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心语

博而不浮,物中有悟,心怀感恩,语短情长
正文

干就是了(21)

(2025-05-05 10:15:45) 下一个

第二天是周日,外教婆婆带着老夫子和恪依去她常去的教会做礼拜。根据要求,由机构派来的外教只能去指定的教会聚会,即政府管辖的“三自”教会 (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教会)。刚回国的时候,恪依并不知道什么是“三自”教会,恪依娘了解一点,说就是建国后响应Dang 的号召建立的“爱国”的教会,她称之为“三自爱”。

图片出处:https://www.chinaaid.net/2018/10/blog-post_25.html

仨人来到这个老教堂门前,门口立了一块碑,表明是市级文物保护建筑,由美以美会(美国卫理公会)二十世纪初所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几位在门口接待的信徒认识外教婆婆,热情地同她打招呼,并给仨人找座坐下。恪依发现,先来的人都倾向于坐在一排长椅的边端,方便进出,但同时不仅给后来者带来麻烦,先坐下的人也只好一次一次站起来让后来者过去。这让恪依觉得,所谓的谦恭、礼貌、利他,肯定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由此一窥。

图片出处:https://www.ccctspm.org/newsinfo/15633

终于坐下,恪依好奇地观察、打量这个大大的“三自爱”。教堂建筑是厚重古老的,但内部装饰已焕然一新,大白墙,灯光明亮,讲台两侧挂着大大的条幅,很有开会的气氛。而人,是真多。恪依在欧洲去过不少国家的教会,从未见过这么多人,不仅有老人,也有中年人、青年人。恪依观察来人,不少都带着圣经,有极个别没带圣经的,教会的服务人员会热心地递给他们一本。恪依旁边的一位老奶奶,拿着一本大字圣经,戴着老花镜,正在念念有词。那字儿,可真大啊,书也是真厚。她把书袋挂在前面座椅的挂钩上,上面还绣着红色的十字架和“以马内利”四个大字。

礼拜开始了,大家起身一起唱赞美诗。恪依翻开赞美诗集,虽说“三自爱”是建国以后的新生事物,但赞美诗集极其保守,多为教会传统赞美诗歌,似乎表明自己并非新的教会而是与传统教会一脉相承。有趣的是,保持传统的诗歌集却选用了简谱记谱。这种记谱方式影响了建国后的一代人,胜在记谱简单,但大多数的合声还是需要五线谱。恪依认识的一位老人家,是教会诗班的一员,他有一次恼羞成怒地说,真恨不得把发明简谱的人“毙”了,害得只识简谱的他,只好一次又一次数五线谱下方的间和线——因为他是唱男低的(此笑话需配图)。

图片出处:https://www.sohu.com/a/438818684_100010427

众人歌声嘹亮,一首又一首。恪依在熟悉的歌声中,听到旁边的老夫子自然地哼唱男低声部,大吃了一惊。好家伙,这样的训练,定是童子功啊。恪依记得自己第一次唱女中声部,只想找个棉花塞住耳朵,不受琴声和旁边嗷嗷放歌的女高声部影响,甚至对最靠近自己那位女高声优心生一丝怨恨,恁娘滴老带跑我!而男低,作为四部合声最低的声部,保持其声调稳定性更是关键(女高和男低都属于外声部,声部音量需要突出)。恪依亲眼目睹老夫子拿着他看不懂的简谱,按着他记忆中的曲调,配上男低,那声音格外厚重和谐,还引来周边几位教友好奇的目光,是觉得今天的诗歌格外好听,还是好奇这位外国老弟兄怕不是唱跑了调?

图片出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aZM_W1K9tc

聚会结束后,回去的路上,恪依鼓足勇气,问外教婆婆是不是来此地这么多年,每周日都来这里聚会,婆婆说是啊。恪依不解地问,他们讲的您能听懂并接受吗?婆婆微笑着给恪依说了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我愿意在这里,为每一个灵魂向神祈祷。

或许很多年前,当外教婆婆的祖父母来到此地,被这样问到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吧?

图片出处:https://www.gracetocity.org/articles/prayer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