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空心病患者的故事——托尔斯泰

(2025-10-13 18:42:32) 下一个

       谈到躁郁症或精神分裂,有些人会想到梵高、贝多芬、海明威,纳什,弗吉尼亚·伍尔夫……

      “那是天才病啊!”

      实际上,大多数病患都是普通人。

      我所讲述的成功案例,仅仅是个案,事实是,被疾病毁掉的人生,远远超过被疾病成就的人生。

      空心病不一样,它是有选择的。

      就像《僵尸世界大战》中的僵尸病毒会自动躲开老弱病残者,空袭病在人群中的攻击目标也是非常明确的。

      “空心病”最早是在中国顶级学府被发现的——百分之三、四十的北大新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活着的兴趣。这种特定环境中的集体发病,在其他地方没有被发现过。

      北大学生,尤其是内地考进去的孩子,自律且不必说,天资必然是聪颖的,智力平平的孩子想通过勤奋进入这等学府,不可能。

      可见,空心病袭击的主要对象,是现代社会的高智商群体,是具有强大的理性和思辨能力的那一类人——他们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掉进自己挖的一个坑里。

     这个坑有一个很长的名字:“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曾挖过这样的坑,在坑里揪着头发团团转,一筹莫展之际,瞥见坑边垂下来的绳子,抓着绳子麻溜地上来了。

     大多数情况,坑不深,自己蹦跶两下也就出来了。

     千年中世纪的欧洲人,现世生活虽然艰辛,精神之旅却异常平坦——压根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活着的意义”就是生前好好经营自己的人品,死后进天堂享福。

     考察我们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不难发现,活着的意义是现代人的困扰,是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困扰。

     我们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思想的触角伸向的是想象中的包子馒头,嘴角流着哈喇子,哪会想到什么“活着的意义”。就像莫言说的,每天吃饺子,人生就是幸福的。

      还有一点,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一大堆,挤挤拥拥、争争吵吵地长大,完全没有私人空间,没有那份孤独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不一样,尤其是天资聪颖、喜欢思考的孩子,他们会在烟火人生的寂寞中,下意识地追求诗和远方。

      而托尔斯泰,他足够的聪慧、足够的孤独、足够的闲暇、足够的理性和思辨精神,去思考这个永恒的话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因而,他也成为“空心病”最为理想的攻击对象。

      空心病尤为偏爱悲观主义者。

      托尔斯泰说,五岁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人生并非享乐,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有些人的生命底色是绿色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譬如歌德,他是一个可爱而迷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像个天真又自私的孩子,热烈地拥抱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天生乐观的人,打出娘胎老天就赐予他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在命运的打击面前,乐观者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本能——“空心病”遇到这类人,会很自觉地绕行。

       有些人的生命底色是灰色的,消极悲观,敏感多疑。这种类型的人,很容易出心理问题,如果找不到信仰或者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指引自己,就有可能被“空心病”攥着后脖颈,一路拖到死神大人面前。

      人生在世,有人福修,有人苦修——似乎是写在基因中的命定。

      也是在五岁那年,大哥尼古拉悄悄告诉托尔斯泰:我知道一个秘密,能够让所有人幸福,这个秘密写在一根绿色的木棒上,这个小木棒被埋在峡谷旁的森林里,谁要是能找到这跟绿色的小木棒,就能让所有人幸福。

       小托尔斯泰从此有了一个伟大的人生目标:他应该找到这个秘密,让自己,让所有人都能幸福地走完一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ry888 回复 悄悄话 野人都有空心病,因为他们缺少爱心、同理心、同情心、良心、怜悯心-----,耶稣基督活出的都是神的心。

佛教、道教等偶像教号召自己经营,有的经营到故意吃毒药慢性中毒,死后尸身不腐,骗活人他们的死尸是神,叫活人拜死尸;与魔鬼这个被造的灵要上帝创造这拜他一样,都是颠倒黑白的意思。

耶稣只是告诉人什么为真与好,什么为假与恶,然后为了赦人的罪十架代刑,给罪人时间与机会悔改,神的帮助力很大,不是自己经营就能经营好的。

上帝就是那个向坑中人伸向坑中罪人的暖手,但人要么摆烂无望,要么黑白颠倒歌颂坑好,要么靠自己、揪自己头发自救出坑却出不去,还没摆烂与黑白颠倒之人的乐子。只有那些拽着上帝神下来的十架之手的人,能逃出这永刑之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