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28)蔡襄《茶录》

(2009-07-27 18:25:16) 下一个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福建转运使、端明殿学士等职,故人称蔡端明,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蔡襄不但在文学方面造诣较深,而且对植物学也颇有研究,尤其是农艺名著《茶录》和《荔枝谱》,在古今中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著作先后被译成英文、法文等传到国外去,这里只介绍《茶录》。此外,蔡襄还写过一篇题为《茶记》的短文。

蔡襄是宋代茶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茶录》,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人评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也。”(公是指蔡襄)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纪中叶,对福建茶叶生产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当推蔡襄。”现在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录》的文化和科学价值,《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蔡襄也是宋代辨味品尝茶叶的专家,据说当时论茶者,没人敢在蔡襄面前发言,恐班门弄斧,自讨没趣。

宋代最著名的贡茶为龙凤团茶(龙团凤饼),龙凤茶有“始于丁谓,成于蔡襄”之说。丁谓创制大龙风团饼茶,一斤八饼。后来,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把它改造成小团,一斤有二十饼,名曰“上品龙茶”。其珍贵程度,欧阳修(1007-1072)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有生动的叙述:“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祐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蔡襄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皇佑年间(1049—1053)写成《茶录》,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在序言中蔡襄说明了写这本书的缘由:仁宗夸奖他在福建转运使任上“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有感于陆羽的《茶经》,未能把闽产指出,使建茶淹没不彰;而丁谓所著的《茶图》,仅论及采制,没有说明烹试的方法,所以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茶录》一书,共二篇,800多字。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都属于烹试的方法。1054年,蔡襄调到中央政府任右正言,就把这部书献给仁宗。十年后,英宗即位,蔡襄再次把《茶录》献给英宗。在《茶录》“后序”中蔡襄说,因为在福州任知州时,书稿被秘书偷走了(蔡襄的书法太出名了,怨不得秘书偷去墨宝卖钱),自己又不能记住原文。后来怀安县知县樊纪买到书稿出版了,错误实在太多。臣看到这个不像样的出版物,追念先帝顾遇之恩,不禁痛哭流涕。于是对它作了修订,书写并勒石,使《茶录》永远正确地流传。蔡襄所书《茶录》勒石,真楷小字,至今犹在,被视为书中绝品。

《茶录》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汤、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

茶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大抵于表涂膏泽,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要像高明的相士那样,从表面看穿内在本质,以肉质纹理圆润者为上,黄白色的入水后混,青白色的入水后清,所以建安人认为青白的比黄白的好。

茶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和膏时稍微加些龙脑以助香,建安民间试茶,都不加香料,恐夺其真。烹茶点茶时千万不能掺杂“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夺去。

茶味:主要是甘滑,只有北苑、凤凰山一带茶场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然及时采摘,加意制作,色与味都不能及;又有水泉不甘,也能损害茶味,所以前人有论水品的专著(指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这说明茶味与产地、水土、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藏茶:“茶宜若叶,而畏香药。”这就是说,贮藏茶叶,要避免茶叶吸收“异味”,变质,失去原味。又茶“意温燥而忌湿冷”;所以要用箬叶封裹放入茶焙中,两三天一次,用火控制在人体体温的温度烤一烤,抵御潮湿。注意火太猛,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当年新茶,不用此道工序,经年旧茶,香色味皆陈,在干净的器皿中用开水浸一下,刮去表面一层一两重左右,用茶钤(见下文)箝住,在微火上炙干,然后碾碎。

碾茶:先用干净的纸密裹捶碎,然后趁热碾。关键是炙好马上就碾则色白,隔了一夜再碾则颜色就昏暗了。

罗茶:罗筛细则茶末细,能浮在水面,罗筛粗则茶末粗,水浸不透茶。

候汤:候汤是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的是点茶时掌握好点茶时所用热水的温度。水未熟则点不出茶味,水过熟则茶沉乏力,前人讲出现蟹眼时,水已经过熟汤了。沉在瓶中煮,不容易看清楚,所以说候汤最难。

熁盏:点茶之前,先必须把茶盏用开水泡热或用火烤热,茶盏冷了点不出茶味。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云脚散是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茶少水多时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云脚一样散乱);汤少茶多,则粥面聚(.粥面聚也是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水少茶多时.茶叶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样)。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搅动)。茶汤离盏口沿四分(6-7毫米)停下来,视其面色鲜白,盏内壁边上无水痕为绝佳。水痕以及随后讲到的建安斗茶,将在下面谈到宋代茶艺时详细介绍。

《茶录》下篇论茶器,下篇论器,即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茶焙:是用竹编成的,外面包着箬叶,火在下面离茶叶一尺左右,微火焙茶,保持茶色香味。

茶笼:不入焙的茶,应该密封包裹,装在箬笼里放高处,不要接近潮气。

砧椎:砧,木制砧板;椎,捶击工具,用金或铁制作,便于取用。

茶钤:以金或铁打造,用来炙茶。

茶碾:用银或铁制作。黄金太软,铜要生铜绿,不合用。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四川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放在热汤中揉洗(干燥)后蒙好。

茶盏:茶色白宜用黑盏。建安所造者深紫黑色,表面带有形如兔毫细丝状白色斑纹,壁比较厚,烤热后不易冷却,最合用。其中有一种盏名叫“黑釉兔毫盏”,为建安贡品,北宋时皇家专用。其他地方的产品或者偏薄或者颜色偏紫,都比不上。青白颜色的盏,斗茶的人士不用的。

茶匙:越重越好,才能击拂有力。最好用黄金的,普通人家用银或铁制造,竹做的太轻,建茶不用。

汤瓶:瓶要小一点,容易掌握点茶时所用汤的温度,也可使点茶时注汤有准。汤瓶以黄金制作的为佳,普通人家则用银、铁或瓷石做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