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1.1 法的四分;11.2 四大种;11.3 六处;11.4 五蕴:11.4.1 色蕴;11.4.2 受蕴;11.4.3 想蕴;11.4.4 行蕴;11.4.5 识蕴;11.5 四食谛;11.6 五果:11.6.1 异熟果;11.6.2 等流果;11.6.3 士用果;11.6.4 离系果;11.6.5 增上果
法,梵语达摩,是自然法,基于重复发生的现象,古人常用轨辙来比喻。一切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的现象都是法,比如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法律、道德,事理等。一切法都有四分,第一分是相分,第二分是见分,第三分是自证分,第四分是证自证分。分是分量、分限。法在人心的作用分量有四种,所以有此四分。
第一分、相分,就是客观现象,是主观的所缘,如色、声、香、味、触、和法,这六尘。从感知的角度,外部世界是人内心的投射。相分是第四证自证分(即无意识)的投射。这个把外部刺激转变成现象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功能,我们感觉不到,感觉到的是现象(即第一相分)。古人用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人来说明相分。镜子里的相和照镜子的人共用同一个身体。
第二分、见分,见是照见义,能缘心自体转变起来的能缘作用,明了照见了客观现象。识的作用是分别、丈量。第二见分照见第一相分,其分别和丈量的结果是第三分,自证分。另外,第三分还有识之自体的作用。
第四分、证自证分,是心自体暂变,能起知自体的作用。这第四分能证第三自证分,所以名为证自证分。因为第四是第一相分的投射者,是现量,即客观事实,所以第四分不需要它分来证明。
古人用 “人用尺量布” 的事例来说明这四分。其中布是所量,是第一相分。用尺量布的过程是第二见分;第二见分是能量。丈量的数据,即量果,是第三自证分。这人读完量果之后,他又核实了一下,明了自己在干什么;这就是第四证自证分。因为第四分的核实作用,第三自证分得知量果,自证明了。
佛教中,法的四分的象征物是金刚脐(如图11.1-3下面的红圈所示),传说是由宙斯和他父亲之间的脐带(注,教父和教子之间的脐带,如图2所示)形成的。图3,4,5中的器具都称作金刚降魔杵。图1宙斯手中的金刚杵是由折合法四分中的后三分为见分而形成的。折合之后,法的四分变成两分;第一分,相分,就是色蕴(参见11.4.1节),包括11位色法,所以也被称作色。第二分,见分,包括受蕴(参见11.4.2节),想蕴,行蕴,和识蕴,共84位法,亦作名。名色是无意识的别名,能生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是法界的初门。
图4和5中显示的是雷音(大日如来)的雷鼓瓮金锤。传说雷音用此锤击碎了人的灵魂之石,设计出了睚眦和磨牙(亦作金童和玉女,参见10.9 节《上帝的三和合》)。图3中的匕首是雷音的圣鬼,名作铁匕首(Járnsaxa;参见15.3.6 《王者归来》)。
四大种,即地、水、火、风,是生命之树的四粒种子,亦作四大;西方人称之为唯心主义的四个基本元素。种是因义。世界的一切都是四大种所造;这怎么理解?由身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影来理解,如新生儿的视力才20几厘米,世界无非是吃奶和大小便产生的快乐感觉。随着成长,身体和外部世界逐渐长大,直至长成三千大千世界(参见插图11和第13章)。
11.2-1 地是界的比喻
人使用极限进行思维,即使用界进行认知,界如边、表、正义等。界无形,古德用地来比喻界。高山大地是界的形象。能持,孕育万物是界的功能。坚韧是界的体性。界有了地的形象比喻,人们就可以轻易地理解出界的生、依、立、持、养,这五种因性。界是种子义、能持义。种子义是约无意识中能生起诸法的功能,即十八界法各由自种生起而有差别相。能持义是约能持诸法自相义;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乱,所以名界。
11.2-2 水是识的比喻
这样,识就有了江、河、湖、海、云、雨等的巨大形象。识性如水,如粘、附着、流动性等。此大种以流湿为体性,能摄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
11.2-3 火是无意识的比喻
古人常用火来比喻无意识;这样,无意识就有了猛焰、烈日、赤火的形象。火以温热为体性,能熟为功能。能熟,如日熟谷。大种火亦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
11.2-4 风是境的比喻
古德用风来比喻不断变化的环境,境就有了疾猛大风为形象。境以轻动为体性,能长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通过以上四种比喻,就有了人们所说的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此四大种都是通性无记的。通性是说此四大种都与无意识相通。无记是说人对四大种没有记忆,不能被回忆。世界万物都是由这四大种和合所成。若大种有变化,依其所造的一切事物都会随之而改变。
六处是 “十二有枝” (参见13.4.1 《流转》) 的第五枝,义为众生皆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此六处而生长。六处亦作六根。根是因、能生的意思;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读者当知此六处就是一切处,没有事物在此六处之外。
(一)眼根,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根,能听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根,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根,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根,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根(即前意识),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六根还有六处,六受,六入等名义。意根是现代心理学中的前意识,佛教中为末那识。古人说末那识形象细微难知,所以用它的主要随从 “意” 来代表。在英语传统文化中,前意识被称为 “夏娃识”。夏娃不是女人吗?是女人!上帝给夏娃识穿上了女人皮后(参见 10.9 《上帝的三和合》),她就出现在这个器世界上了。在亚太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中,夏娃被称作玉女。图4是佛教中的玉女,观音菩萨。
