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北欧行(4)的内容已经是两年前的“旧货”了。真对不住诸位,隔了这么长时间才端出来。但觉着这一篇如果不写恐怕也没机会再写了。因为明天又要去北欧一趟。新的内容如果想写的话,旧的这里还有一篇没写,这很不象话。所以虽然内容不新了,您还是得耐着性儿看一看:)))
此一篇说的是拉脱维亚的里加。里加是拉脱维亚的首都。乃该国经济和文化中心。里加这个城市在3个波海国家中是最大的,人口成分45%是俄罗斯人(另一半是拉脱维亚人)。里加北靠波罗的海,南面毗邻道加瓦河(Daugava) 。面积307平方公里,人口90多万(以前提到过爱沙尼亚的塔林只有40万人口,连它的一半都不到)。道加瓦河穿过里加城注入里加湾。和塔林不同,里加老城区和新城区界线不明了。在老城里转悠一会就会无察觉地进入新城。里加曾受浓厚的德国文化影响,历史上有位德国主教叫Albert,曾是里加的第三代大主教,此人1201年与商人们建起了里加城。现如今里加有一条街被命名为Albert Street, 用以纪念这位主教。我上次跟别人聊到这条街时误把街名说错,现在借这个机会更正一下。这条街现在成了里加的使馆区,沿街两面尽是风格各异万国建筑。它们当中的一些是由建筑师Mikhail Eisentein设计的。该人是前苏联著名导演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曾创立电影蒙太奇理论)的父亲。有机会去里加的,那条街很值得去看一看。
这就是Albert大街。
历史上里加最先被东罗马帝国统治过一段时间,然后被波兰人统治。再过来17世纪时波兰和瑞典打仗,瑞典胜,波兰败,里加又被瑞典统治。在十八世纪初里加居然还是瑞典的最大城市。但是不管被谁统治,里加本身都享有很高的自治权。后来瑞典又和俄国发生战争,里加遂被俄罗斯占领。同样地,无论怎样更变归属,德语曾一度是里加的官方语言. 这个状况一延续到后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附属国里推行俄罗斯化,俄语才成为了里加的官方用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里加被德国再度占领。一战后当德国和俄罗斯相互掰嗤各方利益和条约,波罗地海三国成了权力的真空地带,于是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宣布自己独立。1941年二战中的纳粹占领里加。接着苏联红军于1944年10月在大反攻时捎带攻入里加,并很快移民了大批俄罗斯人进入,拉脱维亚从此成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拉脱维亚借苏联内乱时又一次宣布独立并至今。看了上面叙述可以说,里加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在里加广场,建有一座拉脱维亚被占领博物馆(Occupation Museum),里面展出拉脱维亚自1940至1991年被占领的历史资料。从这个纪念馆的建立可以看出,虽然拉脱维亚和里加在历史上多次被很多国家占领和拥有,但他们真正在意的还是近代被德国和前苏联的占领。
这就是那个被占领博物馆。
被占领博物馆上方楔这个牌子,告诉世人,拉脱维亚1940-1991被外国占领 (1940年以前呢?)
经里加著名的斜拉桥跨过道加瓦河就来到了紧邻老城的市政厅广场(Ratslaukums Square)。这里曾是一个中世纪的露天市场。上面说的拉脱维亚占领博物馆就在这个广场一个角落里。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旁边有一个俄罗斯式样的红色花岗岩雕塑,三个穿俄式军大衣的人背靠背而站。这个雕塑是纪念拉脱维亚红军中的来福枪手。是十月革命当中的拉脱维亚红色步兵雕像。十月革命期间,有一支主要成分是产业工人的拉脱维亚部队,这是一支布尔什维克的忠诚部队,曾集体荣获苏联早期的最高军事荣誉红旗勋章。后来拉脱维亚独立,有人建议把雕塑拆掉,但最终还是没有拆成。雕塑被重新诠释为纪念所有在一战中牺牲的拉脱维亚来福枪手,这么一来,雕塑就被保存了下来。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把本来觉着硌应的东西加以新的解释,就成了意义完全不同的物件,这虽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代价是有些历史上的痕迹今天会不复存在。所以为了后人能看到比较完整和全面的历史,世人是不是该向里加人学习,在处理敏感问题上做得圆滑一些呢?
道加瓦河上的钢索斜拉桥。
拉脱维亚红军战士来复枪手雕像。
市政厅广场的东北侧是被称作黑头 屋(Blachheads' House)的著名建筑。始建于1334年,
广场上的“黑头屋”。
离开市政厅广场后进入里加老城。
老城里的火药塔,建于瑞典统治时期。
老城里还有一个有名的“黑猫房子”。在一栋楼房的房脊上站着一只愤怒的弓着背翘着尾巴的猫。据说房子的主人是历史上一个富商,
黑猫房子。
新老城交界处。痕迹模糊。
快乐的特洛伊木马骑士。背景是世界著名首饰设计制造商Baltu Rotas.
里加硕鼠。
人高马大的北国胭脂背影。
新城中心有一个运河公园。城市运河流经穿过这里。人们在百花和绿叶丛中散步和休息。公园里有座爱情桥,
公园里的运河。
爱情桥上的情侣锁。
运河公园里散步。
运河公园波罗的海母亲雕像。
运河公园旁的里加歌剧院。
我在运河公园看见三个年轻人,一个姑娘,两个小伙子。
全集完。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