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8)唐代人对茶的认识

(2009-07-17 17:17:27) 下一个

唐代中叶,陆羽撰成中国的、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西周初期以来茶的记载只是只言片语、简单零碎的状况。《茶经》的出现是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它开启了此后茶文化异彩焕发的局面。陆羽的《茶经》堪称一部茶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茶文化学著作,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中唐以前整个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促使茶由药用、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生理需要,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迈入新的境界。

陆羽在《茶经》中十分详尽地阐述了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煮茶法。《茶经》对茶的采摘、制作、饮用进行了细化,其煎茶步骤为:炙茶、贮茶、碾茶、罗茶、择水、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饽均分,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内容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上卷包括前三篇,四、五、六为中卷,最后四篇是下卷。下面介绍的几乎是全书译文,在前面引述过的内容,特别是第七篇茶事的历史记载,不少内容已经叙述过,就省略了。但描述唐代饮茶方式的主流:煮茶法的五之煮后半部分,如果完全按照现今流传的版本,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这些地方只能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加以改写,如有异议,请交流讨论。

第一篇茶的起源(一之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树高一尺、二尺,乃至达几十尺。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干粗到两人合抱的,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即皋卢,苦丁茶见前文),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果柄像丁香,根像胡桃。

“茶”字的写法,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搽”;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有五种名称:茶、槚、蔎、茗、荈。

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含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一般说来,茶苗移栽的技术掌握不当,移栽后的茶树很少长得茂盛。种植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

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覆盖下生长的茶树,芽叶呈紫色的为好,绿色的差些;芽叶以节间长,外形细长如笋的为好,芽叶细弱的较次。叶绿反卷的为好,叶面平展的次之。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采摘。因为它的性质凝滞,喝了会使人腹胀。

茶的功用是因为它的性寒,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于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舒服,喝上四五口,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美酒、甘露不相上下。但是,如果采摘的不适时,制造的不精细,夹杂着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

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出产在上党,中等的出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出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作为药物使用,是没有疗效的,更何况假的人参。例如若误把荠苨(荠苨:学名Adenophora trachelioides,是桔梗科沙参属的植物俗称甜桔梗,浙江山区就有)当人参服用,将使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明白了。

龙剑按:这里,陆羽把出产在上党的党参误为人参,中国古代常把党参也叫做人参,所以陆羽才会搞错。以植物学分类来看,党参不同于人参,党参属桔梗科,而人参属五加科,生长的形状也不同。从医药效能上看,二者功用相近,但人参的药用价值大于党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