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1 法的四分;11.2 四大种;11.3 六处;11.4 五蕴:11.4.1 色蕴;11.4.2 受蕴;11.4.3 想蕴
11.4.4 行蕴:11.4.4.1 心所有法;11.4.4.1.1 遍行法;11.4.4.1.2 别境法;11.4.4.1.3 善法; 11.4.4.1.4 根本烦恼; 11.4.4.1.4.6-1 转移身见;11.4.4.1.5 随烦恼;11.4.4.1.6 不定法;11.4.4.2 不相应行法

法,梵语达摩,是自然法,基于重复发生的现象,古人常用轨辙来比喻。一切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的现象都是法,比如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法律、道德,事理等。一切法都有四分,第一分是相分,第二分是见分,第三分是自证分,第四分是证自证分。分是分量、分限。法在人心的作用分量有四种,所以有此四分。
第一分、相分,就是客观现象,是主观的所缘,如色、声、香、味、触、和法,这六尘。从感知的角度,外部世界是人内心的投射。相分是第四证自证分(即无意识)的投射。这个把外部刺激转变成现象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功能,我们感觉不到,感觉到的是现象(即第一相分)。古人用照镜子时,镜子里的人来说明相分。镜子里的相和照镜子的人共用同一个身体。
第二分、见分,见是照见义,能缘心自体转变起来的能缘作用,明了照见了客观现象。识的作用是分别、丈量。第二见分照见第一相分,其分别和丈量的结果是第三分,自证分。另外,第三分还有识之自体的作用。
第四分、证自证分,是心自体暂变,能起知自体的作用。这第四分能证第三自证分,所以名为证自证分。因为第四是第一相分的投射者,是现量,即客观事实,所以第四分不需要它分来证明。
古人用 “人用尺量布” 的事例来说明这四分。其中布是所量,是第一相分。用尺量布的过程是第二见分;第二见分是能量。丈量的数据,即量果,是第三自证分。这人读完量果之后,他又核实了一下,明了自己在干什么;这就是第四证自证分。因为第四分的核实作用,第三自证分得知量果,自证明了。

佛教中,法的四分的象征物是金刚脐(如图11.1-3下面的红圈所示),传说是由宙斯和他父亲之间的脐带(注,教父和教子之间的脐带,如图2所示)形成的。图3,4,5中的器具都称作金刚降魔杵。图1宙斯手中的金刚杵是由折合法四分中的后三分为见分而形成的。折合之后,法的四分变成两分;第一分,相分,就是色蕴(参见11.4.1节),包括11位色法,所以也被称作色。第二分,见分,包括受蕴(参见11.4.2节),想蕴,行蕴,和识蕴,共84位法,亦作名。名色是无意识的别名,能生一切法,即是一切法,是法界的初门。
图4和5中显示的是雷音(大日如来)的雷鼓瓮金锤。传说雷音用此锤击碎了人的灵魂之石,设计出了睚眦和磨牙(亦作金童和玉女,参见10.9 节《上帝的三和合》)。图3中的匕首是雷音的圣鬼,名作铁匕首(Járnsaxa;参见15.3.6 《王者归来》)。
四大种,即地、水、火、风,是生命之树的四粒种子,亦作四大;西方人称之为唯心主义的四个基本元素。种是因义。世界的一切都是四大种所造;这怎么理解?由身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投影来理解,如新生儿的视力才20几厘米,世界无非是吃奶和大小便产生的快乐感觉。随着成长,身体和外部世界逐渐长大,直至长成三千大千世界(参见插图11和第13章)。

