182_72e0915c90_z.jpg border= 0 ><br><br>三峡工程蓄水后的“孤岛”- 白帝城(借图)。<br><br>话说这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当年王莽篡位,手下大将公孙述占据四川。此人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想当皇帝。一日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这里山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心中很是欢喜。后来他听说这里山上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龙,直冲九宵,他便称此为“白龙出井”,觉着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后他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所建城池即取名“白帝城”,此山亦取名“白帝山”。原白帝城地势较高,从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描写的白帝城看,它应是在彩云缭绕中的山崖之上,可见高度不低。而历史上也确是如此,记得以前乘船在水面上看白帝城上的建筑时还要借助望远镜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三峡工程蓄水后,白帝城由“半岛”变成四面环水的“孤岛”。游客可乘船直达白帝城旅游码头登上白帝城,此竟可免去攀登石阶的疲劳;人们也可选择由奉节县城步行穿过新建的长300多米的风雨廊桥进入景区。再次强调的是,三峡工程后,长江水位大大升高,淹没了不少山体高度,使白帝城和昔日的山峰变矮,白帝城才成了今天一座不高的小岛。当飞艇掠过这座“小岛”时,游人们都不禁啧啧为之惋惜。。。。。。。<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5/5283636145_8c4960e83b_b.jpg border= 0 ><br><br>昔日需仰视才见的白帝城,如今由于三峡工程蓄水,已成小山坡。<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6/5284243178_e3daa426dc_z.jpg border= 0 ><br><br>画家笔下的瞿塘峡和白帝城。<br><br>在三峡当中,第二峡巫峡以秀美著称,它也是三峡最精彩之段。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县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余公里。可惜船到达巫山县境内时,江上弥漫着雾气,近处的水面和高处的峡峰均藏身在雾中,我原本期待一睹的神女峰也隐身雾里,甚是可惜。飞艇在这里原本就要停下来让船客吃午饭,江上有雾就停得久一点。原计划午饭后如天气晴好可就近观看神女峰或乘画舫游神女溪。看来当下神女峰看不成了,只好吃完饭去游神女溪了。为补遗憾,借一张神女峰近景张贴如下。<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4/5284243174_6a1fb4269d_z.jpg border= 0 ><br><br>神女峰近景(借图)。<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28/5284243172_8e25603d1d_b.jpg border= 0 ><br><br>油画家笔下化成山峰的神女 - 媱姬, 据说她是王母的第23个女儿。<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5/5283636155_520a918ee5_b.jpg border= 0 ><br><br>神女峰畔的巫山县城。<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01/5283636147_34b6d98534_b.jpg border= 0 ><br><br>长江上载客装车的滚装船。<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25/5283636159_8cf81c16b6_b.jpg border= 0 ><br><br>巫山长江大桥。<br><br>前面说到,船在神女峰脚下停泊时船客可下船用午餐。午餐时全船的人都拥挤在一个仓库腾出来空屋前买饭。午饭由长航公司巫山段的家属公司独家提供,每份30元人民币,盛放在一个白铁皮的小托盘里。近看时是两素一荤,一勺子米饭和一小碗高汤。两素是炒洋白菜,炒豆芽,一荤是魔芋炒什么什么片。之所以说炒“什么什么”片,是因为我到现在连想带回忆地也没整明白那到底是肉片,肉皮或者是下水什么的,好像什么都有点儿。现在尽管国内的钱毛得厉害,但这三样菜无论从量和内容上都远远不值30块钱。可就这样,这饭菜不但有人买,而且还抢着买,那是因为此地供应午饭的只此一家,不吃这个,您吃什么去?