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教宗方濟各的名字向誰致敬?
2025年4月21日,梵蒂冈传来重磅消息: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去世,享年88岁。4月26日上午10点,教宗葬礼在当地时间在梵蒂岡圣伯多禄广场(聖彼得廣場)举行。方济各在2022年立下遗嘱,要求葬礼从简,简单木棺下葬,而非历任教宗惯用的柏木、铅木、橡木三层棺椁,只铭刻拉丁语「Franciscus(方济各)」。教宗灵柩从圣彼得大教堂抬到广场,美国总统特朗普、威廉王子、英国首相、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等各國政要参加出席教宗葬礼。
约有 15 万人排列在意大利首都的街道两旁,观看教宗方济各的灵柩被送往他的最后安息之地——罗马的圣母大殿。
這張很經典:川普和澤連斯基的場外會談
新聞先寫到這兒,關於教宗歷史功過,蓋棺定論,見仁見智,有網友說方濟各是史上最左的教宗,沒有之一。對此老哈利完全同意,但今天的重點不在這裡。有人好奇:为啥英文里他叫 Pope Francis,中文却音译成“方济各”?这名字听起来像个武侠小说里的侠客,跟 Francis 的洋味儿差得有点远!别急,今天老哈利就來為您解开“方济各”的音译之谜。
为什么教皇叫 Francis,中文却是“方济各”?
先来破解“方济各”之谜。教皇方济各,原名本非這個名字,而是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和“方濟各”這個名字沒有半毛關係,只是當他2013年当选為第266任教皇时,选择了 Franciscus 作为教皇名(拉丁文),以纪念意大利的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
1. 音译的“中国特色”
雖然在英文中,老教皇叫Francis,但中文的“方济各”卻是对拉丁文Franciscus 的音译,试图在发音上贴近拉丁文或意大利文的 Francesco(读作 /fran?t?esko/)。但中文音译有自己的套路,讲究字面意义和文化适应:
所以,“方济各”不仅是音译,还融入了中文对圣人气质的理解,带点“侠肝义胆”的味道。相比之下,英文 Francis 就单纯多了,直接沿用常见的名字,读起来像个邻家大叔。
2. 教会翻译的传统
天主教在中国的翻译有套历史悠久的规矩,尤其对圣人名字,倾向用固定的音译来保持一致性。比如,John 译成“若望”,Paul 译成“保禄”,Pius 译成“庇护”,这些都不完全是音译,而是带点意译的“教会味儿”。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
“方济各”也是这传统的一部分,早在传教士来华时(16-17世纪),Franciscus 就被定为“方济各”,沿用至今。
3. 为什么不直译成“弗朗西斯”?
你可能想,为啥不直接音译 Francis 成“弗朗西斯”?一来,“弗朗西斯”太西化,听着像个外国明星,不够“圣人范儿”。二来,教皇名的中文翻译优先考虑拉丁文(Franciscus)或意大利文(Francesco),而不是英文(Francis),因为拉丁文是教会的官方语言,意大利文跟梵蒂冈文化更近。
简单说,Francis 是英文的直白叫法,“方济各”是中文对 Franciscus 的音译+意译,带着教会传统和文化调味。
致敬聖方濟各
剛才說了,老教皇在当选教皇时选择了 Franciscus 作为教皇名,以纪念意大利的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这位13世纪的圣人是天主教历史上最有名的圣人之一,被誉为“贫穷的圣人”和“生态保护的先驱”,以谦卑、扶贫和爱护自然著称。
聖方濟各
先來說說圣方济各的名字起源。嚴格說來他原名也不叫方濟各,而是乔瓦尼·迪·皮埃特罗·迪·伯纳多内(Giovanni di Pietro di Bernardone),但因为他爸雖說是意大利人,但他的職業是个布商,經常跟法国人打交道做生意,還特別喜歡法國文化,所以就給自己的小兒子取了個昵称,叫Francesco(小法国人),就像叫“小法国佬”那么亲切。而这名字后来竟然成了他的專用代名詞,他的本名反而無人問津了。
順便說一下, 拉丁文裡法国叫Francia,中文最早譯為“法蘭西”,其词根 Franc- 指“法兰克人”(Frankish people),即古代统治法国這片地區的日耳曼蠻族部落。羅馬帝國滅亡後,這些法蘭克人逐漸形成的自己的國家,就是現在的法國。
舊金山就是“聖方濟各”?
