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在贡茶制度下,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办法是让高水平的点茶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点出来的茶汤进行品评。这产生另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和选择技艺高超的点茶师呢?
“斗茶”也称“茗战”,是建州茶乡一种以比赛品评茶叶优劣的民间风俗。据考建瓯茶乡在唐代后期就有了“斗茶”活动,到了北宋,“北苑”茶园兴起,在“龙凤团茶”的推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宋代上自宫廷,下至市井流行的是点茶法。点茶是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的过程,为了给客人献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温的调节非常重要。为此,在点茶过程中,如何调整炭火也就变得很重要,调炭时,有“三炭”之说,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最后一次添炭)。首先清理好地炉内部并撒好湿灰后,将三根圆形短炭作为底火放进炉底。一应准备工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蔡襄在《茶录》中谈论茶器的时候,多处出现建议用黄金制造,这是因为蔡襄是以原贡茶督造官的身份,向皇帝献论茶的专著,所用茶器自然要相当珍贵。当时宫廷品茶,确实十分奢侈,尤其是艺术家天子宋徽宗赵佶,对茶有很深入的研究。赵佶以九五之尊讲究茶事,无心政务,所用器具如银碾金瓶,穷奢极侈,即使当时富贵人家也不能望其项背,北宋亡在他的手中,宜乎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他有一篇文章《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宋孝宗时宗室赵汝砺在淳熙十三年(1186)所撰的《北苑别录》,是对《北苑茶录》进一步的充实。该书对茶叶加工技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杭州飚车案被害人谭卓的父亲提请抗诉,要求公开鉴定肇事者胡斌的身份。此前90%以上网友对照现场拍摄和法庭拍摄照片,发帖怀疑两者不是同一人,而西湖法院斥之为无稽之谈。杭州公检法公信力如此衰败,真令人悲哀。怀疑并非空穴来风,看看案发后杭州公检法的表现,便知端详。
公安局:案发后,首次新闻发布会,负责处理事故的西湖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王建国,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福建转运使、端明殿学士等职,故人称蔡端明,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不但在文学方面造诣较深,而且对植物学也颇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由于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25 19:42:18)
陕西扶凤县北法门寺是著名古刹,皇家寺院,创建于东汉,昌盛于唐代。寺内有一座珍藏释迎牟尼真身玉骨舍利的十三层八角砖培。1987年2月,在重建塌毁的“真身宝塔”时,发现塔基下有座用坚石修建的秘密地宫,内有金银器、陶瓷器、琉璃器、石雕、丝绸、服饰古文物,并有物账石碑,共计2499件稀世珍宝。是晚唐咸通十五年(874),由懿宗、僖宗封藏于法门寺以供幸佛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唐代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前面所引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都是答谢赠茶的作品。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唐代在六朝来客敬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兴起了以茶为集,以茶设会和以茶作宴的集体活动形式,这种形式实际上是我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开端。茶集、茶宴、茶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昨天提到赵朴初先生的诗,第一句“七碗爱至味”,是指卢仝的《七碗茶歌》。比陆羽稍晚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中唐诗人,也是著名茶人。卢仝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不参加科考,隐居嵩山少室山,刻苦攻读。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卢仝尽管家境贫寒,仍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