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vino美德

邹美德 海外原创 即兴随笔 美国芝加哥、洛杉机
正文

大学为何不能交出名单?——制度中立的最后防线

(2025-05-24 22:18:14) 下一个

大学为何不能交出名单?

——制度中立的最后防线

 

“文明系列”第十二篇

 

一、引言:名单之争不是程序问题,而是制度信任的裂口

 

2023年10月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后,美国高校爆发声援巴勒斯坦的抗议浪潮,引发校园内外激烈争议。2024年间,抗议持续蔓延,部分学生言论遭到反犹指控,捐赠人退出、雇主抵制、政府调查接踵而至。

 

真正的制度转折发生在2025年1月川普重新执政之后。新政府将“整顿极左高校”列为要务,国土安全部随即要求哈佛大学交出参与抗议学生名单,并警告如不配合将面临拨款冻结与签证封锁。

 

哈佛拒绝交出名单。这不是单纯的行政回避,而是文明制度在裂解时刻的被动自保。大学为何不能交出名单?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交出名单,就等于交出制度中立的最后防线。

 

二、为什么哈佛不交出名单?

 

(1)制度本能:大学不做国家的调查附庸

 

自1960年代反战与民权运动以来,美国顶尖大学就形成一个制度惯性:学校是知识自治空间,不应主动为国家或政党提供政治线索。

 

除非有法院传票或刑事调查令,大学若因政治压力擅自披露学生身份,等于自毁制度中立性根基。未来任何表达、抗议或集会,都会遭遇“追责名单”的威胁,学术空间将不再是探索真理的自由领域,而变成权力斗争的附属战场。

 

(2)政治结构撕裂:川普政府不是在“要名单”,是在“划界线”

 

本次索要名单的行动,表面是行政调查,实质上是政治划线。川普政府将哈佛定性为“反美建制核心”,要求交名单,只是测试校方是否肯“低头表态”。

 

在这一结构下,名单不是行政信息,而是忠诚宣誓。交出,就是承认错误;不交,则被视为敌对阵营。哈佛深知:这是制度对抗,而非行政协调。

 

(3)舆论与法律风险:一份名单可能引爆制度雪崩

 

名单一旦交出,学生若遭拒聘、签证取消、身份曝光、遭受骚扰,学校将面临严重指控:

违反《家庭教育权利与隐私法》(FERPA);

协助政治歧视;

引发精神伤害与集体诉讼。

 

对如哈佛这般声誉依赖社会信任与法治结构的机构而言,这是不可承受之重。与其承担后果,不如保持含混。

 

(4)身份政治结构:进步话语场中的象征背叛

 

在哈佛内部,DEI、种族正义与殖民批判话语早已构成文化主流。抗议者被视为“边缘正义者”。学校若交出名单,不仅是行政配合,更是象征性站在“压迫者”一方。

 

这将立即引发教师联署、学生抗议、媒体围攻和校友断捐。行政风险之外,文化震荡更为剧烈。沉默,不是选择,而是唯一可能维持组织完整性的姿态。

 

(5)治理现实困境:名单未必存在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校方可能根本无法准确掌握名单。多数抗议者并未实名登记,组织松散、遮脸掩名,行动临时。若不动用人脸识别和监控系统,根本难以还原清晰身份。

 

但若校方承认“我们不知道是谁”,便等同于承认治理失控。在无力、无证与无共识之间,沉默成为唯一低成本的托词。

 

三、一份名单,撕开的是制度的底层结构

 

看似简单的“抗议者名单”,实则是制度信任的极限测试。它揭示出:

 

大学不再被社会认作中立平台;

政治权力正通过程序外手段介入学术系统;

民间信任结构转向舆论动员;

社会对规则的期待,已让位于立场划线。

 

这是制度文明在高压政治与情绪治理双重夹击下的一次全面裸露。

 

 

四、制度最后的防线:沉默,是中立所能采取的最后形式

 

当真理标准被视为压迫工具,当法治路径无法阻挡民意狂潮,当大学不能再以明确姿态自守其域,不作为便成为制度求生的本能反应。

 

不交名单,不是高尚,更不是庇护,而是试图维持中立与程序存在的一线之隔。

 

这是一种文明晚期的脆弱防线:当所有主动表达都可能被曲解、所有立场划分都可能被操控,只剩下“沉默”还能勉强保留制度边界。

 

五、结语:当不动成为抵抗,制度已行至断崖

 

一份名单,折射的是制度还能承受多少信任与分裂。如果连沉默都不能容忍,文明就再也无中立可言。若大学再无能力对社会说“不”,那制度的免疫功能也将彻底失效。

 

哈佛不是例外,而是预警。今日的不交,是最后的象征;明日若被迫交出,中立制度的最后堡垒也将崩塌。

 

当不动成为抵抗,

当沉默成为姿态,

我们就应意识到:制度已行至断崖,文明已抵达边界。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