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夜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摘自《从伦敦塔到多佛港》

(2006-10-23 20:20:46) 下一个


 沈漓 /著


1、天才“乌鸦”传奇

  在中世纪的阴影笼罩之下,那时候的艺术只能是宗教和皇权政治的奴仆。正如演员叫戏子一样,作家也不过是个行乞者,所以他们动不动就要寻求“保护人”以正名获宠。当时莎士比亚身兼“戏子”和“行乞者”两项名头,地位如此低下,生平当然也就糊里糊涂,更别提有详细的传记传世了。许多学者注意到他晚年荣归故里博了个乡绅名份,殊不知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成功的演员,而是因为他的作品和他父亲给他的经商基因,他靠着入股分红和房地产成了当地首富才让人瞧得起。他死后墓碑上的刻像本来是手里拿着一袋谷子,也许就是这个道理。百年之后那袋谷子变成了纸和笔,那是因为世俗的眼光变了;但是不能因为世俗的眼光变了,你就有了否定莎士比亚写了38部戏剧的权利。
  想来人类就是个奇怪的东西,越是伟大的造物,就越是不晓得自重自爱,越是不清楚自身的价值。莎士比亚也逃脱不了历史的局限,不知道用他的生花妙笔和今人一样去写一部《我的奋斗》或《我的道路》之类的东西,既赚了钱,又省去后人许多麻烦。
  闲话休絮。在这里我们还是应该感谢教会,英国人的生死和婚姻都在教堂里留下了行踪。要想更多地了解莎翁的生平,还是得去莎翁的故乡走一遭。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诞生在斯特拉特福这个风光绮丽的小镇上,镇子在伦敦西北方向,离伦敦约160公里,因地处艾冯河畔,又名“艾冯河畔斯特拉特福”。据斯特拉特福的圣三一教堂记录,威廉·莎士比亚是在4月26日接受洗礼的。英国16世纪出生的人大多没有确切的生日记录,52年之后莎士比亚又是在4月23日去世——那天正好是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的节日。因为照例婴儿在出生几天之内就要接受洗礼,人们又普遍认为伟大的人物自有神佑,所以如今4月23日就成了莎士比亚的生日。
  莎士比亚的父母约翰和玛丽住在镇上的亨利街,约翰是个自产自销小皮货和做农产品交易的商人,一路发迹成为镇上头面人物,在莎士比亚4岁时他升到了实际上是镇长的位置。莎士比亚13岁时家道中落,父亲开始背债;22岁时父亲因逃避责任丢了职位;后来其父更因避债不上教堂而遭到责难。可见莎士比亚从懂事时起就生活在一种不大体面的氛围之中。逃奔伦敦除了因为传说中的偷猎,很有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据推测,莎士比亚是在当地的文法学校接受的初级教育。这只能是推测,因为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任何保留下来的有关记录。文法学校即是他的最高学历,和他的煌煌巨著相比,他的受教育程度是那样不相称。除了天才和向社会人生学习之外,我们找不到其他的解释。
  莎士比亚的婚姻就有案可查了。他的妻子叫安妮·哈施威(ANNE HATHAWAY),是一个拥有田产的富裕地主的女儿。1582年,关于莎士比亚和安妮婚姻的预告在教堂里仅仅公布了一次,而不是像惯常的那样公布三次以多方征求人们的意见——因为莎士比亚的新娘已怀孕3月,又比新郎大了8岁,这桩令莎翁后来颇为不满的“良缘”需要迅速缔结。除了看中这一婚姻的含金量之外,我们也不知老约翰匆匆忙忙操办长子结婚还有其他的什么理由。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仲夏夜之梦》和《第十二夜》里,都有关于女人应该比她的男人年龄小的议论;在《雅典的泰门》里,又有那一段被马克思引用的著名的对金钱的痛骂,相信这些都是莎翁切肤之痛的感受。
  1583年莎士比亚的长女苏珊娜出生,1585年又添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哈姆奈特和珠迪丝。这时21岁的莎士比亚就销声匿迹了,直到1592年他的对手罗伯特·格林——一位剧作家、所谓的“大学才子”之一——骂他是个“向上扑腾的乌鸦(UPSTART CROW)”,我们才知道莎君此时已成为“文学青年”且投身于伦敦演艺界,并且在那里初露才华了。至于他是怎么到的伦敦,怎样进入剧院又怎样当上剧作家的,都无具体文字史料可考,所以从1585至1591年在莎翁生平上称为“遗失的年月”,后人都是根据推理和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缺。如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在1586或1587年随一个巡回演出的戏班子步行来到伦敦,先在剧场打杂,替骑马来看戏的观众照看马匹,后来凭着自己的天赋再加上刻苦自修,从当替补演员演小丑开始,到创作出一系列成功的大戏,终于在戏剧界崭露头角。
  莎士比亚能够成功的原因很多,大处来看,从主观上讲,是和他的天才、勤奋与“识时务”(大写历史剧、“外国剧”和童话剧,因而得以善终)分不开的;客观上论,和他有一个不爱的老婆和心爱的伦敦又是密不可分的。试想如果他不是包办婚姻,而是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以他的二十年华他如何舍得跑去伦敦且十载不归?若无伦敦,如何能激活他身上潜在的戏剧细胞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他本来很可能就在小镇上过着乏味的农商生活打发一生的。
  当然,和绝大多数成功的人一样,莎士比亚的人生道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才走红不久,一场瘟呓盗伲?姓?本衷俅蚊?罟乇展?簿绯 I?勘妊鞘?チ朔雇耄?植桓市睦肟?陌?奈难Т醋鳎?阈戳诵鹗率?段?伤购桶⑼?帷罚?诙?晁?殖霭媪恕堵晨死鏊渴苋杓恰罚?阉?嵌枷赘?四习财斩夭?簟F涫蹈窳炙瞪?勘妊鞘歉鑫谘灰膊⒎侨?恚?谘坏闹巧毯芨撸???σ卜浅M缜俊2恢?欠瘛拔镆岳嗑邸保?菟瞪?勘妊亲钚陌?呐?司褪歉龊诜襞?印?

