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正文

不是关税惩罚,而是制度示警: 巴西被课50%税的文明分岔点

(2025-07-10 01:45:48)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贸易篇(其四)

 

不是关税惩罚,而是制度示警:

 

巴西被课50%税的文明分岔点

 

 

前言

 

2025年7月9日,美国总统川普向巴西发出第二波关税通告信,宣布对巴西商品课征50%的进口关税。这一决定的表面理由是所谓“贸易不公”,但真实的制度信号远非如此简单。

 

川普点名攻击巴西现任总统卢拉,称其是“猎巫博索纳罗的继任者”;而巴西副总统则直指这是“政治审判的延长线”。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税率争端,而是一次文明间的制度对峙:

 

它不仅揭示出拉丁美洲经济循环的根源性困境,也暴露出川普政府如何以关税为文明秩序的施压工具,试图重写制度归属感。

 

 

一、50%关税:不是税率,是“制度划界线”

 

7月9日,美国对巴西祭出目前为止最高税率的惩罚性关税:50%,自8月1日生效。

 

这并非孤立事件,之前已有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等14国收到川普的第一波“制度归队信函”。

 

而对巴西的通告,是唯一明确点名该国总统“政治立场偏向”、并认为其对美贸易体系“不再可信”的国家。

 

这封信不仅是贸易纠纷的升级,更是一种公开的文明剔除宣言:

 

你不是我们的制度盟友,你就将被制度性经济惩罚。

 

 

二、为什么是巴西?制度裂缝的旧伤与新刺

 

巴西并不是美国的敌人。它是美国第二大钢铁供应国,第三大咖啡来源,水果浓缩汁出口全球第一。

 

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制度不确定国家”:

 

   左右轮替频繁,国家政策朝令夕改;

   司法体系独立性受质疑,政权更替常伴随清算;

   面对全球经济周期,财政依赖资源出口,缺乏高附加值制造能力。

 

川普所攻击的,不是巴西的关税结构,而是它那种“无法预期的制度摇摆性”:

 

——今天是朋友,明天可能换总统、改规则、撕毁协议。

 

 

三、南美的“发展陷井”与文明附属困境

 

为何巴西及其他南美国家总在“发展中”打转?这背后是几乎难以自愈的制度结构困局:

 

1. 资源诅咒效应:出口导向型、原料依赖,经济与世界价格波动绑定;

 

2. 民主但不稳定:政党更替频繁,制度执行力薄弱;

 

3. 教育与产业错位:受教育人口增多,但无法匹配现代产业所需技术路径;

 

4. 国际关系的“次级矛盾宿命”:既要对接美国市场,又想参与“中国主导的南方阵营”——造成双边不信任,难以在全球秩序中找到制度锚点。

 

川普时代的美国,并不再容忍这种“非敌非友”的中间状态。你要么站队,要么就接受制度剥离。

 

 

四、“站队税”的出现,是贸易武器的新纪元

 

川普此轮关税策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保护主义,其核心不在“保护产业”,而在于“分类制度归属”。这是一种全新的制度定价方式:

 

  不听话国家:课以50%重税;

  可商量国家:维持现状,保留谈判空间;

   绝对盟友:鼓励投资建厂,给予零关税通道。

 

这等同于将“关税”从一个经济调节工具,转化为文明分层的制度费用。

 

巴西的被罚,正是这一逻辑下的“典型试验国”。

 

五、制度归属感的重估:是时刻,还是代价?

 

在川普连任声势如虹、美国对中南美施压渐强的背景下,巴西面临的是一场制度归属的最终逼问:

 

    继续与中国深化贸易与能源合作,还是向美方重申“准盟友”地位?

    容忍国内政治多元与政策弹性,还是构建更可预测的对外制度体系?

 

这不仅是巴西的困局,也预示着南美整体文明战略的抉择时刻。

 

结尾:

 

也许,制度归属并不是用一封信、一个税率所能划定的。

 

但当关税变成惩罚,而制度被定价时,

这世界的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阅读更多《文明系列》文章,请访问专栏:

 

《史识美德 · 文明制度笔记》

 

深入探讨美中制度博弈、全球贸易演化、AI制度落地与文明冲突的现实逻辑。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