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心语

博而不浮,物中有悟,心怀感恩,语短情长
正文

家门口的博物馆—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

(2024-09-16 06:37:54) 下一个

听到我要搬至小城Fayetteville,我的几位导师都不约而同地说,去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挺方便哦。正式搬来前,我们一家干脆先去游览了一次,很是喜欢。搬家以后,事情多了,但不妨碍我们的“季游”—领略了博物馆的四季之美。

图片出处:https://crystalbridges.org/?gad_source=1&gclid=EAIaIQobChMItam6sOuliAMVtzbUAR1zsTgHEAAYASAAEgL5wvD_BwE

水晶桥博物馆离我们的居所大概40分钟的车程,由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小女儿艾丽丝·沃尔顿创办 (2023年,艾丽丝·沃尔顿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富有的女性,资产价值约710亿美元)。这座两万多平米的综合体坐落在沃尔顿家族占地120英亩的私人土地上,包括艺术画廊、图书馆、会议中心、餐厅、雕塑公园以及约5英里(9公里)的林间小径。进入博物馆的大厅,可以看到博物馆的使命宣言——"Welcome all to celebrate the American spirit in a setting that unites the power of art with the beauty of nature” “欢迎所有人在艺术的力量与自然之美合而为一的环境中庆祝美国精神。” 作为研究文化遗产的学徒,我非常好奇“美国精神”究竟是什么, 水晶桥博物馆如何呈现“美国精神”。

博物馆的通展(永久展览)是免费的,自2011年开馆以来, 已经免费接待了1220多万名游客。特展或巡回展大部分收费在12-25美元不等。我们曾经参观过一个主题为《美国的时尚》特展,发现里面有些展品竟然在大都会博物馆里见过,可谓有缘再相见了。

博物馆的永久藏品包括从美国的殖民时代 (17世纪初至1783年美国成立)到当代的美国艺术。博物馆宣称所有展品的创作人都是美国公民,但其中一些艺术家要么是美国移民,要么大部分的艺术生涯都是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度过。我非常喜欢的一幅画作,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 (Richard Caton Woodville) 的《墨西哥战争新闻》 (1848年),无论画作还是画家本身都很有故事。

伍德维尔是美国巴尔的摩一个显赫家族的长子。他早年就因着上课开小差画各位师长的漫画而展现出惊人的观察力和绘画天赋(此处给喜欢在教科书上涂鸦的各位同人打个招呼)。他曾经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学习了一年,20 岁时终于弃医从艺,和新婚妻子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正式就读。杜塞尔多夫学院是 19 世纪中叶美国艺术家的热门培训场所 (与学挖掘机找蓝翔一样,曾经很牛),被称为杜塞尔多夫画派。接下来的六年,他在导师兼肖像画家卡尔·费迪南德·索恩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并开发了一种因注重细节和色彩而广受称赞的绘画技巧。伍德维尔将画作从杜塞尔多夫寄回美国展出,受到美国评论家的广泛好评。30岁时,他在伦敦因吗啡过量去世,短暂的一生,只创作了16幅画作(最不多产的画家之一)。他的儿子,英国著名艺术家,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二世,则宿命般地继承了他绘画的天赋,并成为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战争场景画家之一。

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墨西哥战争新闻》,1848 年,布面油画,27 x 25 英寸, 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图片出处:https://wethepeople.crystalbridges.org/classroom-resources/equality-images/equality-woodville

伍德维尔以对室内场景和人物的细致描绘而闻名。他对细节的高度关注在这幅画中非常明显。人群中心的年轻人打开一份报纸,我们可以看到他脸上惊讶的表情。1848年, 美国军队进入墨西哥城,标志1846年美墨领土争端的结束。画中聚集的人们站在一栋建筑的门廊上,这种建筑是19世纪初美国边境争夺领土时建造的典型建筑。它具有多重功能,既是酒店,也是邮局和人们聚集社交的地方之一。邮局招牌下面还钉着一份招募通知,要求招募“墨西哥志愿者。”

艺术家在细节上的用心还体现在人们对这则新闻的不同反应上。背景中一位年轻人把帽子抛向空中,显然是对这个消息表示欢迎,但那位身着独立战争时期服装的老人却没有那么热情。他过时的服装表明他属于不赞同杰斐逊时代所推崇的“昭昭天命”向西扩张的一代人。在酒店门廊的右下方,还有两位非裔美国人在倾听。一位穿橙色衬衫的男人坐在门廊的台阶上,一个孩子穿着破烂的白裙子,旁边有一个水桶。他们似乎只流露出疲惫和无奈。新领土是奴隶州还是自由州的问题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但讽刺的是,那些争论只限于白人男性圈子,做奴隶的非裔美国人却无法决定在新领土上自己的身份和命运。画作右侧还有一位在阴影中几乎看不到的老妇人。她探着头, 望向门廊的那群人,仿佛知道自己无法参与其中但又想做一个“吃瓜”群众。

伍德维尔在这幅画作中并没有公开表达他的政治立场,但这幅描绘普通美国人生活日常的小画却涵盖了更大的历史,彰显了美国十九世纪初“昭昭天命”的意识形态下“美国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结构的组成和社会等级制度。只有拥有投票权的白人男性才会出现在门廊的舞台式空间内;非裔美国人和妇女被推到了画作的边界,暗示他们在社会中次要、边缘的地位。