长航把在此地经营午饭的权力排他性地交给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弄。我想,光卖午饭,以每船100多人计算,毛利收入就可达3000多元。每天若停靠上10条船,仅售午饭一项,日毛收入就有3万多元。一个月下来就得上百万。我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赚钱的生意。这事儿让我想起一个关于“霸王餐”的小笑话:说有个人慢条斯理地在饭馆里吃饭,饭吃完了后他接着吃水果,抽烟。当跑堂的把账单送上时,他摸了摸兜,假装惊慌失措地说:“糟糕,我的钱包不见了。”跑堂的面无表情地问:“真的吗?”然后把这个人带到门口,大声命令到:“蹲下。”然后照着他屁股用力一脚,把他踹到了门外。这时坐在另外一张桌子上的一个顾客,见状自动地走到门口。同样地蹲下来,然后回头对跑堂的说:“结账。” 。这个笑话里挨踹的那个人和后来主动蹲到门口的人都是所谓吃“霸王餐”的主儿。但霸王餐还有另一层含义,知道的人不多。那是指凭借权利,利用他人的对某种东西的需要与其进行不平等交易。长航家属公司利用权力赶走其他餐饮经营者,独家在此地经营午饭,从而得以向船客出售质次价高的饭菜。船客除此别无其他选择,这就出现了另一含义的霸王餐。我这趟三峡行中遇到的类似这样的霸王餐还不止一起。像上文书里介绍的缆车公司设“计”堵塞人行道,让人不得不买票坐缆车,以及以后要提到的三峡游轮里卖高价饭菜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在现如今人人都在找钱的时候,有机会使用霸王餐的方法捞钱既不费力又不少捞,可社会风气也由此再败坏了一层。。。。。。。<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47/5284243164_473b66c17b_b.jpg border= 0 ><br><br>下船吃午饭的地方。<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50/5284243168_d8c77d18e1_b.jpg border= 0 ><br><br>30元人民币的套餐。怕人说咱不开眼,故尔盲拍了一张。<br><br><br>(待续)<br><br>部分文字内容来自网络。)
列位,在结束了张飞庙的参观后乘飞艇再东行一小时左右就进入了三峡水界。前文书说到,长江流经渝东地区时,劈开巫山山脉,一路东奔,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大峡谷河床地貌,喷绘出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卷,这,就是长江三峡。三峡是巫山山脉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的峡谷群,它西起重庆奉节县境内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204公里。那里两岸高峰[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4/5257019192_b7ddd8992e_b.jpg border= 0 ><br><br>稻花香飞艇。这就是我坐的那条。<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2/5257019186_1df479d7c3_b.jpg border= 0 ><br><br>另一条飞艇,可隐约看到里面的座舱。<br><br>上文书说到,飞艇这种交通工具我早在1984年从广州到那时的英殖民地香港时就坐过,当时乘艇的感觉真好,原因是船体开动时略离开水面飞翔,速度虽快,但噪音和振动都不大,差不多和乘一般飞机相仿。但这回坐的飞艇不同,噪音之大,坐在对面的人若不喊着说话你就不知道他是骂你呢还是恭维你。发动机的动静也邪乎,能把坐船的全身震得跟筛糠似的,真正舒筋活血。这还没完,柴油发动机冒出的黑烟灌入客舱,和熏蚊子有一比。飞艇船票上说,“做飞艇是享受飞机式的服务”,我这儿加一句,这要看坐哪的飞艇。<br><br>说说三峡吧。列位都知道,三峡是指长江流经原四川川东一带,巫山山脉中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县境内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那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br><br>抵达三峡水域前,飞艇先到了重庆三峡移民大县云阳。2008年我去新马泰旅游时在重庆江北机场结认识交了几个云阳县物价局的团友,旅游结束时6-7个人都邀 我有机会去云阳“耍一哈”,我欣然同意。这次好不容易真的来了云阳,我倒不想给他们打电话。一来是人家当时就那么一说,咱哪能拿着棒槌就当针呢?二来他们一准儿的正忙着找钱呢,没工夫搭理我,而且我一个人旅游其实就是图个人少,单倍儿自由,是一种享受。<br><br>碍于时间,在云阳时别的地方我没去,唯独游览了一下著名的张桓侯庙,即“张飞庙”。此祠庙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庙之原址位于云阳县飞凤山麓,三峡蓄水后庙的整体西移32公里,当然也往上挪了几十米。