  从1594年年底起,莎士比亚与宫内大臣剧团一起重登舞台,在圣诞节期间为宫廷演出《错误的喜剧》。宫内大臣剧团的组织方式与众不同:6名主要演员出资成为股东,直接提取部分演出收入为股息。莎士比亚是个全才,戏也演得很好,是宫内大臣剧团的领衔主演之一。从1594到1599年期间,宫内大臣剧团成了伦敦最受欢迎的演出团体,应邀进宫廷演出的机会大大超过其他的剧团。在本·琼生于1598年开出的“主要喜剧演员”名单中,莎士比亚的大名在十人中排列第一;在1603年同样由本·琼生开列的“主要悲剧演员”名单里,八人中也有他的名字,可见其演技之高。
  莎士比亚经过艰苦的努力,也使他自己的戏剧创作达到了文学史上的颠峰。他的大作源源不断地搬上伦敦舞台,他在有生之年里就成为伊丽莎白和詹姆斯—世时代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他善于吸收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他的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反封建精神和生气勃勃的“新人类” 意识,深刻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在进步思想观照下的16至17世纪的人类社会,从而成为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之一。

  莎士比亚的晚年既幸运又不幸。他拥有股份的环球剧场在1613年被大火烧毁,而他早在1611年就出售了他的股份,退隐还乡,买房置产,因此逃过一劫。但是,1616年2月莎士比亚为年过30 的次女珠迪丝操办婚事,不料一结婚他的快婿就有隐私被抖搂出来。27岁的新郎倌叫托马斯·昆尼,是个斯特拉特福的酒商,出身体面人家,他的家和莎翁一家是颇为熟悉的世交,这门亲事堪称门当户对。但是当托马斯结婚之前就已经使另一个姑娘怀上了他的孩子,更糟糕的是那个姑娘在珠迪丝他们结婚一个月之后就因生产而母子双亡。这个莎翁身边现实的可怕悲剧使莎士比亚大受打击,大概这就是他在同年3月25日召来律师修改遗嘱的原因。因为儿子早夭,他就将大部分财产给了长女苏珊娜,而留给妻子的只是“第二张最好的床(SECOND BEST BED)”——不知这张床上是否留下了他俩美好的回忆,再说那“第一张最好的床”又在哪里?总之,莎士比亚和妻子的“冷战”结束了。也就是在1616年4月23日,这位世界文坛的旷世奇才带着对夫妻生活的懊恼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2、从“剧场”到“环球”