11.3-2
六处亦作十二生长处。前文所说的六根是内六处。六根所接之六尘被称作外六处,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故。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六尘还有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
11.3-3
根,境,和识是个三和合,例如眼根,色,和眼识是一组三和合。前文谈的十二处是 “十八界” 中的前十二界。界是前文所说的四大种之一,是因义,种子义。 此十八界是:(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 (六境,亦作六尘)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六识,亦作六情)眼识(即看)界,耳识(即听)界,鼻识(即嗅)界,舌识(即尝)界,身识(即触)界,意识(即知)界。此十八界就是传说中夏娃造慧渡(亦作到达方舟)时所使用的 “六六六系统”,如图11.3-3墨西哥夏娃(翠玉女)面对的菩提树所示。
目录:11.4.0 前言;11.4.1 色蕴;11.4.2 受蕴;11.4.3 想蕴;11.4.4 行蕴;11.4.5 识蕴
生命树的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是五个业习气的积聚体。什么是业?古代身口意行为习惯的集聚统称作业。业就是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身业是身体行为习惯的积聚,此身即是。口业是语言行为习气的积聚,此口所讲的就是。意业是思维习气的积聚,此心所想的就是。业对于生命之树来说,就好像是落叶乔木的树干(如插图11-1至22)。冬天时叶子落光了,树失去了生命的迹象。春天时,环境适合了,树干就发枝散叶,树又变得生机盎然。生命树的生长与繁荣表现在业习气的形成和枯萎。
五蕴是五种业的积聚体,是从色受想行和识,这五个方面来讲解业的。此五蕴具有集性、取性、和有性,所以亦作五取蕴。五蕴能统摄五位百法中的前94位有为法,不摄无为法(参见11.6.4 离系果),因为无为法与 “集,有,和取” 的性质相违,与 “舍,等,和空” 的性质相应。
佛教是从眼根所对的色来定义物质的。色是变碍义。变即变化,是说肉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变化、投射。碍即障碍,如手可以障碍手,路面可以障碍车轮陷入地下。佛教中的色字,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而且,觉悟后的金童和玉女(即亚当和夏娃)就住在四禅天(如图11.4-5)中的色究竟天,什么意思?是在告诉读者:色这个概念很重要。插图11中,画家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约活跃在公元1325年)用了两个色条(如图5,6)来强调色的概念很重要。
色蕴就是这11种色法的统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和法处所摄的法。法处亦作意,前意识。
11.4.1-1 五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当此五根与相应的尘相接触时,可以产生相应的识,如眼根与色尘相接处眼识得生,所以此眼耳等五被命名为五根。此五根亦作本心,五色,五行。本心是说此五根是人心的根本;其它的识,如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都是从此本心的功能分化而设立的。五色是说此五根是五种色法。五行是说此五根总是在移动,变化却没有移动者或变化者。
11.4.1-2色境
色尘,是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界;眼根遇色境则眼识得生。色有显色、形色、和表色三类。显色即青、黄、赤、白。
形色即显色混合搭配的分位差别,如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空。
表色即有情的动作,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11.4.1-3 声境
声尘,是耳根所对,耳识所缘的境界。耳根遇声境则耳识得生,如螺、鼓、舞、歌、乐、戏、女、男、风林等,明了、不明了、有义、无义、下中上、江河,斗争、喧杂、受持演说、论议决择,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等。
11.4.1-4 香境
香尘,是鼻根所对,鼻识所缘的境界。鼻根遇香味境界则鼻识得生,如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等。
11.4.1-5 味境
味尘,是舌根所对,舌识所缘的境界。舌根遇味境则舌识得生,如苦、酸、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和合、变异味等。
11.4.1-6 触境
触尘,是触心所有法的第一分相分,身根所对,身识所缘的境界。身根遇触境则身识得生,如滑、涩、轻、重、软、暖、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怠、勇等。
11.4.1-7 法处所摄的法
法处即前意识,意根,夏娃识。法处所摄的法是意根的所缘。前意识是思想意识的工作平台,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形象。它就像是事故现场,哪里有事,哪里就是现场,所以它被称作意处。佛教将意根和法尘统称为法处所摄的法,如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所引色。
11.4.1-7-1 极略色
极略色义为极其简略抽象的色法。人脑思维在处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自主地简化客观对象,抽取各类默认模特,如男人,女人,蝴蝶,树等。然后以此默认模特来认知其它同类个体。比如女人,我们看见个体女人会描述大眼睛,高鼻梁,高个子,有点儿瘦等。这些描述都是人脑通过把对方和自己思维机制里的默认女人模特进行比较而采集出的特征,以此来认知对向,乃至所有的女人。这些默认模特,男人,女人,蝴蝶,树等都是极略色,也就是男人女人蝴蝶树等的定义,也就是男神女神蝴蝶神树神等。
