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萧萧

海外一书生。独立思考,探索真理。思古凭吊,抚今感怀。纵论天下,针砭时弊。热爱艺术,逍遥人生。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此曲只应天上有(七)---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2006-10-12 15:41:15) 下一个
此曲只应天上有(七)

音乐欣赏系列

《第五交响曲》(命运),无论在构思上和创作上都早于第四交响曲,它是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英雄命运的直接继续和进一步发展。1805年春,当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贝多芬已开始构思这一首被称为“命运”的伟大交响乐。由于中途的短暂停顿和多次修改,这首命运交响乐到180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期间,贝多芬于1806年秋天创作了一部富有诗意情趣和温情柔和的交响曲,在完成的顺序上排在了第四,这一部英雄博斗生涯的命运交响乐则被排到第五。



如果说《第三交响乐》(英雄)是贝多芬音乐生涯中的转折点和里程碑,那么《第五交响乐》(命运)则是贝多芬所有交响乐中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谈贝多芬的交响乐,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第五交响曲》。而事实上,这也是贝多芬九部交响乐中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部。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的说法,为它取名为《命运》。“命运”作为古典主义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贝多芬这里得到了全新的诠释。从古希腊到欧洲近代的古典主义,命运是和悲剧联系在一起。人的一生,包括人类中的英雄,都被命运所控制。“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人类的每一种激情冲动和追求都必然和命运相冲突,最终无法摆脱命运而导致悲剧的产生。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到近代的高乃依,拉辛等古典主义大师的作品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理性控制激情,命运主导人生。但贝多芬“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英雄情结冲破了古典主义这一传统模式。在第五交响曲中,人在命运的面前并不是被动无力,命运也不是不可抗拒和不可战胜。他在《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表达了人类自由意志的强大和对崇高目标追求的激情。命运是强大和阴郁的,但命运对人的打击和控制只能使得人对自由的追求更加强烈,生命力更加旺盛,人在战胜命运之后的胜利凯旋更加辉煌灿烂。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搏斗和胜利的交响曲”。



从形式上看,贝多芬对交响乐的驾驭艺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第三交响乐》中,人们能够感觉到音乐的激情和力度,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和新的表现手法。但从音乐的语言上看,同时也感觉得到贝多芬写得很艰难,在结构和手法上还有斧凿的痕迹。但到了这首《第五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贝多芬虽然写了三年,但听来却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比起《英雄》来,《命运》显得更集中、更紧凑,更流畅,也更统一。整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这是这部交响乐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旋律方面,贝多芬再次显示出他是一位能把简单悦耳,通俗易懂的旋律改造和提升为一种充满厚度和深度的复杂奏鸣曲形式的天才。在音乐史上,有的交响乐很有歌唱性和通俗性,但却没有力度和深度。有的交响乐庞大艰深,但却缺乏打动感官的歌唱性。贝多芬这部《命运交响曲》,(还有第九)是完美结合二者的典范。《命运》每个乐章的基本旋律都非常入耳,极为动人。即使一个没有接触过交响乐的人,只要听了贝多芬这首《命运交响曲》,总有几个基本的旋律会在心中盘旋不散。但是,如果你反复聆听此曲,你又会发现,每次听懂的其实只是这部交响乐的一部分,每次聆听都会感受到新的东西。我想,凡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都有这个特点。



