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上的雪泥鸿爪
芮少麟
宋代苏东坡有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传世,后人即以“雪泥鸿爪”这四个字,来比喻往事所留痕迹。
书作者请当代社会知名人士,为文学作品推介写序,司空见惯。然,某些书籍面世后,经一个多甲子的时代淘洗,后有幸重版,原序者因时势变迁,其经历与踪迹为新一代读者所不详,或讯息不畅,该序者的人生及文学业绩嗣后的演进,或成为读者的悬念。1948年替母亲黄哲渊《离乱十年》著写序言的萧继宗先生,即属此类情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笔者曾向父母探询过他的去向,因海峡局势的现实存在,老人含糊示意“可能走了”。在替母亲《离乱十年》一书作序的四个人中,家父经历坎坷,自不待言,而王统照、冯沅君先生是二十年代的中国著名文学家,五十年代都在济南工作,他们后来的经历及文学业绩,时人皆知,无须多言;而蕭继宗先生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对《离乱十年》的文言评介,特色鲜明,也属文坛上的过来人。人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决定个人的命运和业绩,萧先生嗣后的文学创作际遇,亦成为《离乱十年》再版书读者的关注点。
2008年,父母早已离世,先母的《离乱十年》重版时,我尤感蕭繼宗先生的文笔,精当独到,惜大陆互联网检索,并无结果,仅能将其撰写的序言录入。2011年出版《重吻大地——我的父亲芮麟》时,萧与父亲的青岛交往只能从略。
基于时代演化,中国在上世纪中期席卷文坛名人的南渡北归大潮里,各有不同变迁的走向与结局,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嗣后的文学业绩演进,或许会成为将来中国文化研究的着笔要点或例证,它从某种程度上亦足以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趋势。
笔者赴美定居后,蕭繼宗先生1949年初离开青岛后的文坛创作演进,从网上文章的研评忆述中,尚可获得点滴讯息。现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写作研究的读者朋友,略述他南渡前后的点滴雪泥鸿爪。
一、父亲与蕭繼宗先生的结识往来。
父亲早年以文学创作和社会教育为业,1935年他高等考试及格,分配至青岛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以文会友。1938年春,沈鸿烈入主山东省政府时,父亲在武汉接电,奉召归队,入鲁抗战期间,与李先良先生在鲁西抗战时有过交际。李先良后至鲁东行署任职,1942年代理青岛市长,依附崂山地势主持胶东抗战,直至胜利。
日本二战降后,1945年10月父亲受国民政府考试院铨叙部以简任官任命,至青岛特别市市政府设立人事处,克期飞赴青岛,任职人事处长。
萧叔较父亲年齿要小六岁,他们都是抗战共渡与战乱年代颠沛煎熬过的有为才俊,诗文写作又有相同志趣,是父亲1945年10月再抵青岛时结识的文友和青岛市政府同僚。
抗战胜利后,父亲是学术刊物《青声》月刊总编辑,他在青岛文坛友人中与观象台王彬华台长及市政府新闻处长蕭繼宗,过从相对密切。蕭与李先良市长,系南京中央政治學校前后校友,李系一期,蕭为该校法律系八期毕业。
1947年父母在青岛成立乾坤出版社,替李先良出版过《抗战回忆录》一书,记叙了李在青岛及胶东、崂山的抗战经历。
萧叔平日对世间事物的观察分析,有独到之处,较父亲那种书生气处世的习性,要灵活得多。父亲对萧的过人时事见地与观察敏感,及其平日显示的国学功底,素有“才大筆健”的佳评,是他在母亲《离乱十年》书稿初成时,推荐萧替该书作序者人选的由来。
同代文学友好相聚,常有吟咏唱和诗的往来,萧叔对父亲1947年连载发表的《旧诗新话》一文,十分赞赏。他们在王台长主编的《青岛观象台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上,也曾留有过一些文坛佳话,除父亲与萧的吟咏应答诗之外,还有萧的《夜坐》两首:
悔向天涯著此身,盐车汗血老风尘。
流离无处容飞遁,忧患频年负好春。
海面碧波平似掌,天边黄月大如轮。
凭栏不尽苍茫感,寂寂鱼龙志未申。
敛尽机锋未敢狂,空怀悲悯对沧桑。
惊心海宇劳征战,袖手乾坤坠混茫。
乱世岂敢容我老?身闲那惜为人忙!
