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5)“茶”字的通行

(2009-07-14 20:10:27) 下一个
虽然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又是最早利用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但是汉语中“茶”字却出现得比较晚。因为在人类发现和利用之前,茶树早已存在,很多很多年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又过了很多很多年以后才逐渐见诸于文字记载。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了各地区的先民对茶的认识和对茶称呼的不一致性。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上文说到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称茶为“槚”。陆羽的《茶经》中转载了今已失传,西汉司马相如所写的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凡将篇》中列举的二十味中药:“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芩草,芍药,肉桂,漏芦,蜚廉,萑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提到的“荈诧”,根据陆羽考证就是茶。西晋杜育那篇著名的《荈赋》中的“荈”就是说的茶,南朝宋朝的山谦之在《吴兴记》中也称为“荈”。 西汉末年,扬雄在《方言》中称“蜀西南人谓茶曰蔎”。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蔎,四曰茗,五曰荈”,下面解释除茶以外其它四个称呼。

茶树的老叶叫做“荈”(jie第二声)。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荈,尺也切,茶叶老者。”

茶树的嫩芽叫做茗,茗,古通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五代宋初的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充说:“茗,茶芽也。从草名声。”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旧题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晋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是沿用至今的唯一的茶的别称。因此隋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8226;尔雅音义》中说:“荈、荼、茗,其实一也。”

《说文解字》:“蔎,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蔎,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蔎借指茶。但以蔎指茶仅蜀西南这样用,应属方言用法,古籍仅此一见。

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经典释文8226;尔雅音义下8226;释木第十四》:“《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造了一个“搽”字,以代替原先的槚字。《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著文字训诂书,所以“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在隋代陆法言《广韵》中“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又“茶,俗”。“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比“荼”书写简单,所以,“茶”作为“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


《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所撰,今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到了陆羽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的时候,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例如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中就讲到,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

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有鉴于此,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应在中唐以后。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后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仅减此一划,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从此,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顺便说一下,现在十分流行的苦丁茶,它在中国的历史也很悠久。据《北堂书钞》引东晋裴渊的《南海记》(或写作《广州记》,原书早佚)称:“酉平县(县治在今广东惠阳县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是我国皋卢的最早可靠记载,反映在晋朝以前,我国华南一带即已存在采饮皋卢的习俗。在我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皋卢和茶是混而为一的,认为华南一带饮用皋卢,或许以为就是长江流域所说的茶。到南北朝时,随着荆湖地区茶叶文化的南传,大家逐渐发现和知道了皋卢与茶叶性状上的差别,从而也慢慢把二者有意识地区别了开来。如《本草拾遗》南朝宋沈怀远的《南越志》(原书也早已散佚):“龙川县出皋卢,叶似茗,味苦涩,土人为饮,南海谓之过罗,或曰物罗。”几乎同时的《桐君录》也说:“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似茗”只不过像茶,并不是茶,而是苦丁茶。苦丁茶和茶不同种、不同属、不同科、甚至不同目。苦丁茶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卫矛目冬青科(Folium llicis Latifoliae),(英)Broadleaf Holly Leaf即冬青属的大叶冬青的叶子。是一种高大乔木,树高可达15米,不像人工栽培的灌木状的茶树。在我国南方东起福建,西至川滇,南达海南都有分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