这些默认模特,男人,女人,蝴蝶和树等也可以被看作是男人种,女人种,蝴蝶种,树种等,因为我们头脑中的男人,女人,蝴蝶等都是从它们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男神是男人的种子,可以生出很多男人;女神是女人的种子,可以生出许多女人;蝴蝶神是蝴蝶的种子,可以生出很多蝴蝶;以此类推。
古代人和现代哲学家都认为这些人脑思维默认的男人,女人,蝴蝶,和树等是极限概念,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都认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女神,蝴蝶神,树神等,都是极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口语中所说的男人,女人,蝴蝶,树等都是极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但古代人和现代哲学家也都承认现实生活中就有人长得和神或女神类似,而且他们就有某些和神话传说中的神或女神类似的性质,他们就是真正的神或女神。
现代心理学描述 “真正的神和女神”的外貌为“可以藏在人群里的人”。例如,你和她不熟,她在前面跑,你在后边追她(如图11.4.1.7-1);路边有几个人,她转身往那几个人中一站,你就找不着她了。
11.4.1-7-2 极迥色
极迥色,就是显然不同的色法,如图11.4.1.7.2-4中的那个白色光圈。前文说心会自主地抽象简化事物,它会在勾画简略的环境时使用截然不同的颜色来渲染事物的边际,比如天边与地相交处的灰色,代表空,没有。事物间隙处的颜色很暗,代表事物的区分或边界。
再例如雷音在设计上帝的三和合时(如图11.4.1.7.2-1,参见10.9节)就用红色来做背景来显示亚当识,睚眦,夏娃识,和磨牙的形象。红色是无意识(古作神识)的一种无意识的常(注,常是无名,无量,无数的),所以雷音用红来代表他自己。在禅定中,无意识会用青、黄、赤、白来渲染环境和间隙,勾画事物的边等不同的作用。那些都是极迥色。
11.4.1-7-3 受所引色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都有苦乐等受,由此苦乐等受所生的法被称为受所引色,如经验教训等。比如婚礼仪式会让新郎新娘感受颇多,终生记着;此见闻及感受会约束他们从那以后担当起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
再如,插图11.4.1.7.3-1是公元七世纪古墨西哥帕卡尔国王(King Pacal)石棺的盖板,显示了“特拉洛克收到了神父过世的信息后,体内发生了爆炸,堕入了地狱(即患了精神病)”。图1整体像似个机械,表示特拉洛克意识到了 “五逆十恶是对心理机制的逆操作” (参见13.1.1节) ,从而悟出了 “人神契约” (即戒渡,参见16.2节)是人的行为规范,是一切法的基础。
图2显示他从地狱里飞出来了,在作为国王去接收上帝(即神父)赐予他的王国的路上。他胳膊上的挎包就代表戒渡。图3显示,他回国后,成为了雨神,正在行法雨;他所教授的就是戒渡。这是在说,特拉洛克是从地狱里的苦受悟出戒渡的,部分戒渡是 “受所引色”。
11.4.1-7-4 遍计所起色
遍计所起色是从普遍计度然后总结出来的理论,比如矛盾论,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的规律等。再例如约柜中的两条小戒,王族的人是从虱子的卵出生的,秽血;富有而吝啬的家庭成员是从湿气出生的,泥血。当然其中有是错误的,如由于众多议论而信以为真。
插图11.4.1.7.4-1中脚踩祥云的女神是真主安拉的女儿苦芭芭(夏娃)。她的左手握着面镜子,是在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对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神为镜可以知前世今生”。她的右手拿这个罂粟葫芦,一方面表示她在传播诸法的种子,另一方面表示 “宗教有毒”。为什么苦芭芭说宗教有毒?就是因为有人(如图2所示)执着于邪执倒见而四处奔走相告。插图11-10画的就是一组颠倒的人,表示自化天及以下都是邪执倒见之人。
11.4.1-7-5 自在所生色
自在是个哲学术语,自给自足义,佛教中称此状态为定,所以自在所生色也被称作定果色。佛教中所说的定,狭义上是贤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大乘光明定,这四种定(参见16.3节)。由于得此胜定,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升高,世界日日新;“自在所生色”由此得说。
插图11.4.1.7-5是埃及夏娃在示范如何修习那四种胜定,在示范洗礼的整个过程(参见16.3节)。另外,第12章中的四禅八定也是定,那里面说的也都是 “自在所生色” 。但读者当知那些状态都是幻觉,也就是 “集起”(参见14.1节) 中缺少某些因素。
受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是领纳的感受,接收义。能接收的是人,而所接收到的是受。受蕴是有情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对苦乐等受习气的积聚体总和。受能生起欣求的爱欲,可以分成五类: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和舍受。
(一)苦受,领受违逆境相时,身心受到逼迫,以身识作为心来说,这逼迫名苦受。
(二)乐受,领受适顺境相时,身心适悦,以身识作为心来说,这适悦名乐受。
(三)忧受,领受违逆境相时,身心受到逼迫,以意(即前意识,末那识,夏娃识)作为心来说,这逼迫名忧受。
(四)喜受,领受适顺境相时,身心适悦,以意作为心来说,这适悦名喜受。
(五)舍受,领受中庸境相时,于身心非适悦非逼迫,名不苦不乐受,即是舍受。因为人遇到不苦不乐受的中庸感受时,总是选择放弃,离开,所以此种受被命名为舍受。
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与乐受,舍受,和苦受相应。第六识(意识)与这五种受都相应。第七识(即前意识,亦作意,末娜识,夏娃识)与忧受、舍受、和喜受相应。无意识(古作神识)只与舍受相应,不与其它四受相应。
想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以取像为性,能生成心的环境,对种种言说的生起有促进作用。想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的想习气积聚体的总和。总体来说,想有二种:有相想和无相想。有相想是能够取境界相状,随起种种言说的一切想,具有明了和分别两种意义。从所依根来说,有相想可以分为眼根所生想,耳根所生想,乃至意根所生想,六种。从境界来说,有相想可以分为欲界(参见插图11-23)想、色界想、空无边处想等。
