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的第一站是南方沿海的一座大城。恪依记得外教都是被分配到偏远贫困地区的师范院校的,不知为何在并不偏远的此地还有一位需要探访的外教。老夫子在去的路上回答了恪依的疑问,原来这座院校的前身是由宣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当年创办者的一位后裔希望能够来此教书,一续前缘。学校正好也缺外教,一拍即合。
图片出处: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id1548463459
老夫子曾经来此数次,就没有让学校来接,俩人从机场打车直接去了校园里那位外教的宿舍。门卫听说是来探访某某外教的,笑呵呵地点头说,他晓得那位老太太,人和善极了。
校园不大,安静得很,恪依闻到南方冬季特有的冷清和潮湿的味道。车七转八转地拐到一栋两层小楼前,看楼门处站着两位男女。恪依和老夫子下了车,中年男士跑过来握手说哎呀 欢迎欢迎,两位辛苦啊!某某院长今天开会抽不出时间来,让我代为迎接。老夫子也回以典型的中式寒暄,哪里哪里,您辛苦啦。恪依和院长代表握手寒暄,旁边老夫子和那位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的外教婆婆拥抱了一下,当恪依过去要同她握手时,她张开手臂给了恪依一个又大又温暖的拥抱,好像外婆。
图片出处:https://www.pngsucai.com/png/7872616.html
院长代表说安排恪依和老夫子就在这栋“专家楼”二楼住下。他热心地要帮老夫子拎行李,被老夫子婉拒了,说自己能行。恪依心想,哈哈,老夫子还没有学会倚老卖老,这点儿不太入乡随俗哦。放下行李,一行人去外教婆婆的房间。院长代表坐了一小会儿,说下午还有个会,他先回去,晚上已安排和院长一起吃饭,边吃边聊。他走了之后,整个房间就安静下来。
外教婆婆说今天是难得的一个晴天。下午的太阳暖暖地洒在靠窗的小书桌和一片褪色的木板地上。屋里养了不少花花草草,茶几上放着一盆水仙,还没有开花。外教婆婆和老夫子都舒服地窝在沙发上,享受这个寂静的时光,恪依也觉得自己此刻真想变成一只小猫,喵在书桌上晒太阳打盹儿。第一次探访外教,恪依其实不知道该说啥,她喝了一口婆婆泡的茶,鬼使神差地说了一句,这里好舒服啊。话一出口,恪依有点害羞,真不专业啊,这话说的。外教婆婆笑眯眯地说,这个小楼的原址是她的祖父母曾经住过的地方呢,她的父亲、姑姑也在此出生。恪依问您来这儿教书多少年了,婆婆说今年是第九年。老夫子告诉恪依,婆婆是机构九十年代初的第一批外教。婆婆喝口茶,看着老夫子说,明年就要走了。老夫子点点头,抿一口茶。恪依问,您明年就要回国啦?婆婆说是啊,这儿的大学老师,女性五十岁就可以退休了。我已经快七十岁啦,校方可能觉得不应该让我继续做下去了。老夫子插话说,你知道中国的文化,孝敬老人嘛。他们不想让人家说他们不“孝敬”你。婆婆笑着眨眨眼,那我就给他们说,哦我的孩子,让我再干几年,就是好好“孝敬”我哦。
图片出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Z421b7LQ/
仨人聊得高兴,外教婆婆拿来一个相册,有她在美国家人的照片,她和学生们、朋友们的照片。她指着第一张照片告诉恪依,这就是她的祖父母和她的父亲和姑姑。祖父是医生,创办了这个城市的第一所西式医院;祖母和其他几位宣教士一起创办了这所女子学堂。这是当地第一间女校,一开始只有几位教友把孩子送来这里念书,人们议论纷纷,女子怎能抛头露面出去学习,简直是伤风败俗。她的祖母就告诉那些她能接触到的人群,知识是不分男女的,女子也是神创造的宝贝。恪依听着外教婆婆婉婉道来,想到自己的曾外祖母也是在宣教士的引导下识了字、放了脚,才能够跟着曾外祖父“私奔”,在兵荒马乱的日子将六子女培养成有才有学、有胆有识的人。
翻看着外教婆婆的相册,恪依了解了一段历史,更让她感受到爱和祝福的传递。恪依听到过对这块土地的怨恨和咒诅,不少都是来自母语是汉语但已经身在他乡的人。恪依实在搞不懂,既已离开,为何仍恨不得这块地上都长出蒺藜来?东北有句俗语“听蝲蝲蛄(lalagu)叫,还不种庄稼了?” 恪依幸庆自己遇到了那么多辛勤撒种、按时浇灌、耐心等待好收成的人们。干就是了,管它的呢!
图片出处: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