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字画碑刻,稀世文物200余件,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此庙由来是三国时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败走麦城,被吴将擒而杀之,镇守在四川阆中的张飞心痛欲裂,嚎陶大哭,报仇心切,乃命部将范疆和张达三天之内制好白盔白甲,供他挂孝出征。范、张二人趁张飞醉卧,取其头颅投奔东吴,行至云阳时忽闻吴、蜀已议和,乃将张飞首级弃于江中而逃。张飞首级后为渔人捞出,葬于云阳南岸飞凤山麓,并建庙纪念。<br><br>到访张飞庙时,访客们皆沿一条江边斜坡石路拾阶而上。路两边多仿古物品店肆,细看竟有文革瓷器,纪念章等上世纪6070年代的物件,我也买了几件把玩。抛去购古董的乐趣,行至半山时,见张庙傲立于坡上。该庙与云阳新城隔江相望,相映成辉。庙前书法名家“江上风清”的题字,字体雄劲飘逸。该庙迁来新址时按着整旧如旧的原则翻修过,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原址极为相似。新张飞庙将原先馆藏文物4500多件及庙内127株名木古树安全大转移。共拆除各种建筑构件13.1万件,庙内木刻193件,石(碑)刻178件,迁入新居。庙内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等,构成一组宏伟壮观、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走入庙内,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庙中不但建筑独特,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08/5257019202_bb102e2e32_b.jpg border= 0 ><br><br>张飞庙上的“江上风清”4个大字,字体骏逸潇洒。<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84/5257019214_cd77f69afd_b.jpg border= 0 ><br><br>庙前的祈福法会。<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7/5257019222_82256098e9_b.jpg border= 0 ><br><br>张飞庙的山门是个旁侧门,因而当地有一句歇后语,张飞庙的进口 - 旁门斜道。<br><br>张飞庙内还有现存石碑和摩崖石刻及木刻书画多达数百幅,书画作品远自汉唐近至明清各代,名家荟萃,实为罕见。其中以木刻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石刻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大字长卷;石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庭坚书《唐韩伯庸幽兰赋》;郑板桥书写的诗文和竹石、兰石绘画等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刘墉、张船山、竹禅、彭聚星龚睛碑、赵熙、郭尚元、张潮庸、刘贞安等人的木刻字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10/5256422405_b14039a210_b.jpg border= 0 ><br><br>唐书法家颜真卿遗墨。<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7/5256422409_c6d21db2b3_b.jpg border= 0 ><br><br>苏东坡的楚颂帖。<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01/5256443509_ce88cd0573_b.jpg border= 0 ><br><br>岳飞书《出师表》<br><br>庙园内有一座如戏楼般的结义楼,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雕塑面江而立,十分生动感人。三人神态栩栩如生,背后桃花掩映,给人意气风发之感觉。周围画廊多为名家字画雕刻,各处楼板都有白色标注,盖取旧址之原样翻盖如此。三楼大殿当中为张飞铜像,此前泥塑无法整体迁移,匠心独具之雕塑家仿照原样,雕刻成张飞青铜座像。铜像若有所思,仿佛正在为蜀汉江山、百姓安乐遐思。铜像周围有张飞四个历史时期泥塑,主题分别为鞭打都邮、义释严颜、长坂桥,及阆中遇难等。大殿铜像上面,悬挂了“力扶汉鼎”的牌匾。铜像前,游客多有伏地而拜者,祈求平安。此间百姓将张飞奉为神明,船夫渔民更是虔诚,张飞生日、逢年过节都要焚香供奉。传说张飞在云阳几次显灵,其中一次便是明末张献忠率大军沿长江进军四川,张飞一脚立江中,一脚立云阳县城,不让张献忠入川。张飞在长江上便名声大噪,成了保佑过往船只一路平安的神灵。后来张献忠虽未打进云阳,却攻到了重庆,在通远门与守城明军一番苦战,重庆始陷落(见我年中的帖子《扯闲篇之七星岗,通远门及其它》)。。。。。。。