无相想,是能缘心上或所缘境上,缺明了或缺分别,或二种俱缺。无相想可分为如下三种:
(一)不善言说想,如欲界的婴儿等,因未学语言,在缘色等境界的时候,虽然境界有相,但不能分别了解它为色等。
(二)无相界定想,即远离色、声、香、味、触、男、女、生、异、灭十相的无相涅盘想。涅盘无相,缘涅盘的想,名无相想。想以取相为性,若无相,怎么还说那是一种想?涅槃是或青或黄或赤或白遍处,那青黄赤白是生命方程式的常,无名,无数,无量,不是色,不是相。
(三)有顶想,即是 “非想非非想处”想(如图1)。有义为三有,即欲界(如图11-23)、色界(图11-5至8)、无色界(图11-1至4)。这三种有,人人都有,故名三有。有顶的意思是三有之顶,三界之顶,即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处,虽有分别,想不明利,有情不能于境勾画种种相状,故名无相想。
受是所取,想是能取。此二取习气驱赶众生日夜操劳,积累了两座山的业习气,被称做受蕴和想蕴,亦作天门山(如图11-16所示)。
识就是心,有三义:了别名识;思量名意;集起名心。集起复有三义: 一)心能收集储藏诸法的种子;二)心即是那些收集来的诸法种子;三)种子由熏习而生长,而心能将成熟的种子发起,使其成为现时身口意的行为。更多关于集起的解释参见14.1节的《集起》。
在佛教的百法中共有八位识,分别是:(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前意识,(八)无意识。其中第七前意识是前六识的移动工作平台。第八无意识是前七识的总根,亦作本识。日常生活中说的意识通常包括前意识和无意识。识蕴是此前六识行为习气积聚体的总和。
11.4.5-1 八识的定义
(一)眼识,即见色之见。(二)耳识, 即闻声之闻。(三)鼻识, 即嗅香之嗅。(四)舌识, 即尝味之尝。(五)身识,即感触之感。(六)意识, 即知法之知。此六识,即见、闻、嗅、尝、感、知之义,还有六情之名。(七)前意识,佛教作末那识,神教作夏娃识,古人说其自身细微难辨,故用常随之而起的“意”来指代前意识。意是思量、意图、打算义;是第六识意识的根。前意识是思想意识的工作平台,随着意图的变化不断地自我更新着。
古人常用 步屈虫来比喻前意识的行为特点。步屈虫移动时,后脚总是抓着些什么;前脚在寻找落脚点,像似思忖着。前脚抓稳后,后脚跟进。前意识的行为特点与步屈虫非常类似,也总是抓着些什么,四处张望,思量着。前意识 “执着的东西” 有人随念自我的功能,古埃及人称之为亚伯,墨西哥人称作灵龙。当它发现并转移到新的目标之后,执着的东西也会更新,然后继续寻找新的前进目标。夏娃识(即前意识)执着的东西是前面衰败了的事物,属于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
因为夏娃识有上述的特点,古埃及人用给亚伯喂奶来表示那个女人是夏娃(如图11.4.5.1-2)。图中夏娃整齐的发饰表示 “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 (参见16.2节),就是上帝给夏娃穿上的女人皮。图3是古墨西哥夏娃,翠玉女(Chalchiuhtlicue),古墨西哥人也是用给灵龙(Quetzalcoatl)喂奶来标志她是夏娃的。翠玉女对面的是她的从菩提心生长出的菩提树。另外,前意识对语言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所以古人也称之为 增语触,义为对语言有增上的作用。
(八)无意识最大的特点是异熟。异熟是说无意识中的种子受熏变异而成熟。变异即是成熟,能持业故。这里用唐三藏的诗句来简说无意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后去,来先,做主公。”
11.4.5-2 八识与九地的相应
鼻识和舌识只在欲界(如图11-23)有。眼识、耳识、和身识存在于五趣杂居地和离生喜乐地(如图11-24)。第三地(如图11-25)及以上,前五识全无。第六识和第七识普遍存在于无想异熟和长寿天除外的三界九地。第八识,无意识,普遍存在于三界九地。
11.4.5-3 八识与环境的相应
八识所缘境有三种,分别是性境、独头境、和带质境。
甲)性境,即有自性的境,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性而显相,名为性境,具足如下五义。一)从现量所得。二)有仗质,比如声音必须有耳听闻的质。三)从自种生,不是从能见种直接生出来的。四)有实际的功能和用途。五)其性质与界系不随能缘心的改变而改变。
乙)独头境,即能缘心单独自己成相,没有别的本质。独头境的存在依于内滤所托。佛教研究的思想意识状态有四种,分别是:一)清醒的思想意识状态;二)定境,即幻境,如本书第12章《禅》中谈的都是幻觉现象;三)梦境;四)松散意识,如偶尔头脑中自己跳出来的念相。这四种思想意识状态的后三种都是独头境。
丙)带质境,谓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相,有如下两种。一)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有法,及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二)似带质,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
前五识和第八识唯缘性境。第六意识通缘这三种境。第七识唯缘带质境。
11.4.5-4 八识与三量的相应
八种识所发所得的量有三种,分别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甲)现量,能缘之心量所缘之境,没有分别计度的情况下所获之量果,有三种意义。一)是现在时,以简别於过去或未来。二)心识认识的对象必须要显现出来,亦即必须是现行位之法,种子不能成为现量。三)现有,在能所位上,即能量之心与所量之境,二者俱是明白现前,和合俱有。
乙)比量,是通过推测比度而获致的量果。如见山上有烟,推知该处必有火;见墙外有双角,推知墙外有牛。
丙)非量,是似现量和似比量的统称。似现量,谓有分别智,于境异化而取量,如有智者知道花瓶衣服等,因为对待和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似比量,依似因智为先,所起的相似之义,如于山中误认为雾是烟而推度,那里有火。再比如,看见一个栩栩如生的石头狮子,心生恐惧,不认为它只是一块石头。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名似比量。
前五识和第八识唯缘现量。第六识能通缘此三种量。第七识唯缘非量。
11.4.5-5 八识与道德的相应
道德性可被简化为三种: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能为此世及它世受益的行为。眼识、耳识等前六识有善性。
二)恶,能为此世及它世造成损害的行为。眼耳等前六识有恶性。
