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新浪竟1删再删此文?《颐》3月在美艺术院线发行.余让周结扎.DVD字幕严重错译成circumcise.这2件事差太远.娄须找个好英文助手.娄烨电影没说清-略读过他和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对谈,觉他根本没搞懂自己到底塑造了个什么样角色.余红是sexual addiction患者.
我们这代人被称作680---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
中国几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让我们陷入尴尬,我们既没老,也不再幼。我们成熟了没有?那天晚上,我刚做过一次成熟度的自我检测:倒一杯廉价的橙汁味Smirnoff伏特加,兑点冰块,坐下来,看娄烨的电影《颐和园》。
在酒精的作用下,我非常不成熟,至少不算成熟的观众。
电影开始不久,娄烨用一组镜头呈现80年代后期中国的大学生活,背景音乐用了罗大佑的《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音乐,瞬时就已经全部稀释掉多年积累起来的一点成熟。我无法用习惯的方式解构电影,什么故事结构、导演手法、镜头语言、音响效果,全都置之脑后,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盯着屏幕回忆,回到20年前,将自己小鸟期的生活与电影中的小鸟们一一对照。
感谢娄烨,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导演将680一代人由大学时期到今天的生活展开成长长的电影画卷。
片中的生活细节还原得不错,我们就是那样的穿着打扮,听着那些音乐,在拥挤简陋的学生宿舍里过着烟酒不分家的生活;打扑克,也打麻将;背诵一些从来也没明白过的诗,泰戈尔、聂鲁达;懒得翻教材,读《艺术哲学原理》。
第二天早上起来,冲了杯咖啡,趁神智比较清楚的时候,我看了第二遍。仍然很感谢娄烨,但等我恢复常态,从故事结构、导演手法、镜头语言、音响效果等角度来分析《颐和园》的时候,我发现,电影中有太多遗憾。
从表面上看,娄烨干得不错,影调控制很有功力,肩扛和手持摄影机拍摄,镜头贴着生活,加上大量的跳接剪辑,强化了动感,貌似新浪潮中戈达德的Breathless。
主角余红来自吉林与朝鲜交界处的图们,她是个东北姑娘。
母亲早逝,父亲开杂货店,店内斑驳的墙上贴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的画像。余红1987年考进北清大学---娄烨将北大和清华合到了一块,临行前将身体交给青梅竹马的玩伴小军。
余红在电影中的第一场性爱戏就这样在露天完成,以后的多场戏发生在大学宿舍高低床的下铺、有妇之夫家的床上、甚至条件最差的餐馆洗手间。从性爱造型上说,虽然没有李安设计的高难度二人组合,但姿态足够丰富,性爱戏的数量更远超《色,戒》。
电影将余红的性探索分成两部分:大学期间和毕业以后。
我们有幸体验到她不懈的追求历程,因为她留下了大量日记。每到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她都将感受写下来。
在舞厅里,同学周伟出现在她的视线中。后来,他们去了颐和园,在昆明湖边散步,划船---1980年代最浪漫的谈情说爱方式。
全片中唯一的一组温暖、饱和的镜头用在了这里,娄烨当然希望观众感受到爱,但他没告诉观众两人谈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一段又一段画外音,我们很难跟上故事的发展。
画外音来自余红,她告诉自己的日记:“他的确是我一直在心里想遇见的那个人,好象我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出现,等待跟他相遇,在今天,愿望变成眼前的现实,可是我又害怕这个人的出现,因为我害怕随之而来的危险…”。一见钟情时的矛盾和两难笼罩着她的一生。
随后,两人之间爱恨交织,互相折腾,你跟其他小伙子睡,我就另外找姑娘。
余红只比我晚一年进大学,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比起前辈来,毫无疑问,680这代人在打破性禁忌方面取得过一些进步,只是比较起80后、90后的狂飙突进来,我们那点事真不值一提。哪一代人都有青春冲动甚至动物凶猛的时候,但在1980年代,激素分泌产生的焦虑经由政治释放得更多。
我们谈论的话题自然包括刚到中国不久的弗洛伊德理论,但最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还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美国理念、三权分立。
我们以相当深入的方式关心政治:戈尔巴乔夫如何利用党内的改革派来平衡保守派?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最近又说了些什么?主管农业的利加乔夫怎么回应的?叶利钦在建筑部过得是否如意?苏联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大家脑子里塞满类似政治幻想。
余红脑子里塞满性幻想。女同学专注于个人生活,这符合男女有别的自然规律,但周伟呢?
