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萧萧

海外一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凭吊,抚今感怀。纵论天下,针砭时弊。热爱艺术,逍遥人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此曲只应天上有(九)---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2006-10-18 23:01:40) 下一个
音乐连接:
http://blog./?pc=532&author=495

此曲只应天上有(九)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勃拉姆斯(1833-1897)是浪漫主义鼎盛时期最为独特的一位音乐家。在他的创作高峰期,以贝多芬为终结者的古典主义已经退出音乐舞台近半个世纪,而此时的浪漫主义天空是星汉灿烂。舒伯特,柏辽兹,肖邦,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充满了丰富色彩和主观感受的作品正在风靡欧洲。但勃拉姆斯则完全以巴赫和贝多芬的严谨音乐结构为最高典范,毕生为古典主义在浪漫主义时期寻找新形式而探索。在这个意义上,勃拉姆斯是一个有着古典主义本质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勃拉姆斯在音乐上的最大成就是复兴和发展了在贝多芬手上达到顶峰的交响乐。在此之前,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也堪称伟大,但在交响乐结构的宏伟和内涵的丰富上,还是难以和贝多芬比肩。直到贝多芬去世后五十年,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乐》问世,交响乐才在勃拉姆斯那里达到了能和贝多芬的交响乐并驾齐驱的高度。勃拉姆斯这部交响曲被人们在音乐史上看成是贝多芬交响音乐的直接继续,被比喻为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也因此和巴赫,贝多芬以三B的简称在德国乐坛上占据了永恒不朽的地位。



但是,勃拉姆斯对贝多芬的追随并不是简单地重现古典主义。勃拉姆斯是一位充满了矛盾的独特音乐家。他性格严肃,内向,但对自然和情感的感受又极为敏感和细腻。他的音乐作品结构宏大,严谨,一丝不苟,但他的音乐却是在长期的小品创作中成长起来的。勃拉姆斯从舒伯特、舒曼那里继承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抒情歌曲传统,对民间小调有着充分的理解和娴熟的掌握。他早年创作的《摇篮曲》,《爱情的忠实》,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个性和柔情。即使是对简单自然景象的描绘,勃拉姆斯也表现出他感官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他的《雨水歌》有着这么一段:

“雨声淅沥,忆起我旧时歌曲,每当屋外细雨,我们在门前同唱此曲。能否再闻此歌声,伴随着一样的雨声,在我纯洁的童年,它曾润湿过我的心灵。”

门前一阵细雨,能让勃拉姆斯有如此细腻的感触,写出如此动人的歌曲。后来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的最后乐章中引用了这首《雨水歌》的曲调,使之成为浪漫主义的精品之一。



从音乐源流上看,除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精神渊源和德国抒情歌曲的传统外,勃拉姆斯在当时还受到两位著名的浪漫派大师的影响,一位是当时名震天下的钢琴大师和音乐家李斯特,另一位是他终身崇敬热爱的舒曼夫妇。这使得勃拉姆斯在音乐上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古典主义。当勃拉姆斯只有二十一岁,在音乐界默默无闻时,他结识了德国哈洛瓦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家约瑟夫. 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约阿希姆为勃拉姆斯音乐的纯洁和才华所震惊,盛赞勃拉姆斯象“宝石一样纯净,白雪一般柔润”。 约阿希姆为勃拉姆斯给李斯特和舒曼分别写了两封信,希望勃拉姆斯能从这两位前辈得到帮助和提携。勃拉姆斯到魏玛拜访李斯特后,为李斯特在音乐上的激情和钢琴上的盖世才华所折服,一时颇为追随李斯特。但是,由于勃拉姆斯内心深处固有的古典主义气质,他对李斯特那种夸张,花哨的配器,肆意用色彩表现音乐的无规则手法感到难以接受。最令勃拉姆斯感到尴尬的是,在一次李斯特亲自邀请他参加的钢琴演奏会上,李斯特在台上演奏,他在台下听众席上竟睡着了。这个尴尬的事件使勃拉姆斯感到他和李斯特在心理上的距离。他很快离开了李斯特,拿着约阿希姆的信到杜塞多夫找到了舒曼夫妇。