三)无记,道德上中性,不善不恶的行为会留下无记业,即无记忆的业或称净业。无记有两种:有覆无记,无覆无记。(1) 有覆无记,这是在说第七识,前意识,其行为是染污但不产生善恶业,此称无记。前意识的记忆像似计算机的内存,随时更新变化,此说前意识的有覆性。(2)无覆无记,这是在说第八识。许多无意识的性质终生不变,且其不辨善恶,本性非染,亦非善恶,故名无记,即无记忆。无覆,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切都会被无意识记忆,无论这个人的思想意识记得还是不记得,它过去的经历记忆都会发生作用。
八识当中,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性。眼耳等前六识这三种性质都有,于善法中,它们表现为善性;于恶法,它们就是恶性。
11.4.5-6 八识与心所有法的相应
前五识与三十四位心所有法相应,分别是五位遍行法,即作意、触、受、想、和思,五位别境法,即欲、胜解、念、定、和慧,十一位善法,即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三位根本烦恼,即贪、嗔、和痴,两位中随烦恼,即无惭和无愧,和八位大随烦恼,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和不正知。
第六识,即意识,与51位心所有法(参见11.4.4.1节)都相应。
第七识,前意识,与18位心所有法相应,分别是五位遍行心所有法,作意,触,受,想,和思;一位别境法,慧;四位根本烦恼,贪,痴,慢,和我见;和八位大随烦恼,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和不正知。
第八识,无意识,只与五位遍行心所有法相应,分别是作意、触、受、想、和思。
目录:15.5.1 心理机制中的四种食物;15.5.2 四种精神食粮
一切有情皆依此四食而住。
(一)段食,旧作搏食,变坏为相,谓于欲界,香、味、触三尘于变坏时能为食事。
(二)触食,旧作乐食,以触心所有法为体,触境为相,谓触喜乐之事,摄受喜乐等能为食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不感其饥。
(三)思食,旧作念食,圣经里作末那食,以思心所有法为体,希望为相,谓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如人饥渴,至饮食之处,当得饮食之思,否则健康堪忧。
(四)识食,执持为相,谓异熟果(参见11.6.1节)恒相续,执持有情生命,能为食事。如圣经中,夜间上帝变成一个火柱为迁徙的众生取暖,白天变成大云为它们遮蔽烈日,这是神识,即无意识,维持体温和出汗的功能。
前面谈了在心理机制学寓言中神识喂养亚当识,夏娃识,和众生的食物,下面谈上帝给亚当和夏娃穿上了人皮(如图11.5.2右;参见10.9节)之后,喂养他们俩的四种食物:橡子、松子、水草籽、和玉米。本传说源自《墨西哥法典》中的《第五个太阳》(如图11.5.2左;参见第15.4节)。
根据墨西哥神话,世界之初,造物主阿弥陀生来就是一对儿,名作自在男和自在女。那夫妻俩生了四个儿子,红藏、黑藏、白藏、和蓝藏,分别主宰东、北、西、和南方。600年后儿子们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太阳(神)奥林·托纳修(Ollin Tonatiuh)。奥林·托纳修就是插图11.5.2左图中间的那张脸,本义为 “奥林运动的冠军上前来发光” 。古墨西哥人认为太阳(神)每天东升西降,经历风霜雨雪,损耗很大,需要定期予以补充或重造。再造太阳(神)就是再次举办奥林运动,赛出冠军成为新的太阳(神)。但是举办奥林运动需要神和人为之牺牲。
11.5.2-1 橡子
虎劫是太阳石(如插图11.5.2左所示)的第一象限。橡子是虎劫中,神父喂养金童(即亚当)和玉女(即夏娃)的食物。古墨西哥人把造太阳(神)的世纪工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虎劫、风劫、雨劫、和水劫。虎字是说奥林运动的发起者不是一般人,他有什么特殊的?约公元1285年,中美洲的青松石王子(Turquoise Prince)决定牺牲自己,发起新的奥林运动,他将把墨西哥帝国送给新的奥林冠军。
青松石王子献祭给了古神特拉洛克(如图11.5.2.1-3)500名童男。图2是母亲抱着因为献祭而患了婴幼儿神经发育失调症的墨西哥。因为患病,墨西哥的眼神有些特别(如图3,参见第三章《肉眼通》),就是青松石王子造出的第一颗太阳。图4是幼年的墨西哥。图6是谷伯遵从青松石王子的命令在喂橡子给墨西哥。图10显示,墨西哥长大后,就因为吃了橡子变黑了,成为了黑藏,北方之神,那橡子是什么?
图6下半幅显示那橡子是由从灵水中生长的橡树结出的果实。图8显示内圈是个可以转动太阳石的密码,所以笔者认为那橡子相当于四大种(参见11.2节)之类的基本理论概念。佛教中,地水火风四大种亦被称作种子字。就学那么几个字,金童就成为北方不空成就佛了?《佛学次第统编》说, “界(即地)这一个字就值一尊佛!”
11.5.2-2 松子
风劫是太阳石历(如插图11.5.2左所示)的第二象限,讲金童玉女在风风雨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迅速长大。风是四大种(参见11.2节)之一;在五蕴世间(俗称阴间),风是不断变迁的环境。在风劫中,青松石王子献祭了6名童女,包括自己的女儿翠玉女(如图11.5.2.2-5所示)给古代的女神翠玉女。墨西哥的传说,风劫中神喂松子给人吃;那松子是什么?这种松树的生命周期是600年,所以松子代表一个天道轮回周期中的有系统的上帝造人的经典案例,即灵丹(如图3所示)。当人吃了这样儿的灵丹(即案例),案例(即灵丹)就会逐渐变成人的灵魂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图5和6显示,青松石王子喂食给金童玉女很多灵丹。
图7显示蔻忑鹠鸺 (Coatlicue)正在喂食玉女们灵丹(即上帝造人的案例),即正在给她们讲七色鹿佛(即太阳神阿波罗;参见15.2节《鹿乘教》)的故事。图8显示蔻忑鹠鸺正在为玉女们展示 “千手观音” 的五百威仪十万八千魅力,正在教玉女们如何下蛊(种腐尸虫)。同时,她也对玉女们展示了自己的秘密,即她的力量源自上帝(即青松石王子)。她腰带上的骷髅头是她丈夫的。当青松石王子死后,她就把他的颅骨挂在自己的腰带上了。
图9显示青松石王子正在主持奥林运动,他取消了两名金童候选人的参赛资格。图10显示,青年时期的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金童,美洲狮)成为了一名学者,正在商议推荐优秀的人去和翠玉女公主相亲。别人认为这是个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可墨西哥认为这是获得生命之树秘密的好机会。