  环球剧场的前身就叫“剧场(THE THEATRE)”,属于伦敦早期的英国剧场,座落在泰晤士河以北,为伯比奇兄弟所拥有。不巧那块地的主人是个清教徒,对剧团演戏一向反感。后来剧场的地皮费大涨,到1598年冬伯比奇兄弟不堪承受,于是决定渡过泰晤士河,搬迁到南岸去。他们把整个剧场拆卸成一个个零部件,用船运到对岸的南华克,就在离“玫瑰剧场(THE ROSE)”几百码的地点施工,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富有经验的木匠皮特·史密斯负责施工,重建的剧场于1599年完工。它一经落成就成为当时伦敦很壮观的剧场,更名为“环球(THE GLOBE)”。从此莎士比亚的大多数戏剧都在那里首演,首演的剧目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和《李尔王》等。
  环球才度过一岁的生日,因为竞争太激烈,剧场的主人转到别处建造了一个“幸运剧场(THE FORTUNE)”, 环球就归集体所有,采取“辛迪加”的管理方式。这个 “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成员由下列人士组成:土地所有者尼古拉斯·布伦德爵士、伯比奇兄弟和其他五个宫内大臣剧团的成员,其中一位就是莎士比亚。具体操作是由伯比奇兄弟支付一半的租金,同时也分获一半的利润;那五个演员付另外一半的租金,分获另一半利润。这样莎士比亚作为股东就可以分到全部红利的十分之一。很快有一个演员退出了,莎士比亚的红利增加了;但是马上又有两个演员加入进来,于是他的红利又减少了。很难准确说出莎士比亚一年能赚多少钱,通常专家们估计大约每年最多能挣到50英镑,按伊丽莎白时代的标准来看是很大的一笔钱了。到1603年改朝换代,詹姆斯国王也来看他们演出,于是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

  在莎士比亚时代,剧场分为“公共剧场”和“私人剧场”。大的“公共剧场”可坐2,000至3,000人,是市民观看戏剧演出的地方;“私人剧场”通常是“公共剧场”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小,是王室或贵族家庭观剧娱乐的处所。剧场大体的构造是:中央为一个无顶的空间,周围是三层有屋顶的楼廊。他们的外观有圆形的,有方形的,有五边形的,也有八边形的。1599年盖的环球就正是八边形的。在剧场内部,有一个高出地面1米左右的平台,突出地伸向中心地带,这就是表演平台,观众可围绕站在舞台的三边,或坐在楼廊里观看演出。作为表演区的平台的后部,一般有两个门,这是演员进出场的通道;舞台上下藏有机械装置,舞台的地板是活的,可供鬼神出入,也可以用来设置烟火和特效。  

  至于400年前建造的环球剧场的具体结构,现在的人们根据当时幸存下来的图案可以了解一个大概,大致上也和其他的剧场差不多。剧场本身是个带有露天庭院的封闭结构,层层的柱廊环绕着露天庭院。演戏时,有钱人就可以在廊下坐着观赏,而下层民众就围着戏台站着看。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整个建筑照今天的规模看来不大,但是据认为在演出的时候它能容纳大约2,000人,也有说能容纳3,000人之多。它有三层高,直径约为100英尺(30.48米),长方形的舞台约有43英尺(10.36米)宽、28英尺(8.53米)深。当然舞台上有地板门,后台有一间特别化妆室,也用来更换服装和储放东西。在化妆间的上方有个凉台,是乐队演奏的地方。化妆室的左右各有一扇门,中间是一个大的带有幕布的开放区域,幕布能随着需要拉开或打开来。并没有遮盖整个舞台的大幕布,剧本也是这么写着,演员在观众能看见的情况下进场和退场。既没有舞台布景,道具也很简单。  

  自从清教徒强烈反对戏剧的广告宣传之后,剧场也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在剧场楼顶上插上旗帜,有如古代的旗语,宣告每天的演出大致是什么花样。黑旗表示正在上演悲剧,白旗表示喜剧,而红旗表明正在上演一部历史剧。

  许多观众要乘渡船过泰晤士河南岸来看戏。精明狡猾的船夫们对摆渡的价钱先是秘而不宣,等船划到河的中间再宣布一个自己高兴的价钱。乘客虽然不满,可又不能纵身波涛之中,只好忍痛割爱,赶快跑到剧场里,通过悲剧的痛苦净化和喜剧的欢快享乐把河里的损失补回来。当观众涌进剧场时,他们把入场费投入一个盒子里,所以今天的英语称票房或售票处为“BOX OFFICE(直译为‘盒子室’)”,就是从那时沿袭下来。  