<br><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21/5256422413_98cf5f8d31_b.jpg border= 0 ><br><br>结义楼。<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81/5256443505_ed7279e734_b.jpg border= 0 ><br><br>长坂桥上。<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5/5256422417_e44dcd22cb_b.jpg border= 0 ><br><br>庙中千年的木廊。<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5/5256422423_c0dc26d860_b.jpg border= 0 ><br><br>大殿屋顶。远处背景为云阳县城。<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130/5256443513_95c1737857_b.jpg border= 0 ><br><br>庙后的山峦。<br><br>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空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r>白发渔憔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br>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明代进士杨慎的《临江行》被谱写成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直由庙中的大喇叭凄婉地播唱着。结束了游览,惜别张飞庙下山,骄阳透过云层投落在长江中,景观还是那样的雄浑秀丽。。。。。。。。。<br><br><br>(待续)<br><br><br>部分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列位,我这个旅游团的标准是“包早饭”的。第二天一大早本人就匆匆在酒店底层的饭厅喝了碗照得见人影的薄稀饭,吃了两个秀气得跟核桃似的馒头,然后就被轰着上了大巴拉到江边,登上了去三峡的飞艇。
稻花香飞艇。这就是我坐的那条。
另一条飞艇,可隐约看到里面的座舱。
上文书说到,飞艇这种交通工具我早在1984年从广州到那时的英殖民地香港时就坐过,[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7/4549676591_d8454f519f_b.jpg)
这次回去有意积攒了些严肃类型的素材,写点这方面的东西不怕烧无米之炊了。但素材一多也容易东一郎头,西一棒子,没有重点,不知从哪里下手。今日得见“中南美洲”坛的封面贴《张献忠杀人考》一文,文中提及八大王张献忠历史上曾在重庆杀人如麻,我于是便想若以这个题目为开头整理它一篇小文有可能是不错的。
过去我老人家曾很多时候在坛子上写过有关北京历[
阅读全文]
![](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4/5248063395_b1720fe022_b.jpg border= 0 ><br><br>万州港码头一角。<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42/5248063391_4ae620821e_b.jpg border= 0 ><br><br>万州港外的飞艇。我第一次坐这玩艺儿是1984年从广州去香港时。<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87/5248063401_28c4513086_b.jpg border= 0 ><br><br>与当年“东方红”号长航客轮相仿的长江内河“枯死”。<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002/5248063399_3de5e18c7b_b.jpg border= 0 ><br><br>万州地段的长江水位已近70米。<br><br>到了万州后我感觉完全认不出来了。70年代初来此时万县县城还只有一条马蹄形的马路,走不到半个小时就从马路的一头到了另一头。而现在的万州已发展成重庆地区的第二大城市,时间虽已过午夜,宽阔和纵横交错的街道马路边还是灯红酒绿的一派繁华景象。而我却无心欣赏这不夜之城的喧闹,从导游那里领了酒店房间的钥匙,径直上了八楼的房间,进屋后倒头便睡。。。。。。 <br><br><img src=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44/5248063387_37f79c7572_b.jpg border= 0 ><br><br>万州歇脚的3星酒店客房一角。<br><br>(待续)。<br>)
列位,这回一年中2度回到重庆后我去了趟三峡。原本在重庆江北机场下飞机时有人在我手里塞了一份彩色印刷精美的宣传品,那是某旅游公司三峡游的广告。我本来用不着这个,重庆满大街小巷的都是旅行社,随便找一家都有去三峡的报价和组团。可这份广告是送上门来的,为图方便,我也就懒得再找其它旅行社了。
