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2)斗茶和建盏

(2009-07-31 18:17:09) 下一个
在贡茶制度下,地方为挑选贡品需要一种方法来评定茶叶品位高下。办法是让高水平的点茶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点出来的茶汤进行品评。这产生另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和选择技艺高超的点茶师呢?

“斗茶”也称“茗战”,是建州茶乡一种以比赛品评茶叶优劣的民间风俗。据考建瓯茶乡在唐代后期就有了“斗茶”活动,到了北宋,“北苑”茶园兴起,在“龙凤团茶”的推动下,斗茶之风更加盛行,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后来,先后作为贡茶的主管官员丁谓和蔡襄把这种“斗茶”习俗引入到品评茶叶优劣过程,并通过斗茶来培养技艺高超的点茶师。在他们的宣扬下,“斗茶”活动传播到上层社会,更经文人墨客的渲染,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建安“斗茶”大体有“研茶协盏、调膏点注、击拂侯汤、细啜吟赋”四道程序。后来,这种“斗茶”品饮艺术还传入日本,与日本茶道有一定的渊源。

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相当粘稠时为止。斗茶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又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像白色小米粒状的纹理一样细碎均匀,这叫做“粥面粟纹”。“冷粥面”(茶面)就可以紧紧贴着茶盏的内壁,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就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茶面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即盏的内壁与汤花接触的地方出现水的痕迹。

调膏之前,还须“温盏”, 再注入沸水。“温盏”的作用,蔡襄在《茶录》中说得很明白:”盏气热,冷则茶不浮”。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总是要散退的,此时盏内壁就会出现一圈水痕,斗茶是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宋代祝穆在其《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茶盏事先加热,汤花可以保持更长时间。斗茶,多为两人捉对“厮杀”,经常“三斗二胜”,计算胜负的单位术语叫“水”,比较两种茶叶的好坏就说“相差几水”。

宋代饮茶方法对茶具十分讲究,“建盏”作为首选茶具深得当时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且成为朝廷贡品。由于斗茶需要比较水痕,颜色较深的建窑“建盏”成为了宋代流行的茶具。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建窑并没有名列宋代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但建窑的“建盏”却大大有名。“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称“瓯”和“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

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例如建窑首创最具特色上乘造型的束口碗,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厚重,富有文化内涵。建盏最美妙之处在于它变幻莫测的釉色。建盏釉色多为绀黑色。兔毫釉是指在黑色釉面上呈现出各色流纹,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分为金兔毫、灰兔毫、银兔毫和黄兔毫等。《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香色也”,“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中也说:“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可见建窑的兔毫盏在当时是名器,十分难得。

建盏就是当时专门为点茶、斗茶“量身定作”的茶具。建盏的胎体沉厚,且越往下越厚重,重心低,放置稳当,便于点茶时击拂。胎体厚且内含气泡多,预热后不易冷却,利于点茶,点茶后还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延缓水痕的出现。另外建盏的釉面亮黑如漆,便于斗茶时观茶色,验水痕。正如蔡襄《茶录》中所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火高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皆不用。”蔡襄认为白色茶适合用黑碗,建安烧制的茶碗色黑,纹如兔毫,胎厚不易冷却,最好用。其他地方烧制的不是胎太薄就是釉色不够黑都不如建盏。另外建盏中质量上乘的束口盏,在盏壁距口沿约6或7毫米处,向内作成一同圆滑的凸圈,此凸圈是注水量的标准,起标尺的作用。因为点茶注汤时乳雾汹涌溢盏而起,所以要求茶汤适中,否则“茶少汤多则云脚散,茶多汤少则粥面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