  演员和观众是经常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间的作用因为剧场的结构和演出的形式而无法避免。观众的吵闹和粗鲁的举止大多是发生在紧紧包围着舞台的站票区里。那个时候看戏可不像今天看戏盛装出席有如过节一般的隆重,当时人们可以在场内大声喧哗,或是喝彩或是嘲骂;人们也可以海吃海喝,完全不顾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事。人们通常的茶点和零食是榛子、啤酒、水、姜饼、苹果和桔子等等,当心!所有这些东西随时都可以从围观的人群里飞到舞台上的演员身上。到了1613年环球出了意外。在演《亨利八世》的时候,为了宣示国王到来的隆重场面,照例轰隆一声炮响,可是这次不知是不是亨利八世发了火爆脾气,一颗火花胡乱窜到剧场的棚顶上,把茅草点燃了,整个剧场在一个钟头内就被烧毁了,所幸的是这次重大事故据说没有死人。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当时的防火疏散工作还是做得挺不错的,最起码失火时逃生的太平门还是备了不少。试想,偌大一个内部三层长廊、外面全封闭的木制结构,如果三千之众在紧急状态下无法疏散,那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烤炉了。英国今天的公共场合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警报大作,教你撒腿逃命,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承袭下来的传统。  

  这场火灾本来足以叫国王剧团寿终正寝的,但幸运的是1608年他们狡兔三窟还建了个叫做 “黑修士”的室内剧场,国王剧团就马上转到那里演出,而且经济效益好过以往任何时候,因为小剧场的座位票价要高一些。但是大众怀念环球,这样在1614年又重建了它,有流言说这还是詹姆斯一世出的钱。  

  环球的重建参考了原来的建筑,整个的外表显得更圆了,简直就像个大圆筒,要不是顶上有两个倾斜的遮棚,倒有点像中国四处可见的砖窑了,只是体积超级巨大,而且有更多的服装道具间。为了追求结构上的完美和使观众看戏方便,原有的舞台上的立柱被拆掉了。  

  莎翁毕竟没有再返剧场,那里确实太吵闹了,而且老是陪着那些动不动就飞姜饼飞桔子的大爷大奶们玩也不是个事儿。他已经舒舒服服地住在“新地”豪宅里享受晚年的宁静了。第二个环球建成两年之后,莎士比亚就与世长辞了。  

  剧场一直使用到了1642年。在这一年清教徒们关闭了所有的剧院和能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场所,这预兆着克伦威尔就要上台执政了。到了1644年,成了鸡肋的环球在重建30年之后因建房而被拆毁。现在想来,莎士比亚和我们都很是幸运——他若生在一个不要戏剧的时代,或者一个只要所谓“样板戏”的时代,这个世界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3、“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诞生

  时间飞逝了数百年。1949的一天,有个演员慕名跑到伦敦探访环球故址,可惜在环球的原址上什么标志都没有。几经探求,他在一家啤酒厂的墙上发现了一块有关的牌匾,这证实了环球确实曾经建在这一带。这位演员就在那时候下了决心,要在原地重建环球!他,就是萨姆·华纳麦克(SAM WANAMAKER)先生,一位1919年出生在芝加哥的美国人。后来他因为这一壮举而成为真正的明星。  

  好事多磨。筹建工作成了长达几十年充满磨难和波折的梦想。当时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华纳麦克的左倾政治观点使他受到调查并且上了好莱坞的黑名单。他干脆趁在英国拍戏的机会客居伦敦,一边避免政治迫害,一边作舞台导演、制片和演员。在1969年,华纳麦克邀请建筑师们来开会讨论重建环球的事,一位叫克罗斯比的建筑师出席了会议,后来克罗斯比就成为施工的主任工程师。到了1970年代,因为从美国筹集到资金,华纳麦克建立了环球剧场基金会,并且在跨过啤酒厂的河边地带租赁了一块0.8英亩的土地。伦敦的南华克市政委员会一开始批准使用这块地来修筑这一工程,但是后来因为政治上的争论又反悔,从而还引发了一场官司。而实际上新剧场的修建到了1980年代才正式开始。在1986年筹建者终于获得了一份125年的租赁合同,次年破土动工,工程停停建建竟然延续了大约10年。  

  新环球剧场的建造参考了所有能够搜集到的有关历史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环球和它的设计就只能是一些残存的手稿和绘图了。最准确的几张图绘于1647年,是存于南华克大教堂里的一组名为“远眺伦敦”的图画。因为环球在当时是个大建筑,所以在图中都留下了它的身影。除了外形尽量接近原环球之外,建造者们也使用了在16世纪末使用的同样的技术。新剧场是有着20块白色粉刷外墙面的、没有整个屋顶只有半木材半茅草顶棚的一幢建筑。戏剧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莎翁剧团当年没有舞台布景、没有麦克风和聚光灯那样演出。  

  现在看来莎翁的伙伴们歪打正着,在建筑上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环球是最早的预制建筑之一,预制的方法就是远离建筑物的现场,先做好它的各个部件,再运到现场安装,这正是今日重建环球剧场的技术。  