图11显示墨西哥(即美洲狮)正在和翠玉女约会。图左下角显示,谈话中,他从翠玉女偷到了一盒子灵丹。翠玉女的后半面脸是黑色的,表示她正在做亏心事,正在对墨西哥下蛊。图12上半幅显示青松石王子和蔻忑鹠鸺正在背后帮他们俩的女儿翠玉女偷(创伤)墨西哥的心。
翠玉女和墨西哥的关系不融洽。时间流逝,俩人都过了正常婚嫁的年龄。青松石王子扬言,他不能亲眼看见翠玉女和墨西哥结婚,死不瞑目。墨西哥害怕青松石王子强迫他和翠玉女结婚,逃亡了(如图13所示)。图中,他背着棵果树,表明他已经被翠玉女严重地创伤了,患了精神病潜伏症。五年或十年后,当地狱果(即精神病潜伏症)发育成熟了,他就会堕入地狱(即患上精神病)。
11.5.2-3 海草籽
雨劫是太阳石(如插图11.5.2左所示)的第三象限,义为墨西哥的世界里总是下雨,因为他遭殃了。什么是殃?幸福快乐的玉女(夏娃)是女神,是福;悲伤哭泣的玉女是殃。在雨劫中,墨西哥的世界里总是下雨,因为女神翠玉女,由于她爸爸死不瞑目,总是怨恨他。
多年后,墨西哥听说青松石王子过世了(如图11.5.2.3-2所示),就病倒了(即堕入了地狱,如图3所示)。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前半生和青松石王子(死后的名字为左翼蜂鸟)绞在了一起。在随后的五百年中的某一天,他忽然回忆出了一岁时,左翼蜂鸟为自己做肉眼通(参见第3章)时的情景,获得了宿命通。注,在传说中,此雨劫通常被换算成为五百太阳历年。那时妈妈抱着生病的自己,忧心匆匆(如图3雕像正面,墨西哥怀中生病的孩子所示)。
人三岁以前的记忆力量强大,在墨西哥文化中被称作灵龙,中华文化中被称作大力神和福,日耳曼文化中被称作马格尼,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称作亚伯。图4显示墨西哥在灵龙的作用下,从地狱里飞出来了;他正沿着古代圣人的足迹,去继承左翼蜂鸟的王位,并且要把左翼蜂鸟作为上帝发射到墨西哥的天空, 开始墨西哥帝国。
这个阶段的墨西哥(又名金童,美洲狮,特拉洛克)正由金童变成了美洲狮,又逐渐变成了特拉洛克。他的慧眼逐渐地睁开了,看见了美洲大陆连同无数的古文明都已沉入苦海(如图5所示)。以前被视为珍宝的灵丹,此时在他的慧眼的作用下,就如同海草籽,到处都是;所以墨西哥从古文明的碎片中提取出了无数的海草籽(即灵丹,如图6所示)。此慧眼就是左翼蜂鸟造的第三个太阳。
回国的途中,墨西哥发现代理国王翠玉女要杀自己,因此她和她的母亲蔻忑鹠鸺 (Coatlicue)打起来了;他就躲进了蔻忑鹠鸺的庙。过了很长时间,墨西哥认为自己的第一目的是让左翼蜂鸟成为新的太阳神,太阳神价值一百年的全世界GDP,而自己成为墨西哥国王的价值微不足道,就对人说,“我不是特拉洛克,我只是大西洋里的一只乌龟。”墨西哥是什么意思?
墨西哥放弃了王位的继承权,而且乌龟是妓院里男佣的别名儿。插图6还显示了墨西哥对翠玉女的暗示 “如果婚礼后的第二天早晨你杀了我,那我辛辛苦苦收集来的这些草籽(即灵丹)都将落回海底,你再也看不见了!” 翠玉女看墨西哥无心和她争夺王位,又这么谦卑,就同意和他结婚了(如图7和8所示)。俩人结合成了一位新的双身神(或佛):阿弥陀。
11.5.2-4 玉米穗
水劫是太阳石历(如插图11.5.2左所示)的第四象限,是说翠玉女成为众生之母后,发起了大洪水,毁灭了旧世界,创造了新世界,名为墨西哥。在这个新世界里,墨西哥人以玉米穗为食。那大洪水和玉米穗都是什么?
大洪水义为翠玉女作为国王发起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废除了以前诸神,改国号为墨西哥。墨西哥人都崇拜左翼蜂鸟为新的太阳神(佛教中作大日如来),以墨西哥和翠玉女为始祖,蔻忑鹠鸺为新的天道轮回守护女神(佛教中作南海观音,宝生佛),墨西哥的启蒙老师谷伯为谷神(佛教中作燃灯佛)。佛教徒崇拜这五位为五方佛。其中的金童(即亚当)为释迦摩尼;玉女(即夏娃)为观音菩萨。
图11.5.2.4显示婚礼之后,翠玉女向墨西哥展示了创作《墨西哥法典》的计划,她要从草籽中挑选出一千零一颗灵丹,然后用左翼蜂鸟造人的理论和过程为线索把那一千零一颗灵丹束成亦作蜻蜓眼塔。图3是墨西哥此时的肖像,他身体如同充满了众功德水的大云,充满了天空。图4是翠玉女的肖像,展示了她的语言才华,出口成章,把充满众功德水的大云变成锦绣文章,从天而降。俩人把左翼蜂鸟造太阳(神)的故事线索编织成了一张网(如图5所示),把一千零一颗灵丹串联成了一个玉米穗儿(如图6所示),来和墨西哥人分享(如图7所示)。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墨西哥法典》,又名《无字天书》(如图8所示)。
生命之树结的果共有五种,分别是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离系果、和增上果。
异熟,是无意识的主要特性。变异即是成熟,因为变异可以持业。业是身口意的行为习惯。现在的身口意行为是过去积累的业的现行,所以业就是身口意的行为。异熟果是说无意识收集来的诸法种在生活中受熏染而成长,异类、异地、异时而成熟。什么是诸法种子?如本章生命之树所谈的五位百法就是。什么是异类?如本章的百法就是众生被分成了五位,每位法中还有分位,都可以认为是彼此各异的类。什么是异地?如插图11.6.2-23至31所示的九地各异。什么是异时而熟?任何一个行为,其异熟果可能三个月后成熟,也可能三年后成熟,也可能十年、三十年后成熟。
无意识自是自果;异熟果是无意识自体变异的体现。无意识的异熟果一但成熟,许多异熟果流出如同瀑布的水流,恒相续,可以保持有情的身命和业,因此有情有了命根和业力。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异熟自成一类,异熟果的原因是异熟。
果与因相似,同类或相似的果法,前法为后法开导,持续不断地从生命之树中流出,被称为等流果。前法为后法开导是说,前善果引后善法相继,被牵引的后果与前因相似;前无记业引流后无记业同类跟随;前念恶行招引后面的恶业相继,果似因而流出。此果虽然是以前意识为主导,圣人说,应当考虑这是心整体的功能,八种识中都有等流果。
在因果关系的分析中,等流因由三种因构成:遍行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是说心所有法中的五位遍行法,无处不在,可以为因。相应因,例如,当前意识生起时,与其相应的18位心所有法(参见识蕴)会相应而起;当意识升起时,与其相应的51位心所有法也会伺机而动;当行舍时,无意识(古作神识,亦作福)会出现。同类因,意处(即前意识)中的胜者招引分布在三界九地(如图11.6.2)的同类来分食可爱果。
广义上讲,等流果亦是异熟果。五果中的异熟果、士用果和增上果,都可以通摄一切因果。五果的区分需从依处着眼:习气依处得异熟果;随顺依处得等流果;士用依处得士用果;真见依处得离系果;所余依处得增上果。
下面以十恶十善的因果来说明等流果。