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约莫4点来钟,我拿起放在桌子上的[
阅读全文]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1/5155031787_b789a76cdd_b.jpg border= 0 ><br><br>今日和平里豁口。<br><br>从豁口儿再往南走是一个叫“四眼井”的地方。老北京过去叫“眼井”的地方不少,如毛泽东1918年到北京时就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虽然北京地处平原,东部临海,水源并不贫乏,但在过去民间用水却不很方便。北京城大部分的水井是苦水井,只有为数不多的井为甜水井。有甜水的地方人们多打几它几口,做成“水窝子”,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水站。这个“四眼井”就是昔日的一个水窝子。我小时候这里也早已没有没有了水井。四眼井还是东直门北小街的一条马路。马路边儿上有菜市场,副食店和酒铺。有名的炮局胡同的东口也在这儿。关于“四眼井”清末民初时有一个民谣,唱出了这个地方的周边环境。那民谣是这么唱的:“东直门挂着匾, 界壁就是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照电影, 界壁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钟, 界壁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有大殿, 界壁就是国子监; 国子监一关门, 界壁就是安定门; 安定门一甩手,界壁就是交道口(注释:‘界壁’是北京土话,意为隔壁)。。。。。。。”<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10/5186234223_fd50e3b07f_b.jpg border= 0 ><br><br>今日“四眼井”,哪还有往日的模样?<br><br>四眼井还是炮局胡同的东口。这个胡同的西口挨着大名鼎鼎的喇嘛庙北京雍和宫。炮局胡同因为原先有炮局而得名。这里在清乾隆时为枪炮局,为制造大炮的地方。后炮局废了,此地又成为军械及废炮的储存所。清末再成为监狱。民国后沿称。“文革”中这里一度改称“双胜胡同”,后恢复原名。抗日战争期间,此地成为日本侵略者关押中国“要犯”的监狱。监狱戒备森严,在四周围墙中修筑七座碉堡。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爱国将领吉鸿昌联合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吉鸿昌在平津一带活动,在天津被捕,被押往北京,监禁和就义在炮局里面。在就义前,他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国民党统治时期,安子文、薄一波等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先关押在此地,然后才押到西城草岚子监狱。49年以后,此地曾为北京市劳改局,后为北京市公共交通分局。<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07/5186234225_40419ef892_b.jpg border= 0 ><br><br>“炮局胡同”东口儿,这里还是老样子。<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4/5186872016_3992e373ea_b.jpg border= 0 ><br><br>胡同小区墙外(借图)。<br><br><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007/5186872022_a5aecd484f_b.jpg border= 0 ><br><br>这个炮楼还是日本时期修的。以前从这里走过不知多少次(借图)。<br><br>四眼井和炮局在往南走,就到了俄罗斯大使馆的西围墙。和使馆隔着一条马路是今天的南管公园。俄罗斯使馆过去也叫北馆,里面有俄罗斯公墓群。<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4/5186234229_1b71230867_b.jpg border= 0 ><br><br>俄罗斯大使馆西南端围墙处。原先这里是一家洗染店,离佛教重地北京市通教寺也不远。这里离我在北京的家很近了。<br><br><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281/5186234233_baff60dde6_b.jpg border= 0 ><br><br>俄罗斯使馆前等着办签证的人。<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83/5186234237_8ac518d121_b.jpg border= 0 ><br><br>俄罗斯使馆正门前的“东扬威路”,文革时改为“反修路”,那时这里上演过类似“火烧英代办”般的冲击俄使馆的事件。