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制度视界 史识即兴随笔

邹英美美德, 制度文明笔记,海外原创,即兴随笔,笔落于Lake Michigan与The Pacific Ocean之间。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马斯克与财政部的裂痕逻辑:当稳定币成为制度争夺的前线

(2025-07-07 12:28:59) 下一个

文明系列·制度货币篇

 

马斯克与财政部的裂痕逻辑:当稳定币成为制度争夺的前线

 

【编者按】本文为“文明系列·制度货币篇”之一,聚焦马斯克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因“稳定币制度路径”分歧而引发的广泛争议。

 

导言

 

2025年7月7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公开抨击财政部长贝森特为“索罗斯的走狗”,并指其“连数字都不会”。舆论一时哗然,评论者将此视为亿万富豪对川普政府的又一次“出格攻击”。

 

但若从制度层面冷静分析,这场风波背后,是一场早已酝酿的货币主权之争。

 

不是马斯克不满某个人,而是他警惕一种被财政部主导、绕开美联储、借道稳定币而重构美元锚的制度路径。而贝森特,也绝非无的放矢。他所主导的财政路线,恰恰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疲软之后的主动回应。

 

这是一场制度轨道之间的冲突,不是一场偶发的脾气。稳定币,不过是导火索。

 

 

一、稳定币不是币,而是制度代理人

 

“稳定币”这个词,曾被许多人误解为“加密市场的小工具”。而今天,财政部长亲自为其政策路径背书,说明它早已跳出币圈,成为美国制度中继的一环。

 

贝森特的逻辑并不复杂:

 

当利率居高不下、银行传导滞后、美联储难以放水时——财政部需要新通道。

 

这条通道,就是稳定币。它绕过银行系统、速度快、指令精准、技术可控,甚至还能对冲赤字质疑。

 

这不是投机,而是制度替代。

 

稳定币之所以被财政部接受,并不是因为它“去中心化”,恰恰相反——它可被整合、可被追踪、可被税收内嵌。这种“可监管可合作”的数字货币形态,成了贝森特最得力的财政工具。

 

 

二、贝森特的制度设计:重构美元控制链

 

贝森特并非传统财政出身,而是全球资本背景极深——曾担任索罗斯基金投资总管十余年,对国际资本流向、风险配置与制度缝隙利用都有深入理解。

 

他推动的财政方向有三层含义:

 

1. 美元控制链数字化:通过稳定币替代现金+支票体系,让财政资金效率提升;

2. 绕过传统银行体系:直接调拨至支付平台(如USDC/Circle),财政控制权增强;

3. 将财政部嵌入金融技术骨干:不再依赖美联储,也不完全受限于国会拨款节奏。

 

这套逻辑本质上是对“后QE时代制度真空”的一次填补。但对马斯克来说,这不是创新,而是主权收编技术、财政俘获平台。

 

 

三、马斯克的制度想象:平台资本的自治货币秩序

 

马斯克要的,并不是“彻底自由的币圈”,而是平台定义货币、技术承载支付、用户自主定价的秩序结构。

 

他的制度幻想有三个支点:

  支付平台去银行化(如X支付、Tesla钱包);

  算法调度资源流通(数据驱动信用评估);

  个人资产自治权提升(可选择、可跨国、可离岸)。

 

换句话说,他要构建一个“不再受美联储或财政部限制的资本秩序”。稳定币若被财政部“收编”,那他所设计的X平台货币轨道就会彻底被边缘化。

 

这也是他愤怒的核心——不是贝森特本人的过往,而是这整套建制派财政—金融—技术联盟的复归结构。

 

 

四、深层冲突:谁来定义未来美国的“货币主权”?

 

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个比传统“货币政策 vs 财政政策”更深的张力:

 

 

冲突焦点

贝森特路线

马斯克路线

货币定义权

财政部结合监管设锚

平台构建自主生态币种

技术中介

USDC、Circle、Anchorage Digital

X平台、Tesla Wallet、Starlink支付

对美联储角色

成为“财政执行部门”

保留其独立性但去影响力

对全球资本的态度

设锚美元,加强追踪

跨链、跨平台、低监管

 

 

 

财政部要的是“再制度化”,马斯克追求的则是“去制度化”之后的资本重构。

 

 

终节:制度不是共识的结果,而是冲突的分界线

 

稳定币不是工具,而是边界。它决定了财政能否跳过美联储、市场能否绕过国家、平台能否挑战法币。

 

马斯克为何愤怒?因为他看见的不是某个部长,而是一个制度共谋体:财政主权 + 金融监管 + 技术中介,正悄悄将未来的美元锚定权、支付调度权、资本流通权收归国家之手。

 

而他,正是那套秩序之外最具挑战性的个体。

 

 

 

欢迎访问作者知乎专栏《史识美德·文明制度笔记》,获取更多制度经济、文明结构与AI地缘分析内容。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