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16岁宣布自己为无神论者,放弃上帝,转而抱紧科学巨人的大腿,自豪地宣布自己为科学的信徒,成为进步的新时代青年。
如今,他再次回到科学身边,希望给自己一个答案: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无限的时间里,在无限的物质里,在无限的空间里,分离出一个生物体泡沫,这水泡一刹那破灭了,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水泡。”
这就是科学给出的回答。这个答案让他更想去死了。
托尔斯泰想:是的,我在写作,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迹,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吗?如果我不在了,就算有人读我的作品,我也永远不知道了。而且,这个星球迟早会毁灭,我辛苦努力留下的生命证据也会烟消云散……
科学巨人,你帮不了我,你只会往坑里填土,走开吧!
托尔斯泰去科学领域寻找活着的意义,可以说跑错了地方,你问三角形的色彩是什么?你肯定得不到答案。因为色彩不是三角形的属性,同样,意义也不是科学的属性。
托尔斯泰于是松开科学巨人的大腿,把目光投向中国,想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生哲学中寻找出路。
他读了孔子、孟子的学说,刚读了三天,就忙不迭给朋友写信:“我在读儒家著作,难以想象,它们达到了不同寻常的精神高度!”
隔了几个月,托尔斯泰又写道:“我正沉湎于中国的智慧之中,极想告诉大家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帮助。”
又过了几个月,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现在状态好多了,我认为我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由于阅读了儒家和老子著作的缘故。”
对托尔斯泰影响最大的是老子。
托尔斯泰的大脑就像一个加满了油的机器,快速运转了几十年,越来越快,几近失控——他快扛不住了。
如今,他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家静静地站在他面前,心平气和地说,小托同学,你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就像你面前的这棵树,就像你脚下的那棵草,你们,它们在风中起舞,在阳光下沐浴,一滴水,一抹阳光,它们就可以活下去,不会去追问为什么活着——你只要把自己当作树和草就好了。
托尔斯泰瞬间放松了下来。
托尔斯泰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子书中的惊人之处就是他称之为‘无为’的美德,老子直截了当地把世间一切罪恶归结为‘为’,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啊,但是不能不赞同这一点。”
从喧嚣的外在世界走向宁静的内在世界吧。
老子的“无为说”经由托尔斯泰加工改造,成为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托尔斯泰也由此获得一个头衔“俄罗斯的老子”。
然而,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境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对于这位俄罗斯人来说,依然遥不可及,那可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托尔斯泰总是觉得不满意不满足。
不过,托尔斯泰总算弄明白一个道理:精神的问题不能靠精神来解决。
他决定到田里劳动,与农民农奴一起种地割麦子——这个选择拯救了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发现,他割麦子的时候什么也不考虑,挥汗如雨地干了一天活,回去后吃得香睡得甜,终于不再失眠了,简直太幸福了!
托尔斯泰爱上了体力劳动,发自内心地觉得,劳动最光荣!
在与农民们面对面打交道的时候,托尔斯泰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精神痛苦有些无病呻吟。
还有,他年轻时炮轰宗教的欺骗性,宣称基督教只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糟糕,如今他不能不承认,信仰给他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安慰啊,赋予他们生命的意义,让他们能够平静快乐地活下去——他对基督教不再抵触了。
《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自传体人物列文,经历了从渐悟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小说的结尾,列文有一次在劳动之余与几位村民聊天,谈到村里的孤老头普拉东——这位老人家是虔诚的基督徒,公认的活雷锋,整天高高兴兴地帮助别人。
在场的一位村民对托尔斯泰说,“嗨,天底下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普拉东是个规矩的老头,他活着是为了灵魂,他记得上帝。”
托尔斯泰被这句话精准地击中了,就像一道闪电突如其来地劈中了他,他曾经完完全全用肉体活着,活得那么屈辱那么痛苦那么绝望,此时此刻他瞬间明白了:人活着应该为自己的灵魂,而不是被肉体的欲望所控制。
托尔斯泰当场捂住脸痛哭起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幸福,“这真的就是信心吗?我的上帝啊,我感谢您。”
从这以后,他觉得他同一切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托尔斯泰终于认识到,他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因为他严肃、苛责、吹毛求疵,对待他人就像老师对待学说,不是夸赞就是批评,他永远都是对的!
托尔斯泰看到了自己的傲慢和高高在上,汗如雨下,他得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处世原则:永远不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个处世原则,成为我的座右铭,对我的人生影响深远。)
举世闻名的文豪托尔斯泰伯爵,开始带领全家人走向平民化,吃素、干农活、为灾民沿村募捐、替村里孤寡老人耕地……他与家人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因为他要把庄园田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要放弃所有的版税,而这些版税会让他的子孙后代吃用不尽。
虽然得不到妻子的认可,却有无数的穷人追随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过80大寿的时候,前来祝贺的民众远远超过给沙皇祝寿的人。
当时的报纸《新时代》的主编写道:俄罗斯有两个沙皇,他们是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哪个更强大?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完全没有办法,他无法撼动托尔斯泰的地位,但毫无疑问,托尔斯泰却可以撼动他。
在一个飘雪的冬天,83岁的托尔斯泰独自一人离家出走,要到俄罗斯偏远的南方当一个真正的农民。
出走那天,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了一封信:我不能再继续生活在原有的奢侈环境中,用土地私有制来奴役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强烈地折磨我,我已经不知道这种生活如何活下去。
10天后,托尔斯泰在途中受了风寒染上肺炎,客死在一个小火车站。
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死的时候,我希望有人问我,你是否还像以前那样看待生活,认为生活是通向神的道路,生活是爱的积累?我应该没有力气说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时我会闭上眼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将死不瞑目。”
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一个字:爱——不是口头的爱,爱是行动。
托尔斯泰的遗体安葬在他的庄园里,没有墓碑,没有塑像,他不需要这些,他不需要立传,不需要宣传,他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成为俄罗斯的灯塔,成为我们人类的榜样和骄傲,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托尔斯泰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物: 他堕落、放荡、冷酷、傲慢,让身边循规蹈矩的人避之唯恐不及,认为他无药可救,然而他又那么坦率、真诚、朴素、善良,他身上长着隐形的翅膀,那翅膀无比巨大却又残破不堪,他这一生,努力扑闪着巨大的残破的翅膀,从炼狱一路摇摇晃晃飞到了天堂。
活着的意义,在路上。
每一次起心动念,每一次仰望星空,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善举,每一次轮回……都在引领着我们走向那唯一的终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