从《英雄》开始,贝多芬已经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顿在交响乐上的古典主义传统,在配器上创新,大大地增加了交响乐的立体感和色彩。音乐不仅仅是靠旋律和节奏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各种乐器在乐队中的色彩和明暗也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命运交响曲》中,贝多芬运用了音乐的色彩来表现人和命运搏斗的激烈性和胜利的辉煌灿烂。为了体现这部作品的构思宏伟,为了使形式丰富多采,音乐显得色彩斑斓,贝多芬在惯用的乐队编制之外,又特别添加了三个长号、一支短笛和一个低音大管。这也是贝多芬开启音乐浪漫主义先河的重要标志之一。后来强调音乐色彩的浪漫主义大师柏辽兹,李斯特 正是在这一点上追随了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的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以带有凶兆特点的“命运的敲门声”揭开序幕,命运之声顽强,威严,凶险。而充满激情的英雄旋律和命运搏斗显得惊心动魄。整个乐章显出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旋律,充满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最后以代表凶兆的命运的强烈音响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用二重变奏曲形式来表现双主题。第一主题由民间小调改编,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旋律温柔,节奏平和,是整部作品中少有的一段柔美。紧接着,第二主题由木管柔美的弱音奏出,在极不稳定的感觉中一下子进入全乐队强奏的英雄式进行曲,由于铜管的增加,英雄主题显得灿烂辉煌,尽管是三拍子,节奏不快,但号角齐鸣,仍然气势磅礴。整个第二乐章在强弱交替的演奏中进行,力度对比非常强烈。

第三乐章,快板,用复三段体形式写成的诙谐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两种力量的对立和冲突。辉煌的英雄旋律与变了型,但仍带有凶兆色彩的命运主题激烈冲突。这一乐章的结尾非常特别,整个乐队似乎精疲力竭地跌到在一个不稳定的长音上,鼓声在不安的背景上,弦乐微弱得像喘不过气来,不安定的气氛越来越强,只觉得山雨欲来,一种强烈的力量马上就要喷薄而出。

第四乐章 快板,开首就是由上个乐章的弱音中自然爆发出的英雄凯旋曲。这个乐章充满了灿烂的阳光和胜利的凯旋。凶兆命运主题的阴影还在,但有如强弓之末,已无力再和昂首阔步前进的英雄进行曲相抗衡。终曲的尾声很长,胜利凯旋的主题在C大调和弦中的强烈轰鸣长达几十小节,最后在欢乐和辉煌的强音中结束。

比较有价值的演奏和录音有以下一些:
1. 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挥,Philharmonia Orchestra演奏 1955年 EMI 录音



克伦贝勒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指挥家之一,其声望仅次于富尔特瓦格勒。克氏的指挥是以严格遵守音乐文本而驰名于世的。他从来不哗众取宠,炫技走噱,自始至终对乐队进行完全的掌握。对乐队的平衡有很好的感觉,以期使乐队直趋音乐的本质。他的詮释虽一丝不苟但决不木纳。这一点和运用自由速度的富尔特瓦格勒不同。克伦贝勒一生在欧美一些大交响乐团都有指挥过一些伟大演奏,但他在伦敦的爱乐乐团作为首席指挥家达十四年之久,使这个乐团在世界上一直保持崇高的声誉。

爱乐乐团于1945年由EMI公司作为录音专用的乐团成立,克伦贝勒接手该乐团后,声誉日渐卓著,其间虽遭遇了EMI公司断绝财源的困难,但经过克伦贝勒的努力,此乐团终于自主经营,成为伦敦五大乐团之一。

这是一场1955年的演奏,总的说来是克伦贝勒的一贯风格,严谨客观,忠于原作。而克伦贝勒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理解也非常准确。这张唱片的缺点是录音较差。即使是听LP唱片,也感到细节和力度都有欠缺。

2. Carlos Cleiber(1930-2004)指挥, Weiner Philharmonike 演奏(1975)DG公司出版



克莱巴1930年出生在柏林,但童年时在阿根廷生活了十多年,受到拉丁文化的熏陶,使他日后把明亮,欢愉,活泼的生命力和严谨,深刻的德奥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指挥上独树一帜。克莱巴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指挥家,但从不直接教他。老克莱巴只有一句话叫他儿子终身铭记:“技巧和灵感皆不可偏废”。 克莱巴在音乐界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签合同,不受采访,不回书信。稍不如意就临场取消演出。由于不接受现代音乐市场的经纪制度,克莱巴一生贫穷,这在当代指挥家中很少见。他曾对卡拉扬说:“只有在冰箱空空的时候才想去指挥。”克莱巴的指挥风格是在德奥的厚重传统中强调光泽和透明,他于1975年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被公认为历史上最优秀的演出之一,这场演出气势宏大,动态对比强烈,节奏也快慢合适。和富尔特瓦格勒1944年在纳粹统治时指挥的贝多芬《命运》各有千秋,DG1975年的录音虽不太好,但也要好过富尔特瓦格勒的1944年版本。