舒曼夫妇是对勃拉姆斯音乐生涯中影响最为直接的人。舒曼是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家中少有的,有着深厚文学根底的音乐家,对拜伦,歌德,席勒的文学作品如数家珍,甚至能背诵整部《浮士德》。舒曼内心世界的宽广和深刻令勃拉姆斯为之倾倒,至使他一生对音乐作品的内涵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不达到完美境地,绝不出版。他的《第一交响曲》写了整整十五年。其后的作品几乎都是精品。这里必须提到的一点是,勃拉姆斯对舒曼音乐的尊崇和舒曼夫人克拉拉有很大的关系。克拉拉的音乐素养非常深厚,本人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克拉拉的父亲是一位著名音乐教授,曾是舒曼的老师。克拉拉跟舒曼私奔后一直是舒曼在音乐上的助手。勃拉姆斯一开始是对克拉拉尊崇,进而发展为爱慕,在内心备受激情和理智的冲突和煎熬。舒曼在世时,勃拉姆斯把一切激情都隐藏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后来舒曼因精神病而投莱因河自杀未遂被送往收容院,于两年后去世。此时勃拉姆斯对克拉拉虽然怀着真切的爱,但仍然把感情藏匿在内心深处。他一面帮助克拉拉整理舒曼的作品,一面在各种演奏会上满怀敬意地演奏舒曼的作品,并把所有的音乐报酬都交给克拉拉以帮助她抚养失去了父亲的小孩。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在舒曼去世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没有捅破爱情的这一层薄纱。勃拉姆斯终身未婚,克拉拉也再也没有嫁人。但他们俩始终保持着心灵相通的默契和纯洁的友谊,这种热烈而含蓄的爱情都升华为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形象,人们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觉得到克拉拉的影子。



勃拉姆斯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1878年,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音乐史上少有的协奏曲精品。这部协奏曲和贝多芬(D大调)和 门德尔松(e小调)、柴科夫斯基(D大调)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专门为他的好友,当时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写的。由于这个原因,勃拉姆斯把这部协奏曲的Cadenza部分 ( 华彩乐段,由小提琴独奏以炫技)留给约阿希姆自己写作发挥。1879年1月1日由约阿希姆担任独奏,这部D大调协奏曲首演于著名的莱比锡布店大厦。今天音乐会演奏的版本大都是沿用约阿希姆当年写的Cadenza。这部协奏曲是严谨的古典主义和充满激情和个性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四大协奏曲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辉煌灿烂,悦耳动听,但缺乏深度;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饱含激情,但四溢的激情使得柴可夫斯基难以收放自如。勃拉姆斯这部协奏曲和前二者相比,内涵丰富,思绪深刻;激情澎拜但决不外溢。整个作品就象一座巨大的冰山,在晶莹剔透的冰冠之下是巨大的冰山身体,这一点正象勃拉姆斯把对克拉拉的热烈爱情和冷静的理性交融为一体。就基本风格而言,勃拉姆斯这部D大调和贝多芬的D大调最为接近,都堪称小提琴协奏曲的最高水平。乐界对二者的评论在伯仲之间。就气势的宏伟而言,贝多芬的D大调无人能比。但小提琴特有的婉转、柔美的诗意,思绪的细腻表达,亲切感方面,勃拉姆斯的D大调则超越了贝多芬。 



勃拉姆斯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另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是它的交响乐性质。勃拉姆斯一生致力于继承和发展贝多芬的交响乐,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和思考交响乐。他一生只写过这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正是由于这一点,这部D大调协奏曲有着浓厚的交响乐味道。协奏曲(concerto)在意大利语里的原始意义是竞争,即管弦乐队和独奏乐器交相竞争,在相互对抗的争斗中达到琴瑟合鸣的和谐统一。由于勃拉姆斯对交响乐的情有独钟,这部协奏曲在管弦乐的表现上特别深厚,听起来象是一部有突出小提琴演奏的交响曲。因此,这部协奏曲在音乐史上也被一些人称为“带小提琴独奏声部的交响曲”。管弦乐队的偏重,使得这部协奏曲的显得结构宏大,层次丰富,内涵深刻。



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按标准格式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 乐曲开始由乐队悠然地奏出的引子洋溢着如火而又有节制的热情,紧接着低声部弦乐与大管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琴热情而华丽地登场,小提琴有长达四十节的华丽彩段。具有匈牙利田园风味的主部主题显得春风荡漾,欢快明朗。由双簧管和主奏小提琴则奏出哀伤忧愁的旋律。有人说,此乐章是勃拉姆斯为克拉拉所写,表明自己害羞、内向但又难以割舍爱情的矛盾心理。不论此说有无根据,第一乐章确实是满怀激情,但在表现方式上又是有所节制,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

第二乐章:柔板。这一乐章真可谓柔情似水,是勃拉姆斯最有名的慢板。一开始由管乐缓慢奏出徐缓优美的安详主题。双簧管和主奏小提琴在此章中的演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充满了孤独和哀伤。听者好像感觉到作者孤伶伶一人站在晚秋的荒郊,任落叶飘落在脸上,一种凄凉的美在心中油然而生。这一章最充分地表现出勃拉姆斯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悟能力。



