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儿

温和世界,温暖人生。
正文

周末读书与追剧——-平原上的摩西

(2025-10-11 18:55:47) 下一个

以前我就很喜欢将阅读与影视结合起来,有时先看小说,然后再看从那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有时看完影视之后觉得好,又返回去读小说。一般看完之后,我会自己比较一下文学与影视艺术对同一个故事演绎方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很久没花这样的功夫了,最近想找找国内新锐作家的作品,找到了双雪涛中篇《平原上的摩西》的有声书,也找到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因此又玩了一回对比。

双雪涛的作品我第一次读,很喜欢他的文风与笔调,他的文字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小说全篇都是第一人称叙事视野,不是从头至尾只有一个叙事者,而是每一章由不同人物自叙,故事人物各说各话,拼凑在一起而形成故事的全貌。

故事发生在东北,背景年份故事的起因安排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时期。在那样人们生活面临巨大压力的环境下,出租车司机被抢被杀,警察为了追凶黑夜里装成出租车司机卧底也被杀害了。这部小说可以当成侦探悬疑小说热潮的前浪看待,也可以当成从那个年代开始演绎世井民情的年代剧看,这二者的结合,在小说写出的时候算是新颖的题材,但是拍成电视剧出来,据说当时并不被看好,我估计是因为它作为悬疑剧不够惊险刺激,而作为年代剧又不够煽情。

与其说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手法,我更倾向于它是自然主义的风格。它没有有意压抑,也没有格外渲染,一切都用最接近生活本身的语言来表达。我所理解的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有点象带着感情倾向的纪实,换到影视上而言,就变得象拍记录片,用黑白主调、不稳定镜头等视觉效果来产生不安定的效果,同情也好,批评也罢,作家、编剧和导演都是带着外溢的主观情绪和判断来完成他们的作品的。自然主义则是冷静的,即使原作者有自己的立场,但他们也不会明确表现出来,他们把判断和喜恶的权力更多地交给读者和观众,只是他们刻意安排故事环境,又用比现实主义更接近真实的语言与艺术态度,让读者去各取所需,看到怀旧,还是看到好爸爸、鲜活的警察形象,亦或是一辈子以读书为最高境界、完全不融于现实生活的母亲角色等等,都由着读者和观众去接受自己偏好的那部分。

如果现实主义喜欢表达“时事造英雄(或狗熊)”,自然主义就是喜欢“英不英雄不那么要紧了,在那样的环境下,谁都是不容易的”,可能自然主义想要实现的就是“理解万岁”吧!它是反对夸张与变形的,哪怕一点点主观的火星,可能引起现实主义的情绪,他们也会去灭掉。

我很少读到一部小说,在写到人物对话时,通篇都是某某说,他说或她说的。这样的写法,就是放到我以前小学作文的要求里,老师也不会允许对话只写成谁说谁说的了。然而在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这样的写法单调,只是感觉到它的自然,好像里面不写“他说”而用“他道”就有意去晕染戏剧表演成分了似地。这一部中篇小说,写全了至少四个家庭各种人物的过往与现状,从他们各自口吻说出的片面感受,如果感觉不实,也许读者难以“拼图”出故事全貌的真实感来。

看完小说改编出的六集电视剧,我感觉它的风格与小说是一致的,相对小说而言,它的人物和故事内容都更丰富些了,较大程度增加了故事的可视性。

里面的演员我比较喜欢的是董子健演的庄树,海清演的庄树的妈妈,还有庄树爸爸的戏份。董子健演新入行警察很合适,那经常无力甩动或摇动的胳膊,和年轻却佝偻着的后背,是不自信与内敛的模样。他让我想起我欣赏的另一位男演员祖峰,年轻时祖峰演绎的角色形象里也有过一些含胸塌背的样子。也许那种样子就是中国男人年轻时候带着无奈与不自信心情时候的形象吧!海清这个演员可塑性太强了,她演的傅东心把一个终身女文青的那种端着的文雅表演得如此自然,让我爱也不是,恨也不能,只好把我满腔的怜意送给这个角色。庄树的爸爸,演员演活了那个艰难时代里一个八面玲珑的小“企业家”的形象,他爱妻怜子,却晚年孤独。我也留意到,最近瞟过的电视剧里,中年男演员的啤酒肚似乎都比较引人注意了,而只有这部剧里,庄厂长的啤酒肚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有人批评过小说对宗教的错解,我只是觉得它用特别人物去引用宗教说法,并不代表作品本身的倾向。在作品里,受所谓宗教情怀影响的两个女性角色,是两个与现实格格不入或为现实所害的可怜人物。我也不认为作者写下岗年代有什么悲观情绪,它只是作者可能比较熟悉,又适合拿来营造变动与混乱的背景环境而已。

贴一下油管里现有的这六集电视剧的链接,分成了两个视频。以后会不会消失,就不好说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