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种存在
壹、流逝的河
IV.变中不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楞严经》
时间是什么?它是飞奔的箭,流逝的河。孔子曾站在岸上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说「万物皆流、无物常住」【7】。时间是一条不停止的河,我们在河水中漂泊,波涛中起伏,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当中。更糟的是,[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壹、流逝的河
III.六尘之「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在佛教经典中,「相」字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比如,在汉地流传最广的《金刚经》中,除了代词助词,使用最多的就是「相」【3】。我的讲述就从这个简单的汉字开始。
汉字「相」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它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眼睛望着一棵树【4[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壹、流逝的河
II.把佛法浓缩成三个字
学佛通常是从读经开始的。在浩瀚的佛经当中,《心经》篇幅最短,读诵的人也最多。《心经》全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其中列举了四十一个佛学概念,包括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八界、再加一行一果。要把这些概念全搞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何况是理解全经?所以古人把读经比做「入海算沙」,因为经典里名相繁[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壹、流逝的河
I.心药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平时饭桌上连午餐肉都难得见到,过年吃顿饺子还是件让人盼望的事儿。那时候,不要说手机,一般家庭连座机都没有,打长途要到公用电话亭排很长的队。几十年后的今天,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想看什么手机里应有尽有。这样的日子,在过去[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序、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II.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佛教起源于东方,我却要从西方的一个人物说起,这个人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四百七十年,比孔子小八十岁。他和孔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苏格拉底门下也聚集了很多雅典的年轻人。孔子一生「述而不作」。我们今天读到的《论语》,是他的弟子在他[
阅读全文]

第三种存在
序、当佛陀遇见苏格拉底
I.佛缘
加拿大七人画派作品
我与佛法最初的因缘,是从高中的一堂历史课开始的。那堂课讲的是印度史,不知道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是历史老师的即兴发挥,总之他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佛教。「一派胡言」,他声色俱厉地说,我至今还能记得那张义愤填膺的脸。他的慷慨激昂不幸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我从他引用的片言只语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