周伟在干吗?除了跟余红编织爱与恨的情网,我没发现他在干什么正经事。电影中偶尔有人谈政治,说长城和柏林墙有可比之处,但主讲不是周伟。
电影看过两遍以后,不管清醒的时候还是在酒精影响下,我都没能发现周伟靠什么让余红产生强烈、不可遏制的性幻想。
余红不能代表680一代人,她太特殊。很少有观众会不喜欢她,演员郝蕾对角色的阐释也非常好。娄烨用模糊的电视新闻镜头来概括时代的变迁,余红用漂泊亲历中国的发展。
她去过深圳,然后到武汉,接着前往重庆,最后落脚在北京---秦皇岛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加油站。
动荡的生活中,她的性幻觉始终保持着灼热。大学的时候,她教会同学自慰,轻易和刚认识的男生上高低床;
性幻想的灼烧下,她只有躺到干涸的泳池里,才能稍稍平静下来;
在武汉,她和卡拉OK认识的男人上床,同时反思法律与道德;
她也能和单位收发室的工人好上,并因他而堕胎。
所有这些混乱中,只有一点特别清楚,周伟持续出现。
余红经常在日记里与他对话,“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2个或3个异性了解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
这样的一个好姑娘,有多少男人希望给她幸福?如果不能直接给他幸福,至少也相信她会幸福?可是,她乱糟糟的生活与任何善意的期待都构成强烈反差。
我希望为每一个角色的行为找到动机,为每一个人的命运找到解释,余红怎么了?
娄烨在电影中没有说清楚;网上能找到他和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的对谈,略读过后,我觉得他根本没搞懂自己在电影中到底塑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余红是sexual addiction患者。唯其如此,我才能稍稍平静下来,勉强接受娄烨给余红安排的命运。
在心理治疗领域,国内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临床上更是任重道远。
用百度搜索sexual addiction,竟然仅有一处中文内容。这个心理疾病可以译成“性瘾症”,有不少英文材料来解释其成因、症状、病理表现和后果。余红的生活状态不能说处处符合病理描述,但相当接近。
既然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娄烨怎么可以成功地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性瘾症患者的形象?巧合。他有一些生活原型,只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手段,结构出《颐和园》的故事并不难。
没人可以轻视娄烨的才华,但他的种种缺陷,通过这部作品也一览无余,比如故事架构混乱、人物安排缺少逻辑性、情节衔接粗枝大叶等等。
另外,电影导演没必要掌握英语,但在国内没有多少拍片机会的情况下,娄烨应该找个英文好的助手,这样才可以避免《颐和园》中的严重错误。在学生宿舍里,两人欢娱过后,余红告诉周伟,你应该结扎,这样就不会害我。美国发行的DVD字幕上,结扎译成circumcise。这两件事情差得很远。
前一篇:
一个中国人怎样将一个肯尼亚人培养成美国的田径世界冠军?
标签:颐和园 娄烨 娱乐
傲慢与偏见 2008-03-16 09:46:22
恭喜!
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感动的电影”由“傲慢与偏见”加为精华博文!
来自圈子:[感动的电影]
yisuli
艺术原理
underbaby
新浪网友2008-03-17 13:45:34
花开无声2008-03-18 18:00:43
哦,原来是这样
komy 2008-03-18 10:20:21
jane 2008-03-18 22:43:22
做爱时那本书是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哈哈看来大家都记得?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学译文丛书
阳光灿烂 2008-03-19 00:14:33
地下六尺six feet under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个典型的sexual addiction
到最后我实在不忍心看了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或许就可以明了“不管清醒的时候还是在酒精影响下,我都没能发现周伟靠什么让余红产生强烈、不可遏制的性幻想”了————难道我们说得清当年的追求何以让我们为她痴狂么?
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想象周伟去德国、南巡、柏林墙的倒塌……这些事在我们(余虹)心中是什么感觉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当周伟不知不觉回到中国的时候,为何他与余虹的结尾是那样的了吧?
新浪竟1删再删此文?《颐》3月在美艺术院线发行.余让周结扎.DVD字幕严重错译成circumcise.这2件事差太远.娄须找个好英文助手.娄烨电影没说清-略读过他和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对谈,觉他根本没搞懂自己到底塑造了个什么样角色.余红是sexual addiction患者.
