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來這就是紫荊花!

(2025-04-01 21:22:59) 下一个

 

原來這就是紫荊花!

三月底四月初的北卡草長鶯飛,道路兩旁千樹萬樹的各色白白粉粉的花競相開放,可謂萬紫千紅,好一派仲春時節的大好風光。

其中有一種樹特別好看,滿樹的粉紅略帶紫色的花花,fully bloomed!

一張含有 戶外, 天空, 草, 開花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我一直好奇這到底是什麼花,直到最近終於有時間想起來上網仔細查證比對,甚至問了Grok3 ,最後終於確定:原來这種樹就是紫荆(Cercis)的一种,可能是北美红荆RedbudCercis canadensis。该树种广泛分布于北美和亚洲,尤其适合作为园林观赏树种。

其實很早就知道紫荊花,但從來對不上號,今天好了,所以順便也做了點功課,分享給大家:

紫荊屬豆科,屬小喬木,或是灌木。中國紫荊(Cercis chinensis)原產地是中國溫帶及寒帶,北面由遼寧省,南面到陜西,甘肅都有。在北美一般見的則是土生的Eastern Redbud (學名Cercis canadensis),被視為春天的信使。在加拿大多數地方,及美國東部大部份地區都可以見到,不過西部地區就很少見。

先開花後長葉

紫荊花的特色是先開花,後長葉。紫荆属植物以其春季繁茂的粉紫色或玫红色花朵著称,花朵常直接生长在树干或枝条上,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而花十分細小,貼著枝幹而生。小的像蝴蝶,像淚珠,過去有些中國人認為有些悲涼意味,不像桃花那樣花團錦簇。

已上傳的圖像

在旁邊的社區公園裡拍的一樹紫荊花

紫荆象征兄弟团结、家庭和睦
不過在中國的民間傳說,家裡種了紫荊,有家和萬事興的寓意,紫荆象征着兄弟团结、家庭和睦。  為什麼呢?在中国,最著名的故事来自《后汉书》中的“紫荆花传说”:

东汉时期,有三兄弟居住在一起,父母去世后,他们的关系逐渐冷淡,甚至打算分家。院中的紫荆树感应到兄弟不和,竟然一夜之間枯萎凋谢。兄弟们见状大为震惊,幡然醒悟,决定和睦相处。

之后紫荆树重新生机盎然,因此“紫荆花”成为亲情和兄弟情谊的象征。“紫荆绽放,兄弟团圆”也成为一句常见的美好祝愿。

紫荊樹又叫猶大樹

西方文化中,欧洲紫荆(Cercis siliquastrum)又被称为“犹大树”(Judas Tree)。传说犹大背叛耶稣后,在一棵紫荆树上自缢,紫荆花因此变成了忧伤的粉紫色,以示悔恨。另有说法认为,犹大树的花形如心形,象征着悔悟与赎罪。

香港市花:紫荆花

說起紫荊,可能大家都想到了:香港市花就是紫荊花。YES AND NO!

為什麼呢?因為香港的紫荊花其實是“洋紫荆”( Bauhinia blakeana),別名香港蘭(Hong Kong Orchid Tree),是豆科羊蹄甲屬的有花植物,屬於常綠喬木,於香港首次發現,因而在1965年獲定為香港市花。

洋紫荆这种花朵貌似兰花的植物形态优美,而且容易培植。这种西方人最初把洋紫荆喻为“穷人的兰花”。所有羊蹄甲属植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叶端均分裂为二,叶脉生于叶底,形似羊蹄。

也就是說,中國北方的紫荊是紫荊屬的豆科,而在中國南方,「紫荊花」指的是羊蹄甲屬(Bauhinia Linn.)的多種開花喬木的統稱,包括洋紫荊、白花洋紫荊、紅花羊蹄甲、羊蹄甲等品種。兩個“紫荊”根本就是不同屬的品種!

洋紫荊是香港法定代表花卉。在《香港基本法》中,市花洋紫荊的「洋」字被略去而稱為「紫荊花」,中國大陸媒體也依照「紫荊花」來宣傳,故中國大陸民眾多稱香港市花為「紫荊花」,與一般意義上的「紫荊花」相混淆。

1997年后,紫荆花被用作官方标志,紫荆花旗、紫荆花雕塑(如金紫荆广场)也成为香港的重要象征。

一張含有 建築, 戶外, 摩天大樓, 雕像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金紫荊廣場(Golden Bauhinia Square

 

《香港國安法》陰影下變色的紫荊花

1997年后,紫荆花被用作官方标志,紫荆花旗、紫荆花雕塑(如金紫荆广场)也成为香港的重要象征。

應該說,洋紫荊作為香港的市花,自1997年回歸後被賦予了重要的象徵意義。香港旗幟上的白色紫荊花瓣與紅色背景,原本被官方詮釋為香港與祖國團結的象徵,體現「一國兩制」的和諧共存。金紫荊廣場的雕塑和相關標誌也一度被視為香港繁榮與穩定的代表。

然而,自2020年《香港國安法》頒布以來,這一象徵的寓意在許多香港人心中逐漸變質,不再單純代表團結與希望,而是蒙上了一層壓迫與失落的陰影。《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對香港人的言論自由、集會自由乃至日常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法律中模糊的「顛覆國家政權」和「勾結外國勢力」等罪名,讓許多人因表達異見而被捕,甚至連日常的社交媒體發文都可能成為罪證。這種噤聲的氛圍,讓香港人感到自由被剝奪,昔日多元開放的社會逐漸被監控與恐懼取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紫荊花的象徵意義開始被重新解讀。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它不再是與祖國團結的標誌,反而成為一種諷刺——紅色背景彷彿象徵著日益強硬的中央控制,而白色花瓣則像是被壓抑的香港聲音,失去了原有的生機。

一張含有 建築, 人員, 人民, 人群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示威者於立法會會議廳展示標語,背後有黑洋紫荊旗 (公有領域)

尤其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紫荊花的形象在抗爭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黑紫荊旗的出現,將花瓣改為凋零或染血的設計,直接表達了對自由喪失的哀悼與抗議。這種變體旗幟在示威中頻繁出現,與官方的紫荊花符號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香港人對現狀的不滿。從這個角度看,紫荊花已不再是單純的團結象徵,而是成為一個分裂的符號:官方用它來宣揚統一與繁榮,民眾卻視其為失去自主的隱喻。一張含有 花, 黑與白 的圖片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2019 年香港抗议活动中使用的黑紫荆旗(Black Bauhinia flag

《香港國安法》頒布後,紫荊花的寓意在香港人心中逐漸變味。它曾經承載的希望與和諧,被現實中的壓迫與沉默所取代。對許多人而言,這朵花如今更像是對逝去自由的悼念,而非對未來的期許。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