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博文
(2024-05-30 22:37:15)

我的家乡在南中国古陆核上,富有稀土资源。到了三叠纪的中期,南中国古陆核向北漂移,在秦岭处与北中国古陆核合并,形成中国大陆的基本地域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也大概在这个时候,盘古超大陆开始分裂。火山活动和洋流运动让地球陆地重新回到温暖和潮湿的环境。这种气候持续有两百多万年。蕨类植物又滋生起来。兽形纲中的大型动物已经消亡。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9 22:43:36)

盘古超大陆在石炭纪期间整合集聚。到了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冈瓦纳大陆撞击北方的劳伦西亚大陆,造成阿巴拉契亚山脉隆起。山脉纵贯北美洲,曾经高达一万多米,超过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然后在亿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退缩。少年时的杰斐逊住在山脚下,憧憬山那边的世界。在他的总统任期中,美国从拿破仑手上购买了山那边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的路易斯安那地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8 21:22:13)

地球生物用了几乎整个志留纪的两千多万年来修复创伤。同时,生物演化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下来。直壳鹦鹉螺留下的生物链顶层空却由另一种节肢动物占据。板足鲎可以长到两米多,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单眼。鱼类仍然显得弱小。但是有的鱼已经发展出下颚,极大地提高捕食能力。在陆地上,地钱演化成更高等的苔藓植物,并且出现了维管植物。分化岀来的茎干有纤维管状细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7 23:22:05)

接在寒武纪后面的奥陶纪历经四千多万年。奥陶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寒武纪的两倍,温度较高,促进生物发展和衍生出众多的物种。三叶虫多达两万多个物种。最大的三叶虫有七十厘米。而海里有一种鹦鹉螺,视力仍然欠佳,但是它的尖筒状的螺壳长达六米,可能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奥陶纪标志着植物的诞生,生物对陆地的征服。事实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4-05-06 23:44:02)

我相信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佩利绝对想象不到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就拿光学仪器来说,现代人类可以实现远远超过眼睛的更远的距离,更细微的细节,更广大的光强范围,以及更宽广的电磁波频谱的观察。最像人眼的光学器件应该是数码相机。它们利用同样的光学成像原理,有着极其相似的光学系统结构。而相机的电荷耦合元件组成的感光底板比眼睛的视网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05 23:11:40)

寒武纪生物大多栖息在类似大陆架的浅海。这些生物已经形成了完整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浮游在水中和生成在水底的藻类捕捉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有些动物追逐水藻为生。而海绵和一些软体动物等着水流将水藻带过来。有些动物会捕食别的较小的动物。动物肉质提供出比藻类更高效的营养。而贝类动物依靠贝壳来保护自己。最顶级的捕食者是奇虾。它大概是把捕获的动物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03 00:22:03)

布尔吉斯页岩古生物群是寒武纪生命最著名,最传奇的证据。考古学家沃尔科特的这次意外发现的经历有好几个版本。最可靠的说法是于1909年在洛基山脉的加拿大部分的一次实地考察中,他的妻子所骑的马突然失蹄滑倒。沃尔科特扶起妻子时看见被马踢翻的页岩块上有奇特的古老甲壳动物的化石。第二年,沃尔科特再次回来,发现了这一大片相当于城市规模的古生物化石群。[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4-29 23:38:15)

第一次冰川,斯图特冰川的构造开始于地球的迅猛降温。地表温度曾一度降到摄氏零下五十度。累积的冰层厚达上公里。地球处在冰点以下的寒冷气候长达数千万年。但是,地壳板块活动并没有停止。火山喷发不断地向大气输送二氧化碳。而冰层阻断了碳回收和碳循环的机制。大气中积攒的二氧化碳可能比现代水平高出有几百倍。温室效应开始启动。在赤道附近首先出现冰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4-24 22:14:09)

在大氧化事件之后的某一天,如果你有机会来了海边,你可能发现那时已经有了金色细沙的海滩。往里看是有浮土的光秃秃,寸草不生的陆地,裸露出一些铁锈红的岩石。海边浅滩也有一些岩石,上面覆盖一层层蓝藻垫。你看不出有别的生命,但是海水里漂浮由蓝藻,绿藻,和红藻等微小生物群落组成的一块块绿色和红色。海水已经有了水藻的海腥味。更强烈的是随着海浪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4-21 23:17:15)

真核生物中首先分离出真菌类和藻类。大约十亿年前,真核生物的演化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出现了多细胞生物。我们对多细胞生物的起源过程知道的非常少。有一个猜测是一次基因变异产生出一种蛋白质,可以将细胞粘连在一起。细胞们的活动能力和范围虽然受到限制,但是能阻止变形虫等猎食生物的吞噬。它们有更高的可能性存活下来。变异的基因也传给了下一代。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