甲)杀生因果,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如图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短命,多病。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长寿;(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乙)偷盗之因果,劫盗之罪亦使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贫穷,共财不得自在。若离偷盗,即得十种信法:(一)资财盈积;(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丙)邪淫之因果,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妻子不贞洁,不得随意眷属。若离邪淫,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为世称叹;(四)妻莫能侵。
丁)妄语之因果,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如图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多被诽谤,为他所诳。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如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服;(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戊)绮语之因果,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言人不信,语不明了。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己)恶口之因果,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常闻恶声,言多诤讼。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庚)两舌之因果,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眷属乖离,亲族弊恶。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辛)贪欲之因果,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如图11.6.2-20,21,22)。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心不知足,多欲无厌。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注1)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注11.6.2-1,全部的佛教徒都是真正的上帝的子女,所以都是法王子,法公主,法王,或法女王。这是佛教的传统。
壬)嗔恚之因果,恚嗔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于他之所恼害。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害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仙境。
癸)邪见之因果,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生邪见家,其心谄曲。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一)得真善意乐,及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之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更不在于恶道;(六)无量福慧,转更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士用果,是作者借助于工具媒体等所做事业,如农夫之于庄稼收获谷麦,商贾之于货物仓储运输获得金钱利润,僧道之于道果为他人解惑超渡。士用果的原因是 “能” ,称作能作因,圣经用词 “亚伯” (义为能;如图11.6.3-8),亦作观待因,即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作因是集起四缘(能缘缘,所缘缘,等流缘,增上缘;参见14.1节)中的能缘缘。那这 “能” 是个什么东西?
“能” 是前意识(夏娃识)执着的 “前念衰败后的痕迹” ,有思想机制中内部的 “随念自我” 的功能。佛教中称此微弱的 “自体” 为 “摩纳婆” (汉译为儒童);此状态的身体状态为 “神身天” (如图8所示)。此 “能” 在中华文化中称作 “福” (如图35),亦作大力神,印度教中作婆罗门(Brahmin),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古埃及文化中称作亚伯(Abel;如图38),日耳曼文化中作马格尼(Magni),墨西哥文化中作灵龙(Quetzalcoatl;如图36,39)。
能做因或观待因依领受依处而建立,即依于主观和客观的受性而建立。观待因,谓观待此令彼诸事或生或住或成或得;依此,观待因又可分为两种意义。
(一)就人而言,此力用乃依有情而生,如农夫之于捣碎麦成面,商贩之于理财而获利,皆依彼士夫之力而成诸事业。
(二)就法而言,诸法之生乃因诸作具而有,如农夫因庄稼而收获,商贾因货而获利。
结合这两种意义,士用果,是作者依靠工具而成就的事业;此果广通一切有为法。
系即是,义为在认知的过程中系缚结生。“系缚结生”是说“亚当识(即无意识的污染部分)和夏娃识(即前意识)”缔结生命,创造众生。夏娃识能辨别善恶美丑,进而润色主观和客观事物成为生命体,成为众生。他们俩制造生命体的速度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制造一个小世界的众生(参见14.1节《集起》)。随着生活,亚当识和夏娃识不断地创造众生,人就有了“八万四千烦恼(亦作尘劳,魔军,病;参见14.3节《烦恼的数》)”。或说人只造业,不消业,以至于身心日益沉重,成为了“自我(即转移身见;参见11.4.4.1.4《根本烦恼》)”的奴隶。此中亚当识和夏娃识的过失严重,实行割礼和洗礼是必要的。离系是说,人接受了割礼和洗礼之后,移除了“八万四千尘劳”,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获得了解脱。所以,离系果义为被拯救了,解放了,涅槃。