11.2-1 地是界的比喻 The metaphor of earth as a boundary
人使用极限进行思维,即使用界进行认知,界如边、表、正义等。界无形,古德用地来比喻界。高山大地是界的形象。能持,孕育万物是界的功能。坚韧是界的体性。界有了地的形象比喻,人们就可以轻易地理解出界的生、依、立、持、养,这五种因性。界是种子义、能持义。种子义是约无意识中能生起诸法的功能,即十八界法各由自种生起而有差别相。能持义是约能持诸法自相义;即十八界法各持自相不乱,所以名界。
11.2-2 水是识的比喻 Water is a metaphor for sense
这样,识就有了江、河、湖、海、云、雨等的巨大形象。识性如水,如粘、附着、流动性等。此大种以流湿为体性,能摄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
11.2-3 火是无意识的比喻 Fire as a metaphor for the unconscious
古人常用火来比喻无意识;这样,无意识就有了猛焰、烈日、赤火的形象。火以温热为体性,能熟为功能。能熟,如日熟谷。大种火亦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
11.2-4 风是境的比喻 Wind as a metaphor for the environment
古德用风来比喻不断变化的环境,境就有了疾猛大风为形象。境以轻动为体性,能长为功能,也有生依立持养五种因性。通过以上四种比喻,就有了人们所说的地、水、火、风,这四大种。此四大种都是通性无记的。通性是说此四大种都与无意识相通。无记是说人对四大种没有记忆,不能被回忆。世界万物都是由这四大种和合所成。若大种有变化,依其所造的一切事物都会随之而改变。
六处是 “十二有枝” (参见13.4.1 《流转》) 的第五枝,义为众生皆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此六处而生长。六处亦作六根。根是因、能生的意思;以能对境生识,故谓之根。读者当知此六处就是一切处,没有事物在此六处之外。
(一)眼根,能见色者是,以能对色而生眼识,故谓眼根。
(二)耳根,能听声者是,以能对声而生耳识,故谓耳根。
(三)鼻根,能嗅香者是,以能对香而生鼻识,故谓鼻根。
(四)舌根,能尝味者是,以能对味而生舌识,故谓舌根。
(五)身根,能感触者是,以能对触而生身识,故谓身根。
(六)意根(即前意识),能知法者是,以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此六根还有六处,六受,六入等名义。意根是现代心理学中的前意识,佛教中为末那识。古人说末那识形象细微难知,所以用它的主要随从 “意” 来代表。在英语传统文化中,前意识被称为 “夏娃识”。夏娃不是女人吗?是女人!上帝给夏娃识穿上了女人皮后(参见 10.9 《上帝的三和合》),她就出现在这个器世界上了。在亚太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中,夏娃被称作玉女。图4是佛教中的玉女,观音菩萨。
11.3-2
六处亦作十二生长处。前文所说的六根是内六处。六根所接之六尘被称作外六处,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故。
(一)色,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六尘还有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
11.3-3
根,境,和识是个三和合,例如眼根,色,和眼识是一组三和合。前文谈的十二处是“十八界” 中的前十二界。界是前文所说的四大种之一,是因义,种子义。 此十八界是:(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 (六境,亦作六尘)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六识,亦作六情)眼识(即看)界,耳识(即听)界,鼻识(即嗅)界,舌识(即尝)界,身识(即触)界,意识(即知)界。此十八界就是传说中夏娃造慧渡(亦作到达方舟)时所使用的 “六六六系统”,如图11.3-3墨西哥夏娃(翠玉女)面对的菩提树所示。
生命树的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是五个业习气的积聚体。什么是业?古代身口意行为习惯的集聚统称作业。业就是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身业是身体行为习惯的积聚,此身即是。口业是语言行为习气的积聚,此口所讲的就是。意业是思维习气的积聚,此心所想的就是。业对于生命之树来说,就好像是落叶乔木的树干(如插图11-1至22)。冬天时叶子落光了,树失去了生命的迹象。春天时,环境适合了,树干就发枝散叶,树又变得生机盎然。生命树的生长与繁荣表现在业习气的形成和枯萎。