  工程破土动工之后,建筑工人深挖了一个50英尺深的巨坑,用来建造厚实的“隔膜”墙来防止泰晤士河水的侵蚀。一旦这种墙壁完工,工程资金就会告罄。赞助人马上意识到将所有的钱都用在剧场外壳的修建上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们拿出来一个“直接建造”的方案:把钱分配到建筑的各个不同的部分,他们要一段一段地修建剧场。这意味着工期要比正常的时间长,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建造者可以对赞助人准确表明他们的钱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在施工过程中,既广泛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同时也采用了必要的现代科技。例如剧场的外层使用了一种涂墙的泥灰和山羊毛的混合物,它能起到一种很好的凝固剂的作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格兰工匠就是这样干的。建设者们也吸取了当年莎士比亚们的教训,在用麦杆茅草做成的顶棚表面上,涂上了一种特殊的防火液体材料,大大提高了防火的安全系数,有关专家还进行了严格的“失火焚烧试验”。新环球剧场是自打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第一个建在伦敦的具有茅草顶棚的建筑。它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原来的环球,比如为了保险起见,新的环球剧场舞台上还竖有立柱。  

  可惜这个马拉松工程才进行到一半,华纳麦克先生就于1993年去世了。他30岁时的梦想到74岁时总算正在变为现实。新环球还没有全部建好,就迎来了它的首场演出。那天是1996年6月14号,正是已故的华纳麦克先生的生日。靠着发行彩票和无数个体捐款人的帮助,总算度过了财政危机,新的环球剧场于1997年5月完工,耗资两千四百万英镑,约合当时的人民币三亿元。英国于当年还为此拍了一部记录片,采访了与剧场的重建工作有关的许多人物,描述了在重建的漫长过程中,人们不断被工程延期、财政危机和艺术家们之间的冲突所困扰;以及演员、导演和后台工作者们奋力迎接面临的巨大挑战的故事。记录影片也报道了新剧场的管理部门和运作模式——它聘有艺术指导,有一个专家经理小组负责节目、市场以及每次演出的运作。它附设的教育部门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面向所有年纪的人开办各种课程和艺术工作室,在节假日对外举办讲座、舞台朗诵等等,新剧场还与蕊汀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合办研究课程。就像华纳麦克先生相信的那样,剧场的教育和演出同样重要。这部记录片还记录了英国女王夫妇出席并主持剧场落成开放仪式的盛况。到了1999年9月19日(可见英国人很崇尚“9文化”,只需到超市货架上瞥一眼定价就知道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综合大楼才终于全部竣工开放。这座矗立于泰晤士河南岸、圣保罗教堂对面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成为一座专门欣赏、研究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优秀剧作家作品的历史性建筑。新的环球剧场正式名称为“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这个名称使“剧场”、“环球”和“莎士比亚”三位一体,概括了它的历史意义。这座综合大楼附有完备的教育设施,还有商店和一个依傍河水的酒吧和长廊。观众在看戏之余只需一回眸,就可以在这里饱览令人心动的泰晤士河畔风景。  

  伦敦真是个富有魔力的都市,它使一个乡镇小商人的孩子,变成了激发全人类想象力的戏剧大师。聪明绝顶的莎士比亚是不会满足于他的穴居生活的,他还会从家乡出走,到伦敦来看戏,也来寻找他的黑肤女人。你瞧,他现在就扎在环球剧场的人堆里,一边惊异于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像个乡巴佬一样激动地喃喃自语:“天啊,这是我写的吗?”一边向你狡黠地挤挤眼睛,发出他那洞悉人世的会心的微笑。
————————————————————————————————————

附录:

“珍奇之旅”人文随笔丛书(英国卷)

《从伦敦塔到多佛港》

沈漓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目  录

作者简介

第一辑 在历史的画卷面前
    伦敦塔
    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头颅行万里,失计护国公”——记难以盖棺论定的克伦威尔
    伦敦蜡像馆——悲喜交集的历史舞台
    是特立独行的精神叛逆,还是碌碌无为的有趣家伙——记南安普敦伯爵三世的传奇生涯

第二辑 伦敦履痕
    特拉法加广场与独臂将军纳尔逊
    流金溢彩的白金汉宫
    历尽沧桑的议会大厦
    伦敦的戏剧岛
    伦敦元旦大游行

第三辑 英国人与小动物
    天鹅散记
    猎狐乱弹
    “喜”鹊的怀旧与浪漫
    猫狗杂说
    松鼠和野兔

第四辑 杂俎及其他
    庄园笔记
    “人民公园”随感录
    从几件小事看英国人的自律精神
    移民、种族与多佛港
    英国的同性恋

后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