我们这代人被称作680---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
中国几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让我们陷入尴尬,我们既没老,也不再幼。我们成熟了没有?那天晚上,我刚做过一次成熟度的自我检测:倒一杯廉价的橙汁味Smirnoff伏特加,兑点冰块,坐下来,看娄烨的电影《颐和园》。
在酒精的作用下,我非常不成熟,至少不算成熟的观众。
电影开始不久,娄烨用一组镜头呈现80年代后期中国的大学生活,背景音乐用了罗大佑的《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音乐,瞬时就已经全部稀释掉多年积累起来的一点成熟。我无法用习惯的方式解构电影,什么故事结构、导演手法、镜头语言、音响效果,全都置之脑后,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盯着屏幕回忆,回到20年前,将自己小鸟期的生活与电影中的小鸟们一一对照。
感谢娄烨,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导演将680一代人由大学时期到今天的生活展开成长长的电影画卷。
片中的生活细节还原得不错,我们就是那样的穿着打扮,听着那些音乐,在拥挤简陋的学生宿舍里过着烟酒不分家的生活;打扑克,也打麻将;背诵一些从来也没明白过的诗,泰戈尔、聂鲁达;懒得翻教材,读《艺术哲学原理》。
第二天早上起来,冲了杯咖啡,趁神智比较清楚的时候,我看了第二遍。仍然很感谢娄烨,但等我恢复常态,从故事结构、导演手法、镜头语言、音响效果等角度来分析《颐和园》的时候,我发现,电影中有太多遗憾。
从表面上看,娄烨干得不错,影调控制很有功力,肩扛和手持摄影机拍摄,镜头贴着生活,加上大量的跳接剪辑,强化了动感,貌似新浪潮中戈达德的Breathless。
主角余红来自吉林与朝鲜交界处的图们,她是个东北姑娘。
母亲早逝,父亲开杂货店,店内斑驳的墙上贴着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的画像。余红1987年考进北清大学---娄烨将北大和清华合到了一块,临行前将身体交给青梅竹马的玩伴小军。
余红在电影中的第一场性爱戏就这样在露天完成,以后的多场戏发生在大学宿舍高低床的下铺、有妇之夫家的床上、甚至条件最差的餐馆洗手间。从性爱造型上说,虽然没有李安设计的高难度二人组合,但姿态足够丰富,性爱戏的数量更远超《色,戒》。
电影将余红的性探索分成两部分:大学期间和毕业以后。
我们有幸体验到她不懈的追求历程,因为她留下了大量日记。每到人生中的关键时刻,她都将感受写下来。
在舞厅里,同学周伟出现在她的视线中。后来,他们去了颐和园,在昆明湖边散步,划船---1980年代最浪漫的谈情说爱方式。
全片中唯一的一组温暖、饱和的镜头用在了这里,娄烨当然希望观众感受到爱,但他没告诉观众两人谈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一段又一段画外音,我们很难跟上故事的发展。
画外音来自余红,她告诉自己的日记:“他的确是我一直在心里想遇见的那个人,好象我一直在等待着他的出现,等待跟他相遇,在今天,愿望变成眼前的现实,可是我又害怕这个人的出现,因为我害怕随之而来的危险…”。一见钟情时的矛盾和两难笼罩着她的一生。
随后,两人之间爱恨交织,互相折腾,你跟其他小伙子睡,我就另外找姑娘。
余红只比我晚一年进大学,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比起前辈来,毫无疑问,680这代人在打破性禁忌方面取得过一些进步,只是比较起80后、90后的狂飙突进来,我们那点事真不值一提。哪一代人都有青春冲动甚至动物凶猛的时候,但在1980年代,激素分泌产生的焦虑经由政治释放得更多。
我们谈论的话题自然包括刚到中国不久的弗洛伊德理论,但最让大家热血沸腾的,还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美国理念、三权分立。
我们以相当深入的方式关心政治:戈尔巴乔夫如何利用党内的改革派来平衡保守派?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最近又说了些什么?主管农业的利加乔夫怎么回应的?叶利钦在建筑部过得是否如意?苏联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大家脑子里塞满类似政治幻想。
余红脑子里塞满性幻想。女同学专注于个人生活,这符合男女有别的自然规律,但周伟呢?