我們華人對美國城市旧金山都無比熟悉,不過這座城市的英文卻和金山沒有一絲關係,而是叫San Francisco,最早在漢語中被音譯為“聖弗朗西斯科”。但19世紀中期這裡發現了金子,引來大量的華工前來淘金,成為了淘金熱(Gold Rush,1848-1855)的中心,所以被華工取了個形象的名字:舊金山。
那為什麼金山前面還要加一個“舊”呢?那是為了區別於其他後來以“金山”命名的地點,特別是澳洲墨爾本。19世紀50年代,墨爾本也因淘金熱被華人稱為“新金山”,因為它比舊金山的淘金熱稍晚。
也就是說,San Francisco這名字實際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這是因为18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在加州建立了圣方济各传教站(Mission San Francisco de Asís)遂以此命名,San Francisco是聖方濟各的西語形式。
從聖方濟各到星巴克咖啡與
如果有人問Starbucks星巴克最受歡迎的咖啡飲品是什麽,相信很多人會回答Capuchino,沒錯,這也是我的最愛之一,中文翻譯為卡布奇諾咖啡。
Cappuccino 的做法是在濃縮咖啡(Espresso)上,倒入以蒸汽發泡的牛奶而形成一層豐厚細緻的奶泡,有時還撒上巧克力粉,從而呈現出醇厚的咖啡和奶香的混合風味。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的在咖啡上拉花就是指這種Capuchino咖啡。
要說起來, “Cappuccino”的得名,也是和聖方濟會修士(Capuchin friars)的穿着有關呢。是不是很奇特?
圣方济教会(Ordines Franciscani,亦稱方濟各會)的歷史非常悠久了,创立于1552年,此派修道士的特點是:將所有財物都捐給窮人、靠布施行乞過活、平時潛心研究學問、四處講道,很類似於佛教中的托缽僧。
其修士的穿着也很奇特,都穿着褐色道袍,头戴一顶尖尖的帽子。當方濟各會传到意大利时,当地人觉得修士的服饰印象深刻,於是给他们取了个Cappuccino的名字,这个词源自意大利文Cappuccio(意為小帽或頭巾),用來形容僧侣穿戴的宽松长袍和小尖帽。
聖方濟會修士(Capuchin friars)
現在大家再聯想一下,卡布奇諾咖啡的奶泡呈現的淺色和濃縮咖啡的深棕色搭配起來相得益彰,是不是很像聖方濟會修士的袍子顏色和小尖帽的形象呢?
圣方济各:从富二代到“贫穷圣人”
說了這麼多,那麼這位讓已故教宗方濟各所無比崇拜的基督教圣人方济各都有什麼樣的聖事與聖跡呢?
1. 富二代的叛逆青春
方济各出生在意大利阿西西(Assisi),家里是妥妥的富商,卖布料赚得盆满钵满。小方同学年轻时英俊、機智、英勇,擁有富裕的家境,加上天生的領袖氣質,年少的方濟受同儕擁戴成「亞西西歡愉王子」,過著和紈絝子弟無異的豪奢生活。他爱穿花哨衣服,组团吃喝玩乐,还梦想当骑士,上战场耍帅。1202年,他真去打仗,结果被俘,蹲了一年大牢后病恹恹地回家。这经历让他开始反思:“人生不能只吃喝玩乐吧?”
2. “神级转折”的顿悟
1205年,方济各24岁左右,某天在破旧的圣达米亚诺教堂祈祷,听到十字架上的耶稣说:“方济各,修我的教会!”他二话不说,把家里的布料卖了,拿钱修教堂。这把老爹气得要断绝关系,还把他告上法庭!方济各当众脱下华服,还给老爹,宣布放弃家产,从此过上赤贫生活。这场面,活脱脱像武侠小说里的“断袍绝义”,帅炸!
3. 方济各会:贫穷与爱的革命
方济各开始穿粗布袍,赤脚四处传道,倡导“绝对贫穷”——啥也不拥有,只靠施舍生活。他爱万物,称太阳为“兄弟”,月亮为“姐妹”,还跟鸟儿、狼聊天(传说他驯服了一只恶狼!)。1209年,他创立方济各会(Franciscan Order),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贫穷兄弟”,强调简朴、谦卑、服务穷人。这会后来成了天主教的重要修会,影响至今。
4. 圣痕与生态先锋
1224年,方济各在拉韦纳山祈祷时,身上出现“圣痕”(与耶稣受难伤口相同的神秘痕迹),被视为神迹。他也是环保的“OG”,他的《太阳之歌》赞美自然万物,称其为上帝的创造。1990年,他被封为“生态保护的守护圣人”。现代人喊“爱护地球”,方济各早八百年就身体力行了!
5. 遗产与影响
1226年,方济各去世,年仅44岁。他死后两年(1228年)被封圣,影响力却像野火燎原。他的精神启发了无数人,包括2013年当选的教皇方济各(Pope Francis),后者以他的名字致敬,延续谦卑与关怀穷人的理念。方济各会的修士至今活跃全球,传承他的“贫穷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