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第八篇茶叶产区(八之出)。
山南地区(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这里陆羽把衡州,即今湖南衡阳也归入)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最好,襄州、荆州产的次之,衡州产的差些,金州、梁州的又差一些。淮南地区(今皖北、鄂东)的茶,以光州产的为最好,义阳郡、舒州产的次之,寿州产的较差,蕲州、黄州产的又差一些。浙西地区(今浙西、苏南、皖南)产的茶,以湖州产的为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七篇茶事的历史记载(七之事)。陆羽在《茶经》中记录了四十七则与茶有关的事
,前面已经引用了一些,下面只补充前面未引用过的内容。
晋《中兴书》(佚书,有清人辑存一卷)说:“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想拜访陆纳。纳的侄子俶怪他没什么准备,但又不敢问他,便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肴馔。谢安来后,陆纳仅仅摆出茶和果品招待,陆俶于是摆上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五篇煮茶的方法(五之煮)。
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馀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会使茶受热不均匀。烤饼茶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癞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等到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按先前的办法再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用太阳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好。在制作饼茶时,对于很柔嫩的茶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19 18:11:05)
第四篇煮茶的用具(四之器)。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的样子,壁厚三分,炉而不是品茶。口上的边缘阔九分,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籕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盛唐灭胡,指唐平息安史之乱,时在唐广德元年(763),此鼎则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第二篇茶叶采制工具(二之具)。
籯,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用竹编织,容积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
灶,不要用有烟囱的(以便使火力集中于锅底)。
釜(锅),用口有唇边的。
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泥封好,甑内放竹篮作甑箅(蒸屉),用竹片系牢。开始蒸的时候,叶子放到箅里;等到熟了,从箅里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茶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简单零碎的状况。《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陆羽的《茶经》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茶文化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整个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促使茶由药用、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浙江湖州人,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活动于唐上元至贞元年间(760-804),后来住持妙喜寺。皎然著有《杼山集》十卷,不仅是著名诗僧,并撰有《诗论》、《诗式》,是唐代重要诗歌理论家。曾与颜真卿、陆羽等唱和往还,最后圆寂于妙喜寺。
他在当时诗名很大,又是一位茶人,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15 18:54:33)
中唐的陆羽(733~804)对茶文化作了系统的总结,写出专著《茶经》(成书于758年左右),并因此被尊为茶圣。陆羽的身世十分坎坷,三岁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长得太丑,又是口吃的缘故,被遗弃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的西湖边,恰逢当地著名寺院龙盖寺的方丈智积禅师路过那里,就带回寺中收养。弃儿渐渐长大,智积禅师教他识字,让他念佛经。弃儿很聪明,没多久就识了不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虽然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最早利用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但是汉语中“茶”字却出现得比较晚。因为在人类发现和利用之前,茶树早已存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开元天宝年间,无疑是其社会经济最为殷实的一个时期。茶叶是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盛唐时期开始茶事的迅速普及有其社会经济发达的基础。另外,国家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就有上文“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的说法。
例如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远在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