五蕴是五种业的积聚体,是从色受想行和识,这五个方面来讲解业的。此五蕴具有集性、取性、和有性,所以亦作五取蕴。五蕴能统摄五位百法中的前94位有为法,不摄无为法(参见11.6.4 离系果),因为无为法与 “集,有,和取” 的性质相违,与 “舍,等,和空” 的性质相应。
佛教是从眼根所对的色来定义物质的。色是变碍义。变即变化,是说肉体和外部世界都是心的变化、投射。碍即障碍,如手可以障碍手,路面可以障碍车轮陷入地下。佛教中的色字,相当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而且,觉悟后的金童和玉女(即亚当和夏娃)就住在四禅天(如图11-5)中的色究竟天,什么意思?是在告诉读者:色这个概念很重要。插图11中,画家墨西哥(又名特拉洛克,约活跃在公元1325年)用了两个色条(如图5,6)来强调色的概念很重要。
色蕴就是这11种色法的统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和法处所摄的法。法处亦作意,前意识。
11.4.1-1 五根 Five Roots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当此五根与相应的尘相接触时,可以产生相应的识,如眼根与色尘相接处眼识得生,所以此眼耳等五被命名为五根。此五根亦作本心,五色,五行。本心是说此五根是人心的根本;其它的识,如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都是从此本心的功能分化而设立的。五色是说此五根是五种色法。五行是说此五根总是在移动,变化却没有移动者或变化者。
11.4.1-2色境 Color Environment
色尘,是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界;眼根遇色境则眼识得生。色有显色、形色、和表色三类。显色即青、黄、赤、白。
形色即显色混合搭配的分位差别,如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迥色、空。
表色即有情的动作,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11.4.1-3 声境 Sound Environment
声尘,是耳根所对,耳识所缘的境界。耳根遇声境则耳识得生,如螺、鼓、舞、歌、乐、戏、女、男、风林等,明了、不明了、有义、无义、下中上、江河,斗争、喧杂、受持演说、论议决择,可意、不可意、俱相违等。
11.4.1-4 香境 Scent Environment
香尘,是鼻根所对,鼻识所缘的境界。鼻根遇香味境界则鼻识得生,如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等。
11.4.1-5 味境 Taste Environment
味尘,是舌根所对,舌识所缘的境界。舌根遇味境则舌识得生,如苦、酸、甘、辛、咸、淡、可意、不可意、俱相违、俱生、和合、变异味等。
11.4.1-6 触境 Touch Environment
触尘,是触心所有法的第一分相分,身根所对,身识所缘的境界。身根遇触境则身识得生,如滑、涩、轻、重、软、暖、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怠、勇等。
11.4.1-7 法处所摄的法 Laws Assimilated by Juristic Place
法处即前意识,意根,夏娃识。法处所摄的法是意根的所缘。前意识是思想意识的工作平台,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形象。它就像是事故现场,哪里有事,哪里就是现场,所以它被称作意处。佛教将意根和法尘统称为法处所摄的法,如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所引色。
11.4.1-7-1 极略色 Extremely Abstract Colors
极略色义为极其简略抽象的色法。人脑思维在处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自主地简化客观对象,抽取各类默认模特,如男人,女人,蝴蝶,树等。然后以此默认模特来认知其它同类个体。比如女人,我们看见个体女人会描述大眼睛,高鼻梁,高个子,有点儿瘦等。这些描述都是人脑通过把对方和自己思维机制里的默认女人模特进行比较而采集出的特征,以此来认知对向,乃至所有的女人。这些默认模特,男人,女人,蝴蝶,树等都是极略色,也就是男人女人蝴蝶树等的定义,也就是男神女神蝴蝶神树神等。
这些默认模特,男人,女人,蝴蝶和树等也可以被看作是男人种,女人种,蝴蝶种,树种等,因为我们头脑中的男人,女人,蝴蝶等都是从它们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男神是男人的种子,可以生出很多男人;女神是女人的种子,可以生出许多女人;蝴蝶神是蝴蝶的种子,可以生出很多蝴蝶;以此类推。

古代人和现代哲学家都认为这些人脑思维默认的男人,女人,蝴蝶,和树等是极限概念,是空的,是不存在的。也就是都认为神话传说中的神,女神,蝴蝶神,树神等,都是极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口语中所说的男人,女人,蝴蝶,树等都是极限概念,都是空的,都是不存在的。但古代人和现代哲学家也都承认现实生活中就有人长得和神或女神类似,而且他们就有某些和神话传说中的神或女神类似的性质,他们就是真正的神或女神。
现代心理学描述 “真正的神和女神”的外貌为“可以藏在人群里的人”。例如,你和她不熟,她在前面跑,你在后边追她(如图11.4.1.7-1);路边有几个人,她转身往那几个人中一站,你就找不着她了。
11.4.1-7-2 极迥色 Extremely Distinctive Colors
极迥色,就是显然不同的色法,如图11.4.1.7.2-4中的那个白色光圈。前文说心会自主地抽象简化事物,它会在勾画简略的环境时使用截然不同的颜色来渲染事物的边际,比如天边与地相交处的灰色,代表空,没有。事物间隙处的颜色很暗,代表事物的区分或边界。

再例如雷音在设计上帝的三和合时(如图11.4.1.7.2-1,参见10.9节)就用红色来做背景来显示亚当识,睚眦,夏娃识,和磨牙的形象。红色是无意识(古作神识)的一种无意识的常(注,常是无名,无量,无数的),所以雷音用红来代表他自己。在禅定中,无意识会用青、黄、赤、白来渲染环境和间隙,勾画事物的边等不同的作用。那些都是极迥色。
11.4.1-7-3 受所引色 Colors Induced from Acceptances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都有苦乐等受,由此苦乐等受所生的法被称为受所引色,如经验教训等。比如婚礼仪式会让新郎新娘感受颇多,终生记着;此见闻及感受会约束他们从那以后担当起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
再如,插图11.4.1.7.3-1是公元七世纪古墨西哥帕卡尔国王(King Pacal)石棺的盖板,显示了“特拉洛克收到了神父过世的信息后,体内发生了爆炸,堕入了地狱(即患了精神病)”。图1整体像似个机械,表示特拉洛克意识到了 “五逆十恶是对心理机制的逆操作” (参见13.1.1节) ,从而悟出了 “人神契约” (即戒渡,参见16.2节)是人的行为规范,是一切法的基础。

