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电邮

打造海外华语多媒体电子旗舰,凸现文化艺术学术高度,观照汉文化视角,建立首家新移民华裔看美国原始资料档案馆和补充对话体系
正文

张奥列专栏: 悉尼歌剧院的中国人

(2006-03-11 04:27:13) 下一个
  悉尼歌剧院的中国人           ★★★
悉尼歌剧院的中国人
[ 作者:张奥列    来自:张奥列专栏 ]
    你知道吗?充满着西方文明象征的悉尼歌剧院,活跃着一批才华横溢的华裔艺术家:男高音丁毅、女高音俞淑琴、女中音马柯露、男低音蓝小明、作曲于京君……他们如何跻身于世界艺术殿堂?当然靠的是才华,靠的是努力,靠的是机遇,每个人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其中三个人物却特别典型,一个是悉尼歌剧院终身艺术家——俞淑琴,却飞出歌剧院自由发展;一个是悉尼歌剧院合约艺术家——丁毅,却一跃成为歌剧院第一男高音;一个是女中音马柯露——以中国式的微笑征服西方观众。
   
    俞淑琴:飞向中西合璧的艺术人生
   
    俞淑琴是1987年赴澳的中国留学生,虽然出国前是东方歌舞团的专业歌手,出版过5张个人唱片,但和所有中国留学生一样,都经历过打工的艰辛。那时候的留学生,原中国各专业团体的艺术家,街上随便一抓都有一大把。中国经验、中国经历全派不上用场,绝大多数人只好改行打工谋生,至多到酒吧、俱乐部客串。英语不灵的俞淑琴,却一边打工一边跟老师学声乐,硬是考上了悉尼音乐学院歌剧表演系。
    她不仅要用英文上11门课,还要学法文、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而且每周还要到朋友家做清洁工挣生活费。干完活拿了钱她就写个收条,那时一些英文字还不会写呢,朋友却把那些条子留着,说:“你看着,等你成名以后我就拿它来拍卖。”
    俞淑琴果然在西方舞台成名。她毕业后考上了著名的无伴奏重唱团,也参加了澳洲皇家歌剧团的演出,还拿了十多个音乐比赛奖。其中3个国际性大奖使她终生受益。一是夺得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大奖赛澳洲区冠军,让她在世界上最棒的大都会歌剧院排演。二是获得多明戈世界咏叹调大奖赛澳洲区女声第一名,有机会到奥地利得到歌剧大师多明戈的指导。三是摘取英国皇家歌剧院声乐大奖赛澳洲头名,到伦敦攻读歌剧硕士生,与西方一流艺术家打交道。她的出色表现有目共睹,悉尼歌剧院于1996年正式聘她为全职的“终身艺术家”。
    在悉尼歌剧院,她出任了不少主要角色,站在西方的舞台上用西洋唱法演绎着西方文化。但作为一位华人,她一直不忘推广中国音乐。在一次音乐大赛颁奖场合,她作为嘉宾上台献唱,在别人唱了许多咏叹调之后,她突然爆冷来个中国经典名曲,结果获得的掌声是最多最热烈的。
    2001年圣诞节,俞淑琴被澳洲媒体选为当年度澳洲最佳艺术家。正当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谁也没料到,她却出人意料地辞掉歌剧院全职,选择了自由艺术家这条路。为什幺?她不想被限定在某个位置上,而想用更多的精力去做中西结合的研究,开拓自己的独唱领域。
    走出歌剧院,她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舞台。澳洲广播公司ABC为她录制发行了两张中国民歌CD唱片《花月颂》、《花月魂》。这还是ABC第一次为华人歌唱家录制个人唱片。这两张中西结合唱法的唱片,甫上市就爬上澳洲经典音乐畅销榜,震撼主流乐坛。
    《花月颂》在澳航飞机上播出,乘客中有位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的教授,闭目养神中忽然被悠扬的东方音乐所唤醒,喜欢得不得了,一下飞机就叫了辆的士赶往悉尼歌剧院,与俞淑琴联系上,并为她穿针引线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乔治城大学、国防部等举办了6场个人演唱会。俞淑琴中西结合的演唱,被美国人誉为“南方来的奇迹”。
    中西生活,中西歌唱,使俞淑琴飞向了中西合璧的艺术人生。
   
