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童言稚气 孩子们学习语言“灵着呢”

(2021-11-06 21:44:56) 下一个

      很多学习外语的成年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辅导孩子学习。”但是我的亲身体会及观察告诉我:成人的这种美好愿望常常会被现实击得粉碎。除非少数专业人士,绝大多数成年人学习外语尤其是用于日常交流的外语是无法跟上孩子们学习外语的速度的,更不要说去辅导以你学习的外语为母语的孩子们了。
我就感到外孙外孙女的语言表达能力早就把我远远地甩在后面了,尽管我学习外语的时间是他们年龄的好多倍。
      4岁的外孙女正处于对母语习得的积极活跃阶段。有时候讲话故意绕很多弯子,礼仪味十足,非常“polite” “soften”(有礼貌,柔和),根本不像一个4岁的孩子,更像一个外交家。其实这是孩子刻苦练习语言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他们没有感觉到“苦”,也不存在“练”的意识,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瓜熟蒂落。当然这也要根据她的心情,往往这种绕着弯子委婉表达都是在她情绪好的时候,问话多用间接疑问句。情绪不好,她当然要直来直去,不容反驳,用直接疑问句快速解决。
       比如想吃点心,有时她会这样问:“我有没有可能和你谈论一下今天吃一块蛋糕的事情?”想早一点下楼吃早餐,连妈妈要她给自己一个拥抱都等不及,反问妈妈:“你想让你的姐妹(由于她讲话时尝试把人称由 “我”改成“你”,关于亲属关系的表述就产生了混乱,把“女儿”误说成“姐妹”)饿着吗,你想让你的姐妹(应该是女儿)不能生存吗?”她还用“survive”(生存)这个高大上的哲学词语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她和爸爸的交谈中。她爸爸吃晚饭时发感慨:“想着上午停电没上班白坐着没出去吃顿像样的中餐有点亏。”她立刻接上话茬:“你怎么能不带你的女儿、你的儿子、你的妈妈(她站在第三人称说话,又把亲属关系讲错了。她本意是想讲“我们的妈妈”去吃饭),就你一个人到餐厅吃像样的中餐呢?”居然立刻站在道德高地上去指责别人。她爸爸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忙着纠正她的语法错误。
      现在请爸爸妈妈帮忙做什么事情,往往前面用Please.Would you ,Maybe 开场,后面用honey结尾,当然着也是以大人为师。
哥哥让她帮着问妈妈要1张画画的纸,她妈妈递给她1张有点破损的纸,她不愿意把破损的纸拿给哥哥,却不直接说。而是反话正说:“给哥哥1张好纸吧,哥哥会高兴的。”
同样的点心兄妹俩一人一块。外孙女的先吃完了,还想问妈妈要一块,但她变着花样说:“我想吃哥哥那样的点心。”她妈妈讲:“刚才不是给你过了吗?”她说:“我还想再吃一点点哥哥那样的点心。”
      她不想洗澡,但是不说不想洗澡,而是说“不喜欢水”。
     双休日明知不需要上幼儿园,她却故意说自己想上幼儿园。
    她自己不好好吃饭还找做饭人的茬:“你们要做两种主食我就挑其中的一种吃了。”言下之意你们现在就做一种主食,没有选择,我也不想吃饭了。
     明明是外孙女自己选的过生日游玩场所,当天玩得也很开心。但几天后居然说:“那个地方一点也不好玩,我再也再也再也不去那个地方了。”一连用了好几个“never”。
     因为表现不好,妈妈让她到自己的房间,她提出要画画,但是画笔在楼下。她妈妈让她自己下楼去拿画笔,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刚才要求我到自己的房间,我不能走出自己的房间,我就不能下楼拿画笔。”她妈妈哑口无言,只好自己下楼为她拿画笔。
      外孙女平时注意观察并吸收知识,跟着电视学讲话、学唱歌、学数数是家常便饭,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等凡是她接触到的人都是她学习的对象。经常把最近听到并且感兴趣的词或句子挂到嘴边,反复念叨:比如boring(无聊、乏味)、OMG(哦,我的上帝),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Don’t give up!”等等。这几天她感兴趣的是“I’m  exhausted”(筋疲力尽)。周六早晨,她妈妈给她做早餐,她正座在沙发上看电视,伸出头问妈妈做好了没有,她妈妈回答还没有做好,她来一句:“ Oh! I’m exhausted”(筋疲力尽,疲惫不堪),说完还一下子瘫坐进沙发里。她妈妈问她这句话听谁讲的,她说听老师讲的,可见老师也是非常幸苦了。
     哥哥才学打篮球的那几天,她天天鼓励哥哥打篮球不要放弃,“Don’t give up!”哥哥在班级感到没有人玩,她鼓励哥哥:“你感到孤独了吗?不要放弃!“Don’t give up!”
     有时候,外孙女会令人惊喜地把很多知识加入到日常对话中。既复习了才学到的新知识,又丰富了语言表达。
     下雨了,外孙女跟接她的妈妈讲:“我不喜欢下雨,但是下雨植物才能生长。”
    吃晚饭时,外孙女故意把妈妈胳膊肘推到餐桌上,紧接着就用餐桌礼仪教训她妈妈:“Don’t put your elbows on the table!” (不要把你的胳膊肘放到餐桌上)
          进入秋凉,外孙女在大人的压力下不得不穿长衣裤,但她把长袖、长裤撸成短袖、短裤,还是一副夏天短打扮的模样。她爸爸告诉她这样撸上去不利于血液循环。吃晚饭时,坐在她旁边的姥爷看到她袖子掉下来有点长,怕她沾上汤水,就帮她稍微往上卷一点,她用爸爸灌输的知识反对姥爷的举动:“你这样卷上去我的血液会不流通的!”说得我们大家都笑起来了。
      这种打太极、礼仪味十足、绕着弯子的说话方式像个新闻发言人。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这反映她的思想日渐复杂。
       万圣节前夜吃晚饭时,大人规划晚上的活动,一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外孙女插话说:“你们说我们出去要糖,回家以后不看电视了?这很伤我的感情。”小小年纪,一本正经地用大人的语气说话,逗得大家都笑起来了。
       甚至同样的语境,她还用起了被动语态,说她的心被伤害了“is broken。”
     写到这儿,看看篇幅已经够长了。就用今天早晨外孙纠正他妈妈的实例结尾吧。早晨她妈妈为他们做早饭,问他们饿了吗?无意中偷懒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问他们“You hungry?”外孙毫不客气地提醒他妈妈不能漏掉了“are”,,应该讲“Are you hungry?”后来还像老师敲黑板一样强调3遍“Be Be B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