第三乐章:欢快,活泼的快板。这是一章华丽的回旋曲。一扫第二乐章中的哀怨,把作者内心的激情完全爆发出来,热情似火,明亮欢快,但又颇有节制。这一章是专为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写的。因为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勃拉姆斯在此乐章使用了很多带匈牙利风味,实际上是吉普赛风味的叠句,以表达对约阿希姆的敬意。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勃拉姆斯这首D大调对所有的小提琴家既是一个神圣的曲目,也是一个必需面对的挑战。记得华人小提琴家林昭亮曾讲到过,他最喜欢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勃拉姆斯这首D大调,但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没有录制这部协奏曲时,他竟回答说尚未准备充分。可见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在音乐史上能够称得上伟大演奏和录音的有以下几个:

1.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Violin: Jascha Heifetz,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Fritz Reina RCA (1958)



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芝加哥交响乐团,指挥家莱纳,在前几篇音乐欣赏中已有介绍。此曲演奏于1958年,海菲茨正值演奏事业的高峰,莱纳和芝加哥乐团也是处于鼎盛时期。这一张唱片是RCA的珍宝,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的名片。海菲茨在这场演奏中速度稍快,但无论小提琴的力度,音色的亮度,内涵的深沉和抒情的优美,加上气势磅礴的芝加哥乐团,莱纳精湛,准确的指挥,应该是所有演奏中最好的。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海菲茨的演奏偏冷,不够温暖,但我觉得处理像勃拉姆斯这种充满激情,但又不热情四溢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正是恰到好处。RCA在录音黄金时代的1958年录制此片,也称得上后无来者。

2. Violin: David Oistrakh , Cleveland Orchestra, Conductor: George Szell, EMI Classics


奥伊斯特拉赫也是出生于乌克兰,和海菲茨几乎齐名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奥伊斯特拉赫5岁学琴,1930年代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但在演奏事业上,奥伊斯特拉赫一直到四十岁才在世界乐坛崭露头角。1945年他和访苏的梅纽因同台演出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浑厚,温暖的抒情性著称,既有气势和力度,又柔美动人。在世界乐坛中,奥伊斯特拉赫是诠释和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的权威,他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协奏曲在世界上无人能及。但奥伊斯特拉赫的弱点是线条较粗,在演奏勃拉姆斯这部D大调时显得不够细腻。比起上面提到的海菲茨演奏略逊一筹。EMI公司的录音历来走大众路线,但弦乐的录音一直是该公司的强项。所以综合看来,这也是一张珍贵的版本。

3. Violin: Erica Morini,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Conductor: Arthur Rodzinski




Erica Morini1904年出生在维也纳,是一位犹太裔的女小提琴家。Erica Morini出名很早,在1927年就和福特瓦格纳在著名的莱比锡布店大厦的管弦乐团共同演出。Erica Morini在二战期间流亡美国,和大指挥家瓦尔特有过合作。Erica Morini在晚年深受心脏病折磨,她于1975年作了告别演出就退出了乐坛。1995年在纽约去世。Erica Morini在俄罗斯学派占优势的小提琴演奏界保持了欧洲传统的抒情和细腻风格。这部和伦敦爱乐合作的作品极具抒情性,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慢板,是其他演奏很难企及的。Westminster 是一家非常个性化的录音公司,出版的唱片极少,很少有人知道。但录音的水准非常高,即是是英国的Decca公司也难以相比。这张唱片的唯一弱点是女性化味道稍重,勃拉姆斯原作中的雄伟气势稍有欠缺。


4. Violin: Hilary Hahn,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希拉里是当代最出色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她不但受到‘格莱美’奖的肯定,并被《时代》杂志誉为‘全美最佳’年轻古典音乐家,频繁亮相于欧洲、亚洲、北美各大音乐会,以她成熟的深具知性美的演奏艺术征服了无数观众。在演奏风格上,希拉里很有些海菲茨的风采,演奏精确,音色明亮,弓法细腻又极有力度,很有抒情性。在这方面超过了帕尔曼。但希拉里这两年的演出风格似乎有些浮躁,追求一些表面的效果,评论界对此有些负面看法。但这张和圣马丁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D大调是非常难得的。当时的希拉里刚崭露乐坛,给小提琴演奏界吹来一阵清新之风。她出道不久就演奏勃拉姆斯的这一D大调协奏曲,并一举取得成功。

圣马丁室内乐团是以原来伦敦交响乐团的第二小提琴手马里纳为中心在1959年成立的。马里纳一直担任该团指挥。该乐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室内乐团之一。但在和希拉里合作的这场演出中,让人感到室内乐团的力量还是比一般的交响乐团弱了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