    丁毅:一跃成为首席男高音
   
    丁毅也是一位澳洲人从总理到百姓都知道的,在主流社会颇有影响的华人艺术家。
    丁毅原是西安出道的北京中央歌剧院演员,2000年与悉尼歌剧院签约,成为歌剧院的合约男高音。从西安、北京一直唱到云集一流艺术家的悉尼歌剧院,丁毅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但初期语言不通,加上一副亚裔面孔,要在西洋歌剧中立足,自然要比常人付出更多。有时排戏,导演会向他大喊:“嘿,丁毅,此刻忘掉你是中国人!”有位艺术指导,更是训斥他,别提多尴尬了。所以初期丁毅只是Cover(替补),但是他的天赋他的努力,使他很快脱颖而出,一炮而红。
    2001年排演《茶花女》,原先的男主角突然病倒,他是美国的大牌明星,谁能顶替?剧院急得一锅粥。当时在澳洲还名不经传的丁毅,临危受命,仅排练一天,便带着曲谱仓促上阵。观众一见临阵易将,小小骚动。剧院上下都为他捏出一把汗:别把戏演砸了。
    好一个丁毅,一上场,一亮相,一开腔,意想不到,全场震住。那音色的高昂激越,那气声的爆发力,那演绎的丰富细腻,不由你不倾倒。幕前幕后都松了一口气,当时有人预言:美国男高音将会继续“病”下去。果然,他再也没有在剧中露面了,丁毅理所当然占据了主角位置。从此,澳洲歌剧界回响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人,丁毅!”
    丁毅被确认为悉尼歌剧院首席男主角,是在2002年担纲主演经典浪漫歌剧《托斯卡》之时。那次原演主角的男高音状态下滑,距演出5天之前剧院决定换人,由丁毅试试顶上。离彩排只有三天,如果丁毅实在不行,只好从国外重金请人了,这是丢面又丢钱的下策。结果彩排之时,歌剧院副院长亲自到场验收,指着丁毅拍板:“就是他!”
    精彩成功的演出,也令那个不客气的艺术指导一口一个“亲爱的”叫唤他。艺术总监在谢幕后的庆功酒会上告诉丁毅:“明年起你不再是替补了,而是歌剧院第一男高音。”
    2004年9月,丁毅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他阔别祖国三年的首场个人独唱会。澳洲总理霍华德特意为丁毅独唱会致词:在澳洲的观众已经非常幸运地欣赏到丁毅先生在悉尼歌剧院所进行的一系列西方歌剧的演出,希望这次上海的演出也圆满成功,值得怀念。中国驻澳大使也致词祝贺:心至诚,声至美,友谊使者颂。澳洲著名女高音Nicole Youle更是专程赶到上海友情出演,为丁毅助阵。两人合唱的《我爱你,中国》,默契高雅,天衣无缝,简直让观众、专家惊讶得难以置信。
   
    马柯露:中国式的微笑
     
    2004年新春,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馆开馆典礼,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两位悉尼歌剧院的男女华裔歌唱家唱起了雄壮的中国国歌,及奔放的澳大利亚国歌,嘹亮的歌声,激情的演唱,令在场的中澳嘉宾无不为之动容。
    站在男高音丁毅旁边的女中音,就是悉尼歌剧院终身艺术家马柯露。
    1993年移民澳洲的马柯露,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后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但从踏上澳洲的那一刻起,她就重蹈了所有中国早期移民共同的艰辛经历,即一切从头做起。学习英语之余,她也学会了并从事踏衣车、熨衣服的劳累工作。但她并没有放弃歌唱的兴趣,拜澳洲老师学习声乐,并报名参加了威乐比市合唱团。后来还报读了悉尼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在这所音乐艺术家的圣殿中,她重新接受西方正统音乐艺术的洗礼。
    她四次报考悉尼歌剧院,最终获得成功,1997年受聘为悉尼歌剧院终身艺术家。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歌剧行业中的佼佼者,每年有近20部不同剧目上演,演出场次近200场,还有几十场音乐会,演出任务繁重。上演的剧目中有英、法、德、意等不同国家的经典作品,这对于生长在华语国度的马柯露来说,难度该有多大呀!
    马柯露的家居离市中心的歌剧院有一小时车程。她上午排练后,为了休息保护嗓音,以便保证晚上演出的顺利进行,下午要返回家中,一天路上两个来回就是四、五小时。她把这些时间当作背记乐谱的时间,困了就在火车上打个盹,有时睁开眼发觉过了站,还得换车折返。事业和家庭,就像人生旅途奔波的两个终点站,她一年一年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马柯露浑厚宽松的音质,沉稳真挚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开始逐渐留意到悉尼歌剧院上演的每一部歌剧中马柯露的身影。除了职业演出,她还经常参加华人音乐社团的活动。1999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澳洲时,马柯露应邀献上了优美的歌声,其艺术才华再一次得到认可。
    2003年,马柯露首次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这个名为《秋叶音乐会》的个唱,是她演唱艺术趋于完美的一次更高境界的追求。她把音乐会选在威乐比市政厅举行,因为这是她在澳洲参加第一个音乐团体重拾信心的地方。这里有她当年的威乐比市合唱团的指挥及团员朋友们,这里也有许多华人观众。站在这个舞台上,她有一种难言的激情。
    澳洲广播公司ABC的著名音乐评论员亲自为马柯露音乐会作主持。马柯露选唱了11首不同风格的曲目,有意大利罗西尼的咏叹调,法国歌剧《卡门》的咏叹调,亨德尔的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古典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选段,浪漫派梅耶贝尔的歌曲,以及中国歌曲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充分显示了她出类拔萃的演唱技巧。
    在热烈的掌声中,澳洲观众对她的评价是:“自然含蓄,谦虚友善,一位潜力无限的歌唱家,还有那令人无法抗拒的中国式的微笑。”
    带着中国式的微笑,马柯露活跃在西方歌剧舞台上。 
    悉尼歌剧院的中国人,总以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改变着西方艺术界对中国艺术家的看法,他们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感悟着一种文化渗透和文化跨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