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16)茶圣陆羽

(2009-07-15 18:54:33) 下一个
中唐的陆羽(733~804)对茶文化作了系统的总结,写出专著《茶经》(成书于758年左右),并因此被尊为茶圣。陆羽的身世十分坎坷,三岁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长得太丑,又是口吃的缘故,被遗弃在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的西湖边,恰逢当地著名寺院龙盖寺的方丈智积禅师路过那里,就带回寺中收养。弃儿渐渐长大,智积禅师教他识字,让他念佛经。弃儿很聪明,没多久就识了不少字。智积禅师希望他将来成为高僧大德,继承自己的衣钵,但弃儿不爱念佛经,只爱读儒家书籍。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反问和尚:“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声称称:“我只爱读孔圣人的文章,对佛门经典毫无兴趣。”智积禅师听他说这话,非常生气,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圬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就用竹棒在牛背上练习写字。他有一次得了张衡的《南都赋》,就仿效学童一本正经坐着背诵。禅师看见了,就让他去打野草,他却恍恍惚惚地背书,一整天没割草,和尚狠狠地打了他一顿。弃儿很伤心,感叹地说:“我一天天长大了,怎麽可以不读书呢?”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还派年长者管束。

转眼又过三年,弃儿12岁了,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弃儿没姓没名,他根据《易经》为自己起了一卦,发现命相是“蹇之渐” (蹇和渐是《易经》六十四卦中两个卦名,“之”是到的意思)。根据命相的解释自己一生多挫折(蹇),但慢慢会有所成就(渐)。渐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巽上).上卦为巽为木,下卦为艮为山。卦象为木植长于山上,不断生长,也喻人培养自己的德性,进而影响他人,渐,即渐进。本卦爻辞上九说“鸿渐于陆,其羽可为仪,吉利,”是说鸿雁慢慢降落到山头,它的羽毛可用来编织舞具,这是吉利之兆。于是就以陆为姓,名羽,字鸿渐。陆羽离开庙宇以后就加入草台班,以演丑角谋生。由于他识文断字,会编节目,为人诙谐,就成为当地著名演员。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天宝五年(746)竟陵祭神,主事的官员让他负责演出事宜,把他引荐给太守李齐物,李齐物看了陆羽出众的表演,交谈之后认为陆羽是个人才,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陆羽表达了自己渴望能有名师,指导修习儒家经典,李齐物就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著名学者邹夫子那里学习。陆羽虽然貌陋而口吃,但善于谈辩,勇于规过劝善,所以很受欢迎。又非常讲信用,和朋友相约,不管雨雪天气,或是虎狼出没地方,总是按期到达。天宝十一年(752)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就在这一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回到竟陵。陆羽认识了崔国辅并成为知己朋友,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

天宝十五年(756)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乾元元年(758),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至今仍是中国著名茶叶产区,该地顾渚山所产的顾渚紫笋和邻县江苏宜兴的阳羡茶是当时最有名的贡茶),隐居乌程。乌程属会稽郡,秦改“菰城”为“乌程”,治所在下菰城(在今湖州城南二十五里的云巢乡窑头村,始建于战国楚考烈王十五年即前248)。就在那个时候与座落于今天的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境内的楂树坞村的妙峰山(当时叫杼山)上的妙喜寺诗僧皎然结为“缁素忘年之交”,之后在妙喜寺最终完稿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科学专著《茶经》三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