剧怜枯坐三更后,盼断黎明夜未央。
《离乱十年》出版面世后,他们1948年8月在王台长家小酌,酒后萧又有酬芮处长玉庐诗一首:
萧继宗
千金难买中年醉,樽酒能销一日愁,
我自权奇余霸气,君能风雅解温柔;
人生聚散无常住,宦海升沉不自由,
观象山头同一醉,风云满眼一时收。
这些诗作,也成为他们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青岛文友交往相聚时在出版文刊上的留迹佐证。
二、蕭繼宗先生南渡后的经历与文学写作造诣
蕭繼宗(1915─1996),字干侯,自号信天翁,湖南湘鄉人。
抗战期间曾任報社社長,1945年秋,于青岛特别市任新闻处长。1949年春,青岛市政府变迁,蕭在时代风雨中,返故里,后转赴香港,诗作里曾有“行到天涯步步难”的应时感慨纪实。五十年代初,自叙诗中亦有“閉居台北窮巷”的写照留迹。1955年,经友人介绍,萧至東海大學教授中文,历任中文系、所主任、教务長、政治大學教授、台湾大學教授,以及美國南加州大學客座教授等职,在中国文學史教育上素享盛名,其创作文类以学术研究论著為主,有《澹梦集》、《友紅軒詞》、《孟浩然詩说》、《先秦文学选注》、《評校花間集》、《晚霞頌》、《豆棚瓜架录》、《湘鄉方言》等,另有散文集《独往集》、《七三回忆》、《兴怀集》,呈现了他“爱我所爱”的业绩。
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曾替萧的散文《兴怀集》作序,认为“有他的幽默感,也有他的正义感。這两种交织起來,发而为文章,便不免有一点恣肆、嬉笑怒骂,入木三分了”之佳评。蕭先生从事文学艺术教育创作,育人勋绩显著,贡献卓越,其創作文類除學術方面論著,還有一些針對人情世態而抒發觀感的散文小品,見於報紙、雜誌、學報等。蕭繼宗先生1948年7月为母亲的《离乱十年》一书作序,仅为他人生中期的一点文字留迹。
1994年,蕭先生八十岁时,创作业绩在台曾获第二屆国家文艺奖的特別贡献奖,用其后半生,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1996年他車禍遇难离世,终年82岁。
三、蕭繼宗先生替母亲撰写的《离乱十年》序言
萧 继 宗 序
有才者不必有福,有品者不必有情,非致之难,兼之实难也。求兼之于伉俪之间,尤难之难矣!夫妇之并以才称者:李易安之与赵明诚,董小宛之于冒辟疆,柳如是之与钱-斋,于淑珍之与沈三白,庶几近之。然董柳初为坠溷之英,继列后房之宠,以视李于唱随之乐,则有间矣;易安事不可考,而《苕溪渔隐丛话》及《云麓漫钞》,率多蜚语,至淑珍温雅端丽,三白蕴藉风流,极闺房之乐事,而《浮生六记》所载,乃以行有逾闲,卒以自戕其年。则此八人中,徒有才情,而或觖其品,或吝于福,卒莫之能兼,岂彼苍有意播弄之耶?何颠倒错乱之如此也?余识玉庐于海滨,始读其所为诗,极缠绵悱恻之致,不独茂于才,亦深于情者也。使玉庐自负其才,且将振衣千仞,睥睨自雄,乃能敛才就范,抑气归神,不惜终其身低首以拜蛾眉,其人非有非常之才与品,不足以专其爱而夺其豪也;及见其夫人哲渊女士,始知玉庐之折节降心以侍镜台为乐者,自有其道,盖哲渊之才之品之情,无一不足以降服其心,如胶投漆,固结而莫之解矣。顷出哲渊新著《离乱十年》示余,凡十六章,都二十万言。时则十年,事乃万族,而始自萍水之缘,终于室家之好,其间离合悲欢、儿女琐屑之事,一一出之以细腻之笔触,足以反映战时社会之一斑,体则采乎传记,文实同于说部,与《动乱时代》一书差近。嗟夫,人生十年,春秋代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以今视昔,哀乐有不能自持者矣。是知一切皆无常住,惟一念痴情,则直与造化相终古,况玉庐哲渊夫妇,饱经忧患之身,卒能于山水佳处,鲽鲽鹣鹣,谐琴瑟之欢,得儿女之乐,零膏剩黛,提椠怀铅,兼才情与品,又饶益之以福,吾读其书,为之羡而且妒,吾意普天下有情人读其书者,亦必妒羡之也。乃玉庐命序于余,余何能无言?
萧继宗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六日,序于青岛
母亲《离乱十年》里的萧序,文学根柢厚重,有文可鉴,时有美誉,曾获时代读者佳评。在中国大局形势劇变及蕭繼宗先生“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时代背景下,他嗣后的文学创作业绩,也继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上留下的雪泥鸿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