<br><br>这北馆是清康熙年间的一座关帝庙改建而成,叫尼古拉教堂,供当时中俄雅克萨之战的俄方战俘作宗教礼拜之用。后来俄罗斯东正教会向中国派遣教会使团和传道团也住在这个教堂里。传道团里的人死后就葬在教堂后面,逐渐形成了一个墓园规模。在墓园下葬的还有东正教的中国教徒,所以墓园里西洋和中式墓碑都有。我虽然没有进过俄罗斯大使馆,但那时因为居住和上学都在它附近,所以一直琢磨这么大的一个墓园在大使馆的什么位置。后来我判断它应该在使馆的东北角。这个判断直到我后来看到一张晚清时的明信片才得到了证实。<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24/5186245927_468aec4ea6.jpg border= 0 ><br><br>网上找到的一张俄使馆内的俄公墓群,墓碑是中西合并。<br><br><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013/5186245929_b08024a380_z.jpg border= 0 ><br><br>这张清末时拍的照片标明了俄罗斯墓群在今俄使馆的东北角,因为图中的城门楼子是早已消失了的老北京内城的东北角楼。<br><br>俄罗斯使馆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现在,见证了中俄关系时好时坏的发展史. 事情讲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br>别的我就不说了,单说发生在这个俄罗斯使馆里的一件可乐的事。1991年苏联解体改制时,当时的苏联大使馆举办过最后一次庆祝十月革命节招待会。招待会邀请了几百人,几乎是中国人, 把个招待会大厅挤得满满登登。招待会大厅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条桌子,说是招待会,可桌上什么都没有, 桌旁四周站满了来宾,显得倒挺热闹。活动内容程序很简单,先由苏联大使致词,致词也不长,末了大使用中文大声地说:“亲爱的同志们,让我们尽情地吃吧!”。这时所有人都以为丰盛的俄式大餐就要端上来了。大伙儿侧脸望去,只见从旁门中走出三位胖胖的苏联大婶,每人手中端着一个大盘子,掷地有声的放在了长条桌子上,里面是些切好的北京粉肠,就是那种含淀粉很多的香肠,味道口感都极差,当时市场上价钱很便宜。人们拿着空盘子一拥而上,粉肠一扫而光,没吃着的人只得到旁边去取饮料喝。不 一会儿,胖大婶们又走了出来,照例又端出了三盘粉肠,又是一扫而空。 端出了这六盘以后胖大婶们再也不露面了。招待会也至此结束。后来人们才听说,原来苏联驻外使馆的经费实行了包干制,结余归己,为了省钱归自己,才这么搞招待会。。。。。。<br><br>(待续))
列位,上文书说到从和平里第五俱乐部顺和平里东街往南走,不大功夫儿就能到和平里豁口儿。坛里有朋友说,豁口在文革期间有“口里口外,刀子板带”的说法。此话不谬。那是因为和平里豁口以铁道为界,分成南北两块地皮。文革时两边的孩子常聚在一处打群架,上演全武行,菜刀,三棱刮刀,军用皮带全用上了。在豁口这块儿还有一个75中学,当年是问题学校一个。那会[
阅读全文]
![](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158/5155007305_b59c21f8bd_z.jpg border= 0 ><br>北护城河还是老样子。<br><br>。。。。。。时光飞逝,光阴似箭,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再来到护城河边,发现河水还是清的,水底的石头和水草都能看到。那天见河边有一老者手里牵根线,线另一头放在水里。我问他干嘛呢?他说“钓虾米”,可见这护城河的水质还不错,有鱼有虾。<br><br>忘了说一句,和平里豁口这个地名是因为早先这里住的人把经过这里的一段老城墙扒开了个豁口儿,让南北‘天堑’变了通途。豁口这几十年里模样变了不少,但大概齐的轮廓还看得出来。变化最大的是十字路口上有了立交桥和成片的高楼建筑<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07/5155031779_9f3464490f_b.jpg border= 0 ><br>这就是当年的和平里豁口儿,城墙早没影儿了,铁道和十字路口也变成了今天的立交桥和快速道。<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1/5155031787_b789a76cdd_b.jpg border= 0 ><br>原先在这儿有铁道,往前则是地标建筑‘九层大楼’。现在也早都无影无踪了。<br><br>小时侯在幼儿园里淘气挨了老师骂, 感觉委屈,一个人就敢打幼儿园里跑出来, 走2-3里路到和平里豁口,过铁道和十字路口, 再走4-5里路跑回家. 有一回我自己回了家, 幼儿园的阿姨见我丢了, 紧张得不得了, 遂4-5个人作伴儿赶到我家问我爸妈我是否回家来了, 等亲眼看见了我才放了心。<br><br>从豁口往北走200米就到了一个叫’十六工区’的地方。<br><br><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138/5155066757_b467e8c0da_b.jpg border= 0 ><br>这就是当年的‘十六工区’,现在早已被车水马龙的马路和林林总总的店铺代替。