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的夜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欲说生命好困惑——读《关于一个精子的回忆与思考》 /潘大华

(2006-10-20 01:29:42) 下一个

□ 潘大华(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沈漓的中篇小说《关于一个精子的回忆与思考》(入选《华文2005年度最佳小说选●最佳网络小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精子的拟人化的自述,把人类生命孕育的过程和秘密详细地揭橥出来了。知识性是这篇小说的基础,读这篇小说,很自然会联想起高士其先生科普小品中关于红血球、白血球的叙述。但《精子》是小说而不是科学小品,它要讲故事,更要传达自己的思想主旨——作为一个“人”的雏形的“精子”的思考和困惑。小说的主旨显然是沉重的,但作者举重若轻,通过生动的叙述和诙谐的语言,把一个精子的成长、受孕、成胎、胎儿出生的过程和情节娓娓道来,写得生动灵活,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

  《精子》让人读之有趣,是小说编织了有趣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篇自叙体小说,它的情节并不复杂。然而作者抓住了“精子——受孕”的关键时刻大做文章,可谓抓住了小说的“牛鼻子”,故事性、趣味性也由此而生。在那一个独特的环境中,亿万个精子都有受孕成胎儿的机会,但这机会只能给一个“幸运儿”,这是多么严酷的生存斗争!可以说,人的生存竞争从娘肚子里就开始了——这也为以后的人生道路的艰难坎坷埋下了伏笔。

  “精子”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原因在于:一是依靠自己的“海龟”假文凭博取了大家的信任,获得了指挥权。二是通过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把“三军司令”全部治服,而让自己成为脱颖而出的“这一个”。这一个成功的“精子”真是人精之始——的确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亿万精子兄弟的牺牲上面。从这个层面上看,那句“人之初,性本善”就颇具有讽刺意味了。

  《精子》让人读之有趣,还在于它的批判意识和讽刺性。如果只从生理、医学角度来理解精子的受孕过程问题就相对简单了,但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常常要通过“瞬间”和“一隅”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来表达广阔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哲学思考。《精子》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精子有限的生存空间与广阔的人生社会贯通,而使小说的思想内容得到大大的拓展。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精子,它无时不在思考时代、社会和人生;同时作为一个“世俗”的精子,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因而小说的批评性和讽刺性就油然而生:比如“文凭至上论”——“俺”因为“睾丸大学”的假博士文凭而蒙骗了众人,获得了指挥权,折射了当前社会对文凭的盲目崇拜现象;比如“皇权思想”——当“俺”面临受孕的关键时刻、又因斗不过部下“大个子”突然俯首称臣,使行使皇权的“大个子”上当中计,影射了国人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思想积淀;比如“社会冷漠”——“俺”在娘肚里时湖边有人溺水而无人搭救,娘表现出的无奈和伤心……总之,小说情节故事含义深刻,像挥动一把软鞭子在抽打社会和人性的丑陋,显得还是很有力量的。

  《精子》读之有滋有味,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语言的幽默和诙谐。可以说,自王朔小说之后,这样的让人喷饭的幽默文字实不多见了。何谓幽默?幽默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可以说,小说从头至尾都充满有趣可笑的语言。无论从开始的豪语:“在羊水里掀起文学巨浪”的原因而回忆,然后追根朔源对自己的“睾丸君”的出身的叙述,以及那一段“大个子”对“俺”的罪状的宣读,处处显现出语言的机趣的张力。仔细阅读,我以为小说的成功还在于成功地运用了三种语言——一是极带时代政治色彩的“文革”语言:比如“出身不由己,重在表现”、“千万不要忘记……”、“狠斗私心一闪念”、“大是大非问题”、“拉练”等语言运用极为自然贴切,十分准确的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也唤起我们的历史性回忆。二是现代流行的新词汇:比如“二奶”、“伟哥”、“胎教”、“一夜情”等,又凸现了现代生活特色。三是文言和现代语的糅杂融合:比如“大个子”以皇上的口吻宣旨:“钦犯高大全,身份精子,性别阳性,婚姻状况未婚,职业无业游民——该流窜犯伪造文凭,欺君罔上,祸害百姓,贪污腐化,破坏法制………其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根据刑法某某条某某款,朕今日维护法制制度,体恤百姓,反腐倡廉,为民除害,着令高大全即刻自裁,跳入卵子口中以谢天下!钦此!”这种古今语言的强行搭配,虽不伦不类,却是增添了喜剧性效果。关于小说第一人称用“俺”而不用“我”,我以为作者考虑到这个“俺”比“我”更亲切些,有趣些,随意些,因而更有喜剧色彩些。《精子》语言的流畅、圆熟、机趣,可以让人一口气轻松读完而不觉累。

  当然,应当看到,《精子》是一篇外谐内庄的作品,幽默轻松只是它的表象,而小说的主旨实则是对生命困惑和生存困惑的思考。小说的结尾,“俺”在苦苦地沉思生命的意义:“为自己主动地活着,才能活出味道,活出精彩,活出个性和创造性来。为他人被动地活着,就会活得无精打采,活得浑浑噩噩,甚至活得生不如死。前者是俺做精子的时候,后者是俺做人的时候。” “俺觉得当俺还是一个精子的时候,俺遵照的是动物界的生命法则;当俺进化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就要遵从人类社会的生命法则了。可叹的是,现在许许多多的人把这样两种不同的法则搞混淆了,而且社会的生命法则在向动物世界的生命法则大幅倾斜。谁能告诉俺,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呢?”这种思考是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的。这篇小说你在阅读时不时会发笑,但在读完后就感到笑中有一丝苦涩。是的,一个有生命活力的精子,一个有思想的精子,它的回忆与思考也表现出沉重的、深邃的一面,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如果说小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以为是小说的前后部分还写得不够充分,结尾收束得太快。作者在文尾为“精子”代言交代得很清楚:前者是为自己活,活得很精彩很有味道;后者是为别人活,活得无精打采。这只是理论上的阐述,而通过故事形象的述说还不够。如果情节更拓展一些,小说的效果可能更好。总之,“精子”这个有生命的小蝌蚪可以在其生命的旅行之初游动得更畅快一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