令人惊喜的是,博物馆还收藏了Ruth Aiko Asawa 露丝·爱子·阿萨瓦 (我更喜欢她的日语名字,浅泽爱子)的 两件作品。在大都会博物馆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觉得她会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后来在盐湖城的犹他大学艺术馆再次看到了她和另一位日裔美籍艺术家的特展,发现她的人生轨迹与我当时所在学校的遗产研究项目有所交汇。

浅泽爱子1926 年出生于南加州,父母是务农的日本移民。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轰炸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1942 年 2 月,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并颁布了第 9066 号行政命令,宣布西海岸为军事区,并拘禁日裔美国人。同年 3 月 18 日,罗斯福总统又发布了第 9102 号行政命令,成立了战争安置局,并强制迁移127,000 名具有日本血统的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像浅泽爱子这样的美国公民,三分之一是还未有公民身份的日本移民)。1942 年 4 月,浅泽爱子、她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被转移到阿肯色州东南部的罗维尔日裔美国人安置中心(The Rohwer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enter in Arkansas),住在沥青纸做的营房里。1943 年,浅泽爱子拿到奖学金,前往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上大学,这让她得以离开集中营。她的家人一直被关押到 1945 年。

阿肯色州东南部的罗维尔日裔美国人安置中心 1943年。图片出处:https://rohwer.astate.edu/history/

罗维尔日裔美国人安置中心是我所在大学的遗产研究项目负责开发和运营的七个美国历史遗产中心之一, 也是我们遗产研究项目的实验基地之一。安置中心位于阿肯色州东南部的沼泽地带,其中 500 英亩土地被留作被拘留者居住区,周围 10,000 英亩土地用于耕种和采伐木材。营地根据用途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学校、开放区域、医院、行政部门和 36 个生活区。这些生活区周围有八个瞭望塔,有宪兵驻守,并用铁丝网连接。虽然其官方名称是“重新安置中心”,但当地人通常称它们为集中营、拘留营或监禁营,因为这些地方设有瞭望塔、铁丝网和武装警卫,不难看出这些非官方名称比“重新安置中心”更为合适。

集中营的生活对约八千名日裔拘留人员而言非常的艰难,但对浅泽爱子而言,因为在集中营不用干农活,反而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与其他艺术家一起继续她的艺术创作和研究。她后来回忆了自己在集中营的时光,说 “我对所发生的事情没有敌意;我不责怪任何人。有时好事来自逆境。如果没有拘留,我就不会是今天的我。”

战后,浅泽爱子继续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接受艺术培训,并在那里创作了她的第一个金属线雕塑。根据展品说明牌的内容—“在《无题 S028 悬挂四叶连续形状》中,浅泽爱子通过将铁丝编织成有机形状,创作了这件大型悬挂金属雕塑。透过每个线圈之间的负空间,观察嵌套在其中的较小形状。透过艺术品看到的光线投射的阴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轮廓,还有助于揭示作品外部和内部的全部细节。在描述她的作品时,浅泽说:‘你可以看穿它,这件作品没有隐藏任何东西。你可以展示内部和外部,而内部和外部是相连的。一切都是相连的、连续的。’”

图片出处:https://crystalbridges.org/blog/buy-ruth-asawa-stamps-from-the-us-postal-service/

类似的作品在大都会博物馆也有收藏并颇受艺术评论家的欣赏和夸赞。然而水晶桥博物馆收藏了浅泽爱子另一件作品,让我得以一窥她内心不那么坦诚、相联、和谐的一面。

《无题 S.557, 壁挂式绑线,基于自然的封闭中心十二瓣形状》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

作品中心的电线是以规则且近乎完美的形式编织在一起,空间是拥挤但有序的。然而电线向外延伸,末端最终结成类似于荆棘树枝的尖刺形状,令人感受到一些微妙的危险和窒息。根据展品说明牌,这件作品事实上是对集中营周围围栏的回忆。我读到的,是一个16、7岁的女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惧怕,并决定维持自己世界的秩序、保持内心平静的努力。

在图书馆查了很多资料,发现不少的学术书籍、通俗文学、新闻媒体、政治演讲都探讨过“美国精神”。然而我发现,大多数的声音都出自白人男性圈子,就像理查德·卡顿·伍德维尔的那副画作中只有拥有投票权的白人男性才会出现在门廊的舞台式空间内。既然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的使命宣言是“欢迎所有人……来庆祝美国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也侧耳倾听社会边缘群体的声音,有色群体、女性、外来移民……他们是如何看待、经历“美国精神”的?看完展出,我非常期待能够给水晶桥美国艺术博物馆的管理层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作为有色群体、女性、外来移民“三位一体”的我,呼吁修改博物馆的使命宣言为“欢迎所有人……来探索美国精神。”这样的宣言才能够真正与博物馆收藏的那些珍贵的艺术作品相契合,展现并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和独特性。

图片出处:https://crystalbridges.org/?gad_source=1&gclid=EAIaIQobChMItam6sOuliAMVtzbUAR1zsTgHEAAYASAAEgL5wvD_BwE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