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编那些心理学专著的过程中,一方面,这些自传让我深为感动且获益匪浅;另一方面,我意识到,真相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对于精神疾患“病因”的追溯与探究。如果我们的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我们都心知肚明,病患在认知或性格方面,是有大问题的。而在那些自传中,我很少看到这方面的分析。把遗传基因推至病因之首,只会加重病人的无助感。有一种广为[
阅读全文]
谈到躁郁症或精神分裂,有些人会想到梵高、贝多芬、海明威,纳什,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是天才病啊!”实际上,大多数病患都是普通人。我所讲述的成功案例,仅仅是个案,事实是,被疾病毁掉的人生,远远超过被疾病成就的人生。空心病不一样,它是有选择的。就像《僵尸世界大战》中的僵尸病毒会自动躲开老弱病残者,空袭病在人群中的攻击目[
阅读全文]
在我所介绍的这些心理疾患中,我最为关注的就是空心病。我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它?在电脑上打字的时候,我的思维混乱、滞钝,呈现出来的文字,不知所云。我很希望有人能与我探讨这个话题——一个街头献唱者,声音已经嘶哑,身边人来人往,无人驻足。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理解那种焦虑、无助和紧迫感。北大教授徐凯文在2016年的时候首次提出“空心病”。今[
阅读全文]
“空心病”是北大教授许凯文提出来的,空心病患者有很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有人会说,那我也是空心病患者,我身边很多空心病患者。以前有一类人,被称为虚无主义者,他们没有信仰或信念,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生无可恋。他们也是空心病患者吗?不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绝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问自[
阅读全文]

命运之神开始青睐她了。在耶鲁,艾琳遇到了一位好朋友,他叫史蒂夫。“我们在学校食堂开始了第一次交谈,自此,我们就开始了那种一辈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的友谊。“一个飘雨的周日下午,在一家小披萨店里,艾琳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病史,她讲到自己被束缚带捆绑在床上。“让你等上整整一夜,直到有人有空来看看你,因为他们打算和你聊聊了。他们又怎么[
阅读全文]
拿到牛津大学硕士学位的那一年,艾琳留在英国,一边继续话疗,一边寻找出路。她去牛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做义工,这段经历让她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价值感。离开的时候,艾琳捧着病人们送给她的卡片,反复念诵那些感谢词——这些卡片比牛津的毕业证还更珍贵,还更让她自豪。这段宝贵的经历让她从迷雾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艾琳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精神病学、[
阅读全文]
接下来进入我最为惊讶也最感兴趣的阶段——神奇的“话疗”。众所周知,心理咨询对于心境障碍或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精神分裂的治疗则毫无价值——与“疯子”如何交流?药物治疗是唯一选择。那个时代,欧美对于精神类药物的研发硕果累累,民众对此抱有信心。艾琳的父母听闻女儿已在服药,如释重负——这就对了,只要按时服药[
阅读全文]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到了大四,过于依赖朋友的艾琳因为好友的陆续离开而再度失控。毕业回家的那段日子,幻觉有规律的出现,她完全无法分辨真假。有时,幻觉似乎比真实的世界更为真实——她被送进戒毒所,工作人员抢走她的亚里士多德,用蛮力将她制服……
如同忠实的影子,幻觉一路追随到了她前去读研的牛津大学。
在牛津,她听不懂讲座,[
阅读全文]

改编自艾琳·萨克斯的《我穿越疯狂的旅程》
有这么一位女孩,在令人艳羡的原生家庭中长大,本科、硕士(牛津大学)、博士(耶鲁大学)都是优等生。女孩聪慧自律,酷爱交友,有过几次美好的恋爱经历,按常理,罹患精神分裂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极小概率的不幸,偏偏砸在了她的头上。她与精神分裂症的殊死抗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精神历程[
阅读全文]
北欧的这座滨海小城,迎来了一对神秘的双胞胎兄弟。面对面的时候,这对年过花甲的老先生,简直就像在照镜子。为了方便大家辨认,哥哥出门穿黑西装,弟弟出门穿白西装。清晨与黄昏,黑西装与白西装并肩漫步街头,身姿挺拔,风度儒雅,成为小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说,黑西装和白西装失散多年,刚刚相认,决定携手在此定居。
兄弟俩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