图2显示他从地狱里飞出来了,在作为国王去接收上帝(即神父)赐予他的王国的路上。他胳膊上的挎包就代表戒渡。图3显示,他回国后,成为了雨神,正在行法雨;他所教授的就是戒渡。这是在说,特拉洛克是从地狱里的苦受悟出戒渡的,部分戒渡是 “受所引色”。
11.4.1-7-4 遍计所起色 Colors Aroused from Pervasively Abstractions
遍计所起色是从普遍计度然后总结出来的理论,比如矛盾论,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的规律等。再例如约柜中的两条小戒,王族的人是从虱子的卵出生的,秽血;富有而吝啬的家庭成员是从湿气出生的,泥血。当然其中有是错误的,如由于众多议论而信以为真。

插图11.4.1.7.4-1中脚踩祥云的女神是真主安拉的女儿苦芭芭(夏娃)。她的左手握着面镜子,是在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对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神为镜可以知前世今生”。她的右手拿这个罂粟葫芦,一方面表示她在传播诸法的种子,另一方面表示 “宗教有毒”。为什么苦芭芭说宗教有毒?就是因为有人(如图2所示)执着于邪执倒见而四处奔走相告。插图11-10画的就是一组颠倒的人,表示自化天及以下都是邪执倒见之人。
11.4.1-7-5 自在所生色 Colors Born from Self-sufficiency
自在是个哲学术语,自给自足义,佛教中称此状态为定,所以自在所生色也被称作定果色。佛教中所说的定,狭义上是贤守定,集福王定,健行定,大乘光明定,这四种定(参见16.3节)。由于得此胜定,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升高,世界日日新;“自在所生色”由此得说。

插图11.4.1.7-5是埃及夏娃在示范如何修习那四种胜定,在示范洗礼的整个过程(参见16.3节)。另外,第12章中的四禅八定也是定,那里面说的也都是 “自在所生色” 。但读者当知那些状态都是幻觉,也就是 “集起”(参见14.1节) 中缺少某些因素。
受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是领纳的感受,接收义。能接收的是人,而所接收到的是受。受蕴是有情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对苦乐等受习气的积聚体总和。受能生起欣求的爱欲,可以分成五类: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和舍受。
(一)苦受,领受违逆境相时,身心受到逼迫,以身识作为心来说,这逼迫名苦受。
(二)乐受,领受适顺境相时,身心适悦,以身识作为心来说,这适悦名乐受。
(三)忧受,领受违逆境相时,身心受到逼迫,以意(即前意识,末那识,夏娃识)作为心来说,这逼迫名忧受。
(四)喜受,领受适顺境相时,身心适悦,以意作为心来说,这适悦名喜受。
(五)舍受,领受中庸境相时,于身心非适悦非逼迫,名不苦不乐受,即是舍受。因为人遇到不苦不乐受的中庸感受时,总是选择放弃,离开,所以此种受被命名为舍受。
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与乐受,舍受,和苦受相应。第六识(意识)与这五种受都相应。第七识(即前意识,亦作意,末娜识,夏娃识)与忧受、舍受、和喜受相应。无意识(古作神识)只与舍受相应,不与其它四受相应。
想是一位心所有法,是五位遍行心地法之一,以取像为性,能生成心的环境,对种种言说的生起有促进作用。想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的想习气积聚体的总和。总体来说,想有二种:有相想和无相想。有相想是能够取境界相状,随起种种言说的一切想,具有明了和分别两种意义。从所依根来说,有相想可以分为眼根所生想,耳根所生想,乃至意根所生想,六种。从境界来说,有相想可以分为欲界(参见插图11-23)想、色界想、空无边处想等。
无相想,是能缘心上或所缘境上,缺明了或缺分别,或二种俱缺。无相想可分为如下三种:
(一)不善言说想,如欲界的婴儿等,因未学语言,在缘色等境界的时候,虽然境界有相,但不能分别了解它为色等。
(二)无相界定想,即远离色、声、香、味、触、男、女、生、异、灭十相的无相涅盘想。涅盘无相,缘涅盘的想,名无相想。想以取相为性,若无相,怎么还说那是一种想?涅槃是或青或黄或赤或白遍处,那青黄赤白是生命方程式的常,无名,无数,无量,不是色,不是相。
(三)有顶想,即是 “非想非非想处”想(如图1)。有义为三有,即欲界(如图11-23)、色界(图11-5至8)、无色界(图11-1至4)。这三种有,人人都有,故名三有。有顶的意思是三有之顶,三界之顶,即非想非非想天。在非想非非想处,虽有分别,想不明利,有情不能于境勾画种种相状,故名无相想。
受是所取,想是能取。此二取习气驱赶众生日夜操劳,积累了两座山的业习气,被称做受蕴和想蕴,亦作天门山(如图11-1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