周伟在干吗?除了跟余红编织爱与恨的情网,我没发现他在干什么正经事。电影中偶尔有人谈政治,说长城和柏林墙有可比之处,但主讲不是周伟。
电影看过两遍以后,不管清醒的时候还是在酒精影响下,我都没能发现周伟靠什么让余红产生强烈、不可遏制的性幻想。
余红不能代表680一代人,她太特殊。很少有观众会不喜欢她,演员郝蕾对角色的阐释也非常好。娄烨用模糊的电视新闻镜头来概括时代的变迁,余红用漂泊亲历中国的发展。
她去过深圳,然后到武汉,接着前往重庆,最后落脚在北京---秦皇岛高速公路边的一个加油站。
动荡的生活中,她的性幻觉始终保持着灼热。大学的时候,她教会同学自慰,轻易和刚认识的男生上高低床;
性幻想的灼烧下,她只有躺到干涸的泳池里,才能稍稍平静下来;
在武汉,她和卡拉OK认识的男人上床,同时反思法律与道德;
她也能和单位收发室的工人好上,并因他而堕胎。
所有这些混乱中,只有一点特别清楚,周伟持续出现。
余红经常在日记里与他对话,“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2个或3个异性了解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
这样的一个好姑娘,有多少男人希望给她幸福?如果不能直接给他幸福,至少也相信她会幸福?可是,她乱糟糟的生活与任何善意的期待都构成强烈反差。
我希望为每一个角色的行为找到动机,为每一个人的命运找到解释,余红怎么了?
娄烨在电影中没有说清楚;网上能找到他和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的对谈,略读过后,我觉得他根本没搞懂自己在电影中到底塑造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余红是sexual addiction患者。唯其如此,我才能稍稍平静下来,勉强接受娄烨给余红安排的命运。
在心理治疗领域,国内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临床上更是任重道远。
用百度搜索sexual addiction,竟然仅有一处中文内容。这个心理疾病可以译成“性瘾症”,有不少英文材料来解释其成因、症状、病理表现和后果。余红的生活状态不能说处处符合病理描述,但相当接近。
既然不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娄烨怎么可以成功地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性瘾症患者的形象?巧合。他有一些生活原型,只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手段,结构出《颐和园》的故事并不难。
没人可以轻视娄烨的才华,但他的种种缺陷,通过这部作品也一览无余,比如故事架构混乱、人物安排缺少逻辑性、情节衔接粗枝大叶等等。
另外,电影导演没必要掌握英语,但在国内没有多少拍片机会的情况下,娄烨应该找个英文好的助手,这样才可以避免《颐和园》中的严重错误。在学生宿舍里,两人欢娱过后,余红告诉周伟,你应该结扎,这样就不会害我。美国发行的DVD字幕上,结扎译成circumcise。这两件事情差得很远。
前一篇:
一个中国人怎样将一个肯尼亚人培养成美国的田径世界冠军?
标签:颐和园 娄烨 娱乐
傲慢与偏见 2008-03-16 09:46:22
恭喜!
您这篇博文在圈子“感动的电影”由“傲慢与偏见”加为精华博文!
来自圈子:[感动的电影]
yisuli
2008-03-16 11:10:34
就这么篇文章,新浪竟然一再被删,不知道为什么。
艺术原理
2008-03-16 19:09:28
记得是某人女友的枕边书吧那时
underbaby
2008-03-16 21:22:44
看来我得去下载,只看过苏州河和紫蝴蝶
2008-03-17 11:39:33 小米
呵呵,完美的不是电影 新浪网友2008-03-17 13:45:34
我发现做的久了
真的会存在勃起性功能障碍
花开无声2008-03-18 18:00:43 哦,原来是这样
komy 2008-03-18 10:20:21
"就这么篇文章,竟然一再被删,不知道为什么"
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的缘故。
jane 2008-03-18 22:43:22 做爱时那本书是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哈哈看来大家都记得?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美学译文丛书
阳光灿烂 2008-03-19 00:14:33
竟然还有删除的事?不可思议!难道我们还在20世纪60年代?
2008-03-19 05:58:28 ggwu
ggwu 2008-03-19 02:03:56地下六尺six feet under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个典型的sexual addiction
到最后我实在不忍心看了
2008-03-25 03:29:00 泥巴
我个人的理解是:“余虹”是指代我们680这一代人,“周伟”即是我们当初的理想。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或许就可以明了“不管清醒的时候还是在酒精影响下,我都没能发现周伟靠什么让余红产生强烈、不可遏制的性幻想”了————难道我们说得清当年的追求何以让我们为她痴狂么?
这样,或许我们就可以想象周伟去德国、南巡、柏林墙的倒塌……这些事在我们(余虹)心中是什么感觉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当周伟不知不觉回到中国的时候,为何他与余虹的结尾是那样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