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24)卢仝和裴汶

(2009-07-23 17:52:38) 下一个
昨天提到赵朴初先生的诗,第一句“七碗爱至味”,是指卢仝的《七碗茶歌》。比陆羽稍晚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中唐诗人,也是著名茶人。卢仝出身于范阳卢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但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不参加科考,隐居嵩山少室山,刻苦攻读。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卢仝尽管家境贫寒,仍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他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朝宦官专权,因此招来宦官怨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时,宦官仇士良诛杀文武百官,株连者达千人以上,当时卢仝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难。遗有《玉川子诗集》传世。

卢仝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曾著有《茶谱》一书,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又称《七碗茶歌》,与陆羽的《茶经》齐名,为茶文化经典之作,卢仝因此被称为茶仙,又被称为茶业的亚圣。宋代范仲淹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浑。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靠风飞。”,可见卢仝和陆羽在茶界齐名由来已久。

《七碗茶歌》是卢仝品尝了好友谏议大夫孟简所赠的新茶之后而作,全诗一气呵成,直抒胸臆,通过对制茶、茶品的描述和煎茶、饮茶详尽感受及联想,寄托了他对茶农的深切同情,愿为苍生请命的思想感情。诗人以优美生动的文字,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开头写孟谏议寄来的新茶至精至好,如同献给天子王公的贡茶一般珍贵。中间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潇洒浪漫,不同凡响。诗人以排比句法,从一碗到七碗,写下了诗人独特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最后四句对“堕在颠崖”受苦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全诗如下:“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8226;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裴汶是唐代略晚于陆羽,略早于卢仝的茶叶专家,与卢仝齐名。古时茶坊奉陆羽为茶神,将卢仝、裴汶配享两侧。裴汶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考,他著有《茶述》一书,可惜现今只留存了引言部分,内容主要是有关顾渚紫笋茶。《茶述》指出,“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良品而不混,越从饮而独高。”在论茶时,他指出:“今宇内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上……”。

唐代的贡茶主要是常州的阳羡茶和湖州的紫笋茶。当时常州刺史和湖州刺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年清明前督造贡茶,并运送到京城长安。长兴顾渚山上建有贡茶院,湖州刺史每年要在此呆上一个多月。当时的湖州与常州刺史为了交流贡茶经验,在顾渚山上设有“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便聚到“境会亭”品茶。唐元和六年(811) 裴汶自澧州刺史调任湖州刺史,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上刻:“湖州刺史裴汶、河东薜迅、河东裴宝方元和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同游。”当地流传裴汶早在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就在附近题留《茶事诗》石刻,因字迹模糊,现已不可辨。斐汶由于在茶事方面的成就,在湖州任满后,升调为常州刺史(当时常州比湖州重要,调任是提升),继续其督造贡茶事业。

斐汶的《茶述》称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浑,越众饮而独高。”这表明他对于茶叶特性和茶道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精深的程度。日本茶道的要义,是所谓“和、清、敬、寂”四字,在这里可见到其来源。《茶述》除引言部分外现在已经佚失,作为长期从事贡茶的茶叶专家,可以推想《茶述》一定包括当时主流茶艺的完整论述。因此可以说中唐时期陆羽《茶经》和斐汶《茶述》已经完备了煎茶茶艺,而皎然“三饮”和卢仝“七碗” ,认为饮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这样就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皎然和卢仝对此都深有体会,所以能够写出流传百代的“三饮”和“七碗”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