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夜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06-10-23 22:34:49)
文/沈漓
侨报副刊,2005年8月22日   有次在北温哥华某公园参观一个生物馆,拿到一个小纪念品——一枚书签。它的背面印着一道选择题:当你撞见熊时,是应该倒地装死,还是拔腿就跑,还是上树躲避?正确答案是:装死。理由很充分,因为有的熊奔跑和爬树能力远远超过人类。可见当人们在遭遇特殊灾难而无法取胜的危急关头,装死的求生机会有时反而比逃跑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沈漓/著
1、天才“乌鸦”传奇
  在中世纪的阴影笼罩之下,那时候的艺术只能是宗教和皇权政治的奴仆。正如演员叫戏子一样,作家也不过是个行乞者,所以他们动不动就要寻求“保护人”以正名获宠。当时莎士比亚身兼“戏子”和“行乞者”两项名头,地位如此低下,生平当然也就糊里糊涂,更别提有详细的传记传世了。许多学者注意到他晚年荣归故里博了个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诗/沈漓
在没有云彩的天空飞翔就像一缕光不需翅膀风一般透明自由来往远离无所不在的庸俗让生命从躯壳逃亡如光一样升起或坠落在茫茫的黑夜中消失比存在更加辉煌2005、1、22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6-10-21 00:53:16)

发表于《青年作家》1998年第3期沈漓/著
  我的双脚像被根绳子牵着,出了学校的侧门,曲曲弯弯一条小径走去,就上了后山。山上修竹青翠,绵绵绿草铺在脚下,顺着山坡一直铺展到湖边。
  我在坡上坐下,呆呆地往四下里看。暮春天气中所有恼人的气息就在夕照中向我袭来。我掏出一束鹃的信,放在身边的草地上。
  这些都是她七年来断断续续写给我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
(2006-10-20 21:45:28)



侨报副刊,2005年12月30日
沈漓/文我多么羡慕一棵树啊,红胸脯的罗宾,黑色的乌鸦,还有灰白的海鸥都可以和我亲近。我让小鸟在枝叶间做窝,它们叽叽喳喳地歌唱,从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我多么羡慕一棵树啊,有顽强的根扎进土里,生于蒙昧幽闭与黑暗,却在空中伸展岀粗壮的枝干,和日月星辰做伴,与狂风暴雨为伍。我多么羡慕一棵树啊,在春夏披上华美的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06-10-20 21:24:42)
诗/沈漓 侨报副刊,2006年07月06日 闪光的镜子
大地映照
宁静
在喧哗中
流逝 远处街灯
也悄然老了
像雨帘中
拄杖的妇人
令我不忍看她 时光变形
破碎
如雨的花瓣 2006、5、7改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程鸿彬(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读罢沈漓洋洋近百万字的作品,不由想到米兰·昆德拉的一段话:“对小说家来说,一个特定的历史状况是人类学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探索他的基本问题:人类的生存是什么?”尽管从题材上来看,沈漓的小说可谓五光徘徊,十色陆离,但如果从贯穿其中的文本情境来看,则又不乏彼此共同的基因。在我的阅读印象中,沈漓[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潘大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沈漓的中篇小说《关于一个精子的回忆与思考》(入选《华文2005年度最佳小说选●最佳网络小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精子的拟人化的自述,把人类生命孕育的过程和秘密详细地揭橥出来了。知识性是这篇小说的基础,读这篇小说,很自然会联想起高士其先生科普小品中关于红血球、白血球的叙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董鼎山(旅美作家)  ……前日在书堆中重新发现未读完的五本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李华敏所编的《珍奇之旅》人文随笔丛书,兴致盎然,把它们匆匆的读完,深为国内读者群、特别是那些对异国风情向往者喜悦。…… 
  这五本书是:郑黛君的《希腊风》(希腊卷),凯梅的《天边外,不寂寞》(瑞典卷),胡仄佳的《晕船人的海》(新西兰卷),施雨的《美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6-10-20 01:20:47)
——评沈漓的小说(沈漓自述)  从写实到写梦,从写人到写非人,对于作家的创造力是很大的挑战。
  “我一生中所有的梦想都是寻找。”沈漓在小说《企鹅之恋》中描绘了那只企鹅,本来习惯了冰天雪地的生活,却偏偏想去“绿洲”看看,硬要一步步翻越99座巨大的冰山,“沿著海岸线走,一直走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才能找到绿洲。”而实际上那个传说中的绿洲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