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彼岸与此岸,读《悉达多》

(2025-05-18 11:36:55) 下一个

“彼岸不是终点,而是此岸被深深看见的那一刻。”

——题记

 

读《悉达多》的这一日,我不再将“彼岸”看作某种可以拥有的目的地。那位王子般的修行者,走过禁欲与苦修的极端,坐在河边,看水流,看自己,看众生。最终他明白:“智慧不能教,人必须亲自经历。”而彼岸,不过是此岸深刻体验的另一面。此岸若未曾清醒,再多彼岸也只是梦境。

 

而我,也正走在这条从梦中醒来的路上。

 

我曾不断追问:人为什么要觉醒?为什么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所谓自由?但越是追问,越是陷入执着。就像年轻时的悉达多,他轻蔑世界,却未能摆脱世界;他弃欲而入禅,却仍心存我执。直到他放下一切,不再追问,而是聆听河水,体验生活,而非分析它,才逐步走向真正的解脱。

 

我是否也能如此?

父亲走后,这两月我回放我的家庭命运,那些沉默而滚烫的命运之流,是否也是河水的一部分?我的父亲、我的祖父,是否也曾在这条河边驻足,只是从未有人告诉他们:你可以不再逆游?

 

一场火与一条河

 

父亲五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他全家的希望。那年他父亲与亲戚合伙开的米粮铺,被炸药房引发的火灾烧毁,三船九千斤粮食化为灰烬。债主上门逼债,父亲的父亲被迫逃亡,从此一夜家破人散。

 

他母亲独撑全家,大姐辍学洗衣,父亲和妹妹以红苕果腹,柴水自取,生活的重量全落在孩子的肩膀上。而父亲的童年,从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条逆水而行的路。他读书、奋斗、忍耐、隐忍,但那场火始终在他心中未曾熄灭。他一生都在偿还那团燃烧的命运。

 

而我——

 

我远离故乡、漂洋过海,自以为逃脱,却发现命运如水,不是你走得多远就能摆脱。它在记忆中流动,在基因中延续,在梦里、在愤怒中、在沉默里不断显现。写博客、写随笔,其实是在建一座小舟,希望它能带我穿越这条河。

 

我希望安放自己,也希望被看见、被理解——但连这,何尝不是执着?

 

从执着到温柔的看见

 

悉达多的觉醒,不是摧毁过去,而是接住过去。他没有否定世界,而是在世界中,看透世界。他放下的,不是责任,也不是感情,而是那颗非得要“成为什么”的焦躁之心。

 

我亦如此。我不再问“彼岸在哪里”,因为它也许不在别处,而在我是否能停止否定此岸。觉醒不是否定祖父的逃亡、父亲的沉默,也不是否定自己的迷茫,而是温柔地看见:我们都已经尽力了。

 

这条河流,既是灾难之河,也是慈悲之河。火焰中有无常,风声中有答案。


 

生命的意义,也许不是目标,而是体验。不是挣脱,而是穿越。

 

我也许不能彻底摆脱那一场祖辈的火,但我可以不再将它压入心底,而是让它成为一缕风,从我心上吹过。风过处,是更广阔的水面,是不再执着于去与留、生与死、彼岸与此岸的平和。

 

彼岸,是火燃之后此岸的风。

 

终有一日,愿我能在这条河边,徐徐而坐,如悉达多那般安然。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