什么是割礼?割礼是说用慧(亦作金刚,扫帚),来消除迷惑和烦恼,就像用刀来切东西,如同用扫帚来扫地,所到之处,无明黑暗都可以被消灭。割礼的过程就是学习四胜谛,移除“八万四千尘劳”的过程。
什么是洗礼?修习道谛的过程就是根据 “净识害有” 的原理,引净识杀死烦恼和习气,消除精神污染的过程。因为识在四大种之中是水(参见11.2节),古人就形象地把修习道谛,这个洗礼的过程说成了, “引发大洪水,淹死八万四千魔军” 。在本书的16.3节,埃及夏娃展示了她自己的洗礼,成为众生之母的过程。
图11.6.4-35显示离系果是禁果,什么意思?在修习道谛,成就离系果的过程中,修习者是根据 “无意识(古作神识)只与舍受相应”的原理,用 “行舍” 来引发 “正等明”的出现,并滋养其生长壮大。“正等明”就是 “无所有天”(如图2),亦作微妙本心,常寂光天,拯救,涅槃,毕竟空,无上正等正觉,太阳神,大日如来,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纳瓦特语奥林·托纳修(Ollin Tonatiuh)。正等明只与舍性相应,只与等、舍、空相应,不与有、集、取相应。若你去摘取离系果,它就灭了,死了,而你就已经损失灵水了,如图35所示。那如何成就离系果?道谛的十渡总括了一切成就离系果的办法,总括了一切善法。
为了取得和持有离系果,古人建立了基于涅盘的无为法。无字代表涅槃,如插图2所示,区别于有为法。有为法是基于帝释天(即转移身见,我)的法,如五蕴中的94位法,都是有为法。唐玄奘(公元602- 664)依据成就涅槃的程度不同设立了六位无为法,分别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和真如无为。
甲)虚空无为,古代和现代的心理学都发现了这种人,就有人有这样的性格或世界观。从虚望空,随遇而安,无所事事,什么事都看得开,就是虚空无为。另外,有些人擅研究,爱读书,观察飞花落叶,就觉悟了法性和集起(参见14.1节),成为了辟支佛。这种人的觉悟肤浅朦胧,不彻底且不系统,所以也被称作虚空无为。
乙)择灭无为,谓有选择地消灭了某些烦恼障或所知障。例如15.2节《鹿乘果》中的前三果(如插图33,35)都属于择灭无为。另外第16章《道谛》中的一地至七地成就,也都属于择灭无为。
丙)非择灭无为,不由智力的捡择,依诸法性清净,行于金刚无间道(如圣经中的大洪水;参见16.7节和第17章),达善恶两灭。15.2节的阿罗汉果,和第16章中的八至十地成就都属于非择灭无为。
丁)不动无为,金刚喻定发起后,或长时于四谛中反复证得诸真如,行者于空中发起圣行。前意识遇空则止,名为不动,不辨别了,由是一切烦恼不能动;此状态名不动无为,是阿罗汉和八地及以上大菩萨的成就。
戊)想受灭无为,亦名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常寂光天(即插图11.6.4-2),圆成实相,无余依涅槃,毕竟空等。修习者依第四禅力,熄灭想和受这两位遍行心所有法,心停滞于常寂光中,清净自在,即是想受灭无为。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区别,那心(即思想意识)怎么会存在呢?答:客观环境是普遍的常的状态。因为常无名、无数、无量,所以说是无所有天。那状态只有常,没有业变量,所以被称为常寂光天。“天”字代表无意识的纯净部分,义为安静,深奥的知识。也是从这里把无意识的污染部分划分给了亚当识(即阿赖耶识),并定义其为黑色, 是地。佛教以清净为天,烦恼为地,夏娃识(即前意识,即末那识)为众生。
己)真如无为,修习者依据此七种真如,得到了离系果。(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参见13.4.1节。(二)实相真如,谓人无我,法无我,人法两空所显的实性;就是无余依涅槃,如图11.6.4-2。(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是第13章《苦谛》。(五)邪行真如,是第14章《集谛》。(六)清净真如,是第15章《灭谛》。(七)正行真如,是第16章《道谛》。
增上果是说俱有因之果,是说在集起(参见14.1节《集起》)的四缘 {能缘,所缘,等流缘,增上缘} 中,除前三缘之外的所有元素,由或顺或违或不障之功而为集起的增上因。此增上果是昔日所作的果。增上的因素就事而论有很多,但从胜处而言,只有22处。当知,增上缘即是这22处或根。根是因义,增上义。
这22根是(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七)男根,女根,命根;(十)苦根,乐根,舍根,忧根,喜根;(十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二十)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
一至六,眼耳等六根是十二生长处中的内六处,参见11.3节。七至九,男根是男人的生殖器;女根是女性的生殖器。命根是无意识,因为无意识的异熟果不断地流出可以维持众生的身心及业。十至十四,苦乐等是五受根,参见11.4. 2节的受蕴。十五至十九,信、念等是五善根,参见11.4.4.1. 3的善法。二十至二十二是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就是趣向,愿意学习四胜谛。当一个人懂得了四胜谛,他或她就具有了已知根。若证得了四胜谛,就具有了俱知根。
下面依据十善和十恶的增上果报来理解增上果。
(一)杀生业之增上果,能令田林生殖皆失其力,谷果欠收,贵物不现。反之不杀者,一切资产,得好结果。
(二)偷盗业之增上果,能使草树谷果生恶害虫,霜雹为害,饥馑现灾。同类之众,或在一家,或在一郡,或在一国,无不被害。反之不偷盗者,一家一村,一郡一国,俱由其福力,感招利润。
(三)邪淫业之增上果,能使国土招暴风雨之害,尘埃秽恶之毒。反之不邪淫者,不致感招天变。
(四)妄语业之增上果。因其以卑劣之意欺于他人,此业种增上,能使外物感招污秽不净,所有目的,恒致失望;言语失其信用,命令违背不行。反之不妄语者,万事能通,无诸绝望。
(五)绮语业之增上果,由此杂秽语业增上力,能致官失其位,商失其利,一切草木丛林,满生荆棘毒草。反之不绮语者,官商恒荣,山河宜适。
(六)恶口业之增上果,能致居住世界,瓦石沙砾,尘芥荆棘之恶物,充满触近,诸不自由。反之若不恶口者,诸得自由。
(七)两舌业之增上果,由此离间语之增上力,能致大地高下不平,山陵丘墟突兀,道路崄岨,谷稼不茂。反之不两舌者,处处宜人。
(八)贪欲业之增上果,能使五谷欠收,财富短亏。反之,世道昌荣,山河壮丽,处事有余,且常遇贵人。
(九)嗔恚业之增上果,能使战争剧烈,兵甲不息,荆棘遍地,果木苦涩。反之,邻里和睦,百业兴隆;风调雨顺,田园昌盛,山河宜人。
(十)邪见业之增上果,由断常二见,不信善恶报应,因果道理。由此邪见及邪教,令人间失其善心。此增上力,能致器世界,上妙色香美味皆失,五谷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