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的一天,我和老友结伴游览龙门石窟。上一次参观龙门石窟,已经是38年前的1987年。人生弹指一挥间,再不抓紧就老啦(其实已经老了,只是自己不服而已)。像参观所有的人文景点一样,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卢舍那大佛,这是龙门石窟的“镇窟之宝“。它是由唐高宗李治下令开凿,武则天曾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佛像于[
阅读全文]

2025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我从西安乘高铁去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坐在列车上我才了解到,原来这里的“洞”要念成“同”:“洪洞县”要读成“洪同县”;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从小就在戏里听说过“洪洞县里无好人”一说,但到了这里,没见过一个坏人,可见“戏说“不甚靠谱。在洪洞南站下车后,我便包了一辆[
阅读全文]

每年的退伍军人节游行是纽约的传统特色,今年11月11日也不例外。是日纽约气温骤降,室外温度在零度左右,带着几分凛冽。曼哈顿的第五大道在清晨便已封路,随着鼓点从远处隐约传来,人群渐渐聚拢。我花了一个多小时的坐车抵达26街时,人群已经排列成双面墙般的看台。许多人拿着国旗,也有人举着手写的牌子,上面写着“ThankYouVeterans”、“WeRemember”等等[
阅读全文]

中国的三大石窟一般是指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排列法,即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响堂山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位于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开凿于北齐(550年—577年)王朝年间,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因山体石质坚硬、凿刻时回声洪亮,此地故得名“响堂山”。石[
阅读全文]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家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博物馆。上个月我和老友一起去参观,这也是我在近三十年中第三次参观碑林。就像每次参观博物馆一样,我都要事先“做功课”:参观的目的性十分明确。比如此次参观的目标之一就是这里展览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或简称为“景教碑“。在以往的两次参观中我都曾欣[
阅读全文]

北京故宫里的宁寿宫位于后宫地区,清代的康熙帝将这里改建为宁寿宫,作为顺治帝的孝惠章皇后颐养天年之所;乾隆帝则下旨内务府改建宁寿宫,作为自己退位后的养老之地,还在其西北部修建了宁寿宫花园。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也曾居住于此;如今这里是石鼓展览厅。我曾在各种书籍和画册中多次看到过这些石鼓,但当我站在这些石鼓面前,还是为它沉重的历史感深深震[
阅读全文]

美国各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文物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和影响最大的文物莫过于“昭陵六骏”中两座骏马的浮雕碑。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是唐朝所有皇帝陵墓中规模最大,陪葬墓也最多;它的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是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所乘过的六匹战马。为表彰自己的战功和追念这六匹良驹,李世民诏令绘画大家阎立本把六匹骏马描[
阅读全文]

去年在维也纳旅游期间,路过一座诗人席勒的纪念碑。我对这位伟人的著作了解不多,只知道那是德国历史上与歌德齐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但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就是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那可是这两位艺术巨匠的合作典范。此时我突然发现席勒塑像后的那栋建筑似曾相识,但一下子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继续向前走了一百多米后,我突然想起,[
阅读全文]

1947年以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地方连成一片,用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印度。英国女王为印度女皇,英国历届君主均以“印度皇帝”之头衔统治印度。在英国殖民者的强力压制下,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几十个民族基本相安无事。二战以后,英国国力衰弱,无力支撑起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于是放手让印度独立。当时这一地区有印[
阅读全文]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而最能体现这个称呼的是在纽约。曼哈顿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同族群的人们在游行庆祝他们的国庆日或独立日。每年的8月15日是印度独立日,纽约地区的印度裔会在曼哈顿举行庆祝游行。今年的庆祝游行日定在8月17日,作为摄影爱好者,我当然要去现场拍摄。我的习惯是在出门以前查阅一下这个族裔的情况,这也是对这个&rd[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