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民国史和南社研究的著名学者杨天石先生的文章“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早期交往与文化活动”对南社的史料的研究很有启发。我记得母亲陈緜祥讲过有位叫杨天石的年轻学者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为研究南社曾到我家拜访家母,并借阅南社书刊,对他留有很好影响。以下全文转载:
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的早期交往与文化活动
杨天石
「说明」本稿[
阅读全文]
林庚白,7岁能诗,负有神童之誉。14岁,入京师大学(今北京大学),尝与同舍生结诗社,敲诗钟,弘扬古典诗词。辛亥军兴,投身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大江南北。翌年,结识柳亚子先生于沪上,入南社,偕诸子共酬唱,与亚子先生则鸿雁往还,品诗论文,竟为柳寓座上常客。后中山先生辞大元帅职,庚白知事不可为,挂冠拂袖去上海,发箧尽读古诗,上溯诗经离骚,[
阅读全文]
一、诗缘
先父、先母林寒碧、徐蕴华均为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会员,南社社员,与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巨子世谊情深,并时有酬唱。我受家庭影响,7岁学吟咏,熟读唐宋名家诗词,特爱杜甫、苏轼、陆游诗品。杜诗《石壕吏》,苏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陆游《关山月》,无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矛盾,诗人忧国运之危殆,患人民之疾苦,爱国爱民之心溢[
阅读全文]
柳亚子曾经不无得意地说过:“从晚清末年到现在,四五十年间的旧诗坛,是比较保守的同光体诗人和比较进步的南社派诗人争霸的时代。但有一种怪现象,在同光体诗人中间,没有一个出名的女诗人。大概他们主张中国固有文化,认为馁言不出于阃,是女子的本色,奉章学诚的迂腐议论为天经地义吧。在南社派中间,举得出名字的,却有旌德吕碧城,湘乡张默君,和崇德徐[
阅读全文]
——忆爷爷陈去病二三事陈世安2009年5月12日我的爷爷陈去病是南社创始人之一。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虽然年纪尚小,但是过了这许多年,爷爷的音容笑貌,他的处世为人,我仍记得清清楚楚。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也常对我们小辈谈起爷爷的待人接物和处世哲学,时时教育我们,应以爷爷的为人处世为楷模,对于人生、正气和理想的追求,须坐得正、站得直,不可随波逐流,坚[
阅读全文]
——南社百年追忆母亲陈绵祥淡淡紫色的丁香花又一丛丛绽放,香气四溢,引来蜂蝶无数。母亲爱丁香,爱白兰花,每日浇灌年年花妍。丁香,白兰犹在,母亲却早已离开我们数十年了。但她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永远留在我们儿女的记忆中。母亲陈绵祥女士,江苏吴江人,又名馨丽,亨丽,为南社社员。其父陈去病是中国近代文史学家,爱国诗人,毕生追随孙中山先生辛亥革[
阅读全文]
西方社会在五、六月间都要过母亲节和父亲节。母亲节作为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间是每年的一月八日,而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则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20世纪末,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也日益推广开来,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
阅读全文]
于右任是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他是南社社员,杰出的诗人。据《南社社友姓氏录》记载: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陕西三原人。入社号65。下面是金建陵先生的文章: 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会议上,曾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会见约800名中外记者。他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
阅读全文]
1909年11月13日“那一天,四方来回合的,便有十九筹好汉。我们在正午以前,雇了一支画舫,带着船菜,容与中流,直向虎丘而去。那开会的地点,是虎丘的张公祠……”这是柳亚子先生在《南社纪略》中描写的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社团“南社”在苏州成立时的情景。“南社”与中国共产党的因缘殊深,就连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会场所,也放在了南社社员[
阅读全文]
1914年2月到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度过了长达五年的青春岁月。这一时期,恰逢“民主教育的先驱”【1】孔昭绶(?—1929)【2】于1913年1月到1914年1月和1916年9月到1918年9月两度担任该校校长。孔昭绶是湖南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家,但对于他曾经参加过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体“南社”的文学活动经历,则少有人论及。本文试就此为本文的切入点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