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我思

用博客记录生活,借随笔传导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孩子们太喜欢新家啦

(2020-12-15 21:07:50) 下一个

    孩子们太喜欢新家啦。刚搬来的第二天全家要到原先住的房子打扫卫生,外孙女听到要回原来的家,居然哭闹着不愿意回原先的家。
    我想孩子们喜欢新家的最主要原因大约是新家比旧家大了许多,他们活动的范围因此比原先开阔了好多。
    和原先的住房相比,新家在格局、大小、质量方面上了不止一个台阶,当然这是比较而言。前天晚上到一个小区去看圣诞灯,人家那个小区的房屋才叫高大上呢,格局、大小、质量不是新家这个小区可以望其项背的。但新家比旧家,还是提高了几个档次的。这不是虚词浮夸,而是实事求是。原住房建于六七十年代,几乎全是木质结构,新房用了不少水泥和大理石。当然从我个人的感觉,还是木质结构养人。新家的门厅、餐厅都是挑高的,东、南2个整面墙以配有百叶窗帘的玻璃窗为主,高处还有不用窗帘的天窗,有阳光的日子高大宽敞的客厅里阳光灿烂,而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灿烂的阳光。这个小区很多家庭的屋顶安装了太阳能板,可以发电。女儿家的屋顶也有,她搬到这边用电量比原先减少了2/3,原来每个月电费需要100多刀,现在只需要30多刀。据说自家太阳能板产出的电用不完还可以卖给别人用。新房的门厅+客厅+餐厅+厨房比旧房大了约四倍,卧室也都比原住房宽敞很多。一楼通往二层的是旋转楼梯,据卖房经纪人介绍,这种楼梯建造起来费时费工,现在很少见到了。我们感到上下楼有点吃力,也担心孩子的嫩膝盖受损,叮嘱女儿尽量让孩子少上下楼,但这哪里是大人指挥得了的事情呢?为了和爸爸妈妈讲一句话他们也要吃力地爬上爬下,而且乐此不疲。孩子们最关心最需要最喜欢的是活动空间。活动空间大,他们就乐翻天。
    空间大了,家人之间的距离无形之中也拉大了。女儿讲好像很难看到孩子们了。并且说她的一个同事谈到小房子换大房子也有这种感受。可玩的地方多了,孩子们哪儿都能玩一阵子,不像以前那样粘着他们的爸爸妈妈了。也不像在旧房子住的时候一转身就钻进我们房间玩了。现在一般只有道晚安的时候才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到我们房间来一下,或者偶尔路过我们房间时“惠顾”一下。有一次女儿在楼上让外孙女给我们送1封信,外孙女站在楼上喊姥爷,姥爷走到楼梯下,外孙女居然从楼上把信扔给楼下的姥爷,在没有人点化的情况下她倒很聪明地自己找一条捷径。
     新家的燃气灶台在厨房区域的中央,其实这种布局有利有弊,利就是比贴墙嵚进橱柜里安全。设计时也是考虑这边人不像我们一天到晚烟熏火燎地用燃气灶做饭,他们的燃气灶台只是备用而已。但弊端也不少,比如破坏了房间的美感,占用过多空间,穿堂风降低了火力。和燃气灶台配套的地吸式抽油烟机,效果很差。如果用悬挂式的抽油烟机又有碍观瞻,挂在房子中央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但灶台在厨房中央倒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小型“跑道”,他们喜欢绕着灶台或者扩大到灶台外围不靠墙的一组独立的橱柜和楼梯组成的这个大圈子跑来跑去。孩子们撒了欢地追逐打闹,当然这是大人们禁止的,不时听到大人叮嘱甚至呵斥“Don’t run!”但孩子们自我成长、见缝插针的能力是惊人的,他们总能找到机会和借口跑来跑去。
    餐厅在南面,客厅在北面,开放式厨房夹在餐厅和客厅的中间。客厅的电视机面对餐厅,很远,不是为了吃饭看电视方便,而是因为这是电视和沙发的最佳摆放方位。这也使得孩子们从沙发走向餐桌时必须经过宽敞的厨房区域,有时他们边走边回头看电视,多次差点碰到灶台的大理石台面。
    外孙具有表演天赋,背靠着椅子他可以逼真地表演出一个老者闭着双眼打着呼噜昏昏沉睡又猛然惊醒四处张望的过程。每天换衣服,上衣经过他的头部总能被他设计出不同的造型,而且每一种都很酷。在新房子里更激发了外孙的“创作”热情,比如最近一次的行为艺术表演:他趴在餐桌下面的地上,背负着一块颜色鲜艳的薄晴纶棉垫子。这是孩子们小时候用的,这次搬家翻出来了。外孙看到了立马拿来做道具,用它做海龟的“壳”,也就是背甲,模仿海龟潜泳。不知外孙是不是把自己想象成海龟,反正我看着蛮像海龟的。据说海龟象翅膀一样的前肢主要用来推动海龟向前,而后肢就像方向舵在游动时掌控方向。
外孙只用2只胳臂肘缓慢地从餐桌底下爬出来,2只腿伸直了纹丝不动,所以他“游”得不快,但却凭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不停地往前爬,给人的印象又似乎“游”得很快。在原先的房子里,外孙外孙女也喜欢往餐桌下钻,但那时餐桌下的空间小得可怜,除了塞很多大小瓶装水,四周又被餐椅腿子挤得满满的,孩子们在餐桌下动不动就碰头碰脑。而现在餐桌下空荡荡的,既没有瓶装水,餐椅腿也不必塞到餐桌下了。外孙自由自在地从餐桌下游向更宽敞的空间,一幅“大海任我游”的状态。我们看了觉得很可爱但又好笑,他在地板上爬得很认真很扎实,把自己党拖把,地板被他擦得干干净净。当然,这次行为艺术表演是背着他爸爸的,他爸爸坚决反对他这些另类的“行为艺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