<br><br>这个地方虽叫‘工区’,但在60年代末期并无生产设备和厂房, 倒有一座座排列整齐的平房. 那时547厂拨出过几批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支援西南地区的备战建设和三线建设, <br>我那时经常随着母亲到在这儿参加支援三线的人员学习. 其实那会儿也没人正经地学习, 都是男的下棋打牌, 女的打毛衣聊天来打发时间, 偶尔还有人带胡琴来, 给别人伴奏唱唱样板戏解闷儿. 我也趁着有人给垫胡琴儿, 学着大人们唱上几段,稚气十足地经常惹得众人哈哈大笑.但自打那儿以后,我倒也一度迷上了京戏,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加上岁数一大,嗓子成了破锣,更兼有后来得了五音不全的毛病,我以后便基本不再哼唱京戏了。前一阵子我心血来潮,竟又胡乱录了一段亲自嚎唱的样板戏选段,请您听听给断一下这段唱腔里有没有原唱沈金波的味道?呵呵。<br><br>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55550006.mp3<br>上面即是提到的我这个京剧唱段的链接,只提供链接是为不让其自动播唱,您听时点击一下即可。<br><br>解16工区再往北走50米就是547厂的厂大门。现在的大门还是以前的老样子,矮矮的围墙,围墙后面还是一排二层小楼<br><br><img src=http://farm2.static.flickr.com/1225/5155007335_5e2a7f77e9_b.jpg border= 0 ><br><br>原547厂正门。<br><br>要说变化大的是厂门口左侧的原厂医务室,现在已扩建为一所社区医院了。<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12/5155066791_f5385829cd_b.jpg border= 0 ><br><br>我上大学的时候偶然一次在校图书馆翻到一本内科学方面的书,看后便对号入座地觉着身上哪哪儿都不舒服,怀疑可能得了白血病。后来还就近到了这个547厂医务室找了内科主任作诊断检查。主任那时带了4-5个实习代夫,让我上床仰面平卧,然后用手给我按压胸骨,问疼不疼?主任用的劲儿不小,有几 下还压到了胸前的肋骨上。我那时还分不清肋骨和胸骨的区别,以为肋骨也是胸骨,就说‘疼’。别的实习大夫问主任怎么样?主任面带惋惜地说“唉,够呛,都有胸骨压痛了”。然后紧接着又给我做了血色素和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发现是正常的,静脉血里也没发现幼稚型白细胞,这让主任非常疑惑。但“胸骨压痛”这一特征指标还是使她相信我有可能得了白血病,所以嘱咐我再到其它大医院去做做检查。我离开内科门诊时,主任带着实习生在门口目送着我,跟我招手,这个情景我现在还历历在目。听了主任的话,我以后又找了几家医院诊断都没有发现任何毛病,这才醒悟是看了那本内科学的书后我自己的心里作用在作祟,以为得了什么重病,什么叫‘疑心生暗鬼?这就是!<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40/5155007349_d9d4c32848_b.jpg border= 0 ><br>当年内科主任目送我离开的楼口。<br><br>出了原厂医务室再往北行100来米,隔着马路就到了547厂的第五俱乐部(和平里当地人俗称它为‘五俱’)。<br><br><img src=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145/5155031765_641c890635_b.jpg border= 0 ><br>这就是‘和平里五俱’,早已变化得面目全非了。<br>第五俱乐部的设备设施相当好,当年也是标准的影剧院水准。记得小时在这儿看过大型话剧《槐树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还看过电影《不夜城》,《武训传》和《清宫秘史》等,但这些电影在文革中都是作为批判的片子放的,可惜了儿的。第五俱乐部这个地方后来出了名还和从这里走出过全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文华有不小关系。李是北京人,原是547厂工会干事,自幼喜爱相声,1962年离开547厂调入国家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后来与姜昆搭档说相声,创作和演出了大批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彩段子,水平之高,让人听后不忘。。。。。。<br><br>(又待续))
列位,有个地方我在这儿多聊几句。什么地方呢?就是地处北京和平里豁口附近的航天工业部239厂周边地界儿。今年4月份开春回国时我没去成那里,半年后的这次再回国在北京办完了事我就近去了趟那儿。
航天部239厂前身是五机部的代号厂547厂,那是个上万人的大型国防工厂。五机部是个什么单位您应该不生分吧?对,是造常规武器的。从上世纪1952年到1979年,咱们国家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