3. Stokowski指挥,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奏,(1969)Decca 公司出版



史托科夫斯基是出生在英国的波兰裔指挥家,以前曾有介绍过。史氏是指挥家中的主观主义代表,强调指挥家的主观理解和演绎。同时,史氏也对录音和音响情有独钟。所以,他指挥的作品,非常强调音响效果,常为古典乐迷和音响发烧友收藏。这个1969年的版本,也如史氏一贯的风格,演奏中追求音响的华丽和火爆的场面,尤其是加强弦乐的力度,在所有贝多芬第五的演奏作品中颇具特点。Decca的FFRR特别录音也比上面提到的两个录音好得多。

4. Bruno Walter指挥,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1958)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出版。



瓦尔特指挥的特点是温暖细腻,节奏较慢,强调要用心灵而不仅仅是感官去感受音乐的力量。瓦尔特所理解的力量不是对感官的刺激,而是对心灵的震撼。对于这么一部充满阳刚之气,英雄式的交响曲,有的人听来也许不过瘾。但细细品来,觉得在瓦尔特从容不迫,细致入微的处理中,体现出德国人那种不张扬,但顽强的力量,也许这才是贝多芬力量的精髓。加上哥仑比亚的优秀录音,无论如何,这也是历史上最好的版本之一。

5. Antal Dorati指挥London Symphony乐团,(1962)Mercury现场演奏录音。



这是一个近声场、强调每个乐器细节的典型录音。Mercury可能是历史上最看重录音效果的专门公司。半个世纪来出版的唱片并不多,远远不能和EMI,DG,RCA, DECCA, Columbia这些公司比,但在质量上几乎每一张都是发烧录音。Mercury标榜的是乐队的通透和音色的明亮,听者能够清楚的标定什么乐器在什么方向,什么位置。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长笛、铜管这些乐器都能有很明确的定位。就这一点而言,Mercury和多拉蒂的指挥风格正好相吻合。多拉蒂的指挥强调高音区的明亮,通透,强调每一件乐器都表现出自己的位子。由于这个原因,Mercury和多拉蒂合作得天衣无缝。几乎Mercury的好唱片都是由多拉蒂指挥。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多拉蒂和Mercury的合作作品通常也都是收藏家的对象。但多拉蒂指挥的弱点是速度太快,高音太亮,低频稍嫌欠缺,整个录音显得感官效果过强,而音乐内涵不足。

6. Karajan指挥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DG出版



卡拉扬历来擅长指挥雄壮,有进行曲风格的作品。贝多芬的《命运》对卡拉扬来说当然是得心应手。在这场演奏中,卡拉扬注重整体效果,命运的深沉有力和英雄的辉煌凯旋都处理得很到位。听者极容易被音乐的激情所感染,在结尾之处,听者不由自主进入一种昂首阔步,胜利前进的状态。但卡拉扬的弱点还是速度偏快,强弱对比不够鲜明,该弱的细微之处没有弱下来。尤其像第二乐章巨大的强弱反差和对比,在卡拉扬手里就没有真正表现出来。这一点就不如上面讲到的克莱巴的处理。

除了上面这几个演奏和录音外,还有一些名演奏,如Toscanini指挥NBC乐团,(RCA录音);Pierre Monteux指挥London Symphony乐团,(Decca 录音);Bernstein指挥New York Philharmonic乐团,( 哥伦比亚录音);Fritz Reiner指挥Chicago Symphony乐团,(RAC录音);Karl Bohm指挥Weiner Philharmoniker,(DG录音);Szell指挥Cleverland乐团,(哥伦比亚录音)。

音乐欣赏系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