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英年早逝的听诊器之父——莱奈克(上)

(2025-08-05 17:53:53) 下一个

十八世纪之前,医生们还没有听诊器。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特别是内科医生,听诊器绝对不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而是他们朝夕相伴的搭档,一对形影不离的爱人,一位情同手足的挚友知己。通过听诊器才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患者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病变的许多珍贵情报,有效地帮助了对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小小的听诊器让患者们感到神奇,也让医生们感到可亲可靠,即使在现代化诊断仪器层出不穷的今天,医生们依然难以舍弃那副心爱的听诊器,对它一往情深,永远会珍藏着一副自己不经常使用的听诊器。

几乎每一位学习过诊断学的医学生都很熟悉临床体检的四大步骤,视、触、叩、听,这里的听就是听诊,需要借助听诊器来完成,它在诊断学里又被称为间接听诊法。可有意思的是,很少有人想到诊断学里的“四诊”排列顺序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听诊会被排在最后。对于医学校灌输的这些知识只是很自然地接受,进而去熟练应用它,甚至从未想过要去了解临床听诊和听诊器从诞生到今天所经历的漫长历史。老一辈人会很敷衍地把听诊器称为“听筒”,哪怕是现在,依然有人这样称呼它,也许被这样随意,不受尊重地称呼着恰恰是想去说明听诊器那简陋的身世吧,它的发明者莱奈克,它是医学发展史上一位年轻有为的临床医生,对医学诊断学的特殊贡献,我觉得大家有必要去记住他。

(风流倜傥的帅哥莱奈克,他的模样是不是能迷倒一群小姑娘?)

瑞奈.莱奈克出生在1781年法国一个叫吉拜尔(Quim-per)的古老的小城。这小家伙刚一出生就显示出了和其他孩子的与众不同,遗传了母亲的先天不足,他十分瘦弱、经常生病、体质极差,相比同龄的孩子,他长得很小,哪怕是成年以后个子也不高,据说还不到1.60米。

在他六岁那年,他的母亲因肺结核去世了,他的父亲便把他送去了叔父居洛木.莱奈克那里寄养。居洛木是南特大学医学院的院长,一位医术精湛的著名教授,早年在巴黎学习医学,还曾去德国进修过,后毕业于久负盛名的蒙皮利埃大学医学院。居洛木不但是位仁慈的长者,对莱奈克也关爱有加,尽管他少年时代很喜欢机械工程学,在叔父的影响和指导下,年仅14岁的他还是听了叔叔的话选择了医学,进入南特大学开始学习医学。他虽然身体弱不禁风,却对医学知识如饥似渴,小小年纪已经表现出少有的天赋。他除了普通的医学课程外,还选修了化学和物理,拉丁文和希腊文,更为有意思的是,他在课余还能挤出额外时间学习吹奏长笛。那支长笛,让他在音乐的世界里如醉如痴,不仅给了他许多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还使他领略到了不同的单调,音质和音色的无比美妙。

他与叔父在一起生活的这段时间里,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时局动乱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南特市。十一年后,也就是1799年,大革命的风暴才终于趋于平息,法国出现了短时期的安定,到了1801年四月,这个时候莱奈克已经20岁了,他在叔父的鼓励下,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步行200英里到了巴黎。他如愿以偿进入了著名的夏瑞特医院(Charite Hoapital)所办的医学院,拿破化的好友兼私人医生 ,46岁的著名内科学家科维萨(Jean Nicolas Corvisart)的高徒。

科维萨对这位个子不高、外表文弱,成绩却十分出众的学生颇为赏识。他对莱奈克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向他传授了奥地利医生欧文布鲁格(Leopold von Auenbruggcr 1722_1809)在40多年前所发明的临床叩诊技术。这是西方医学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地,系统地采用“物理探索”的手段,通过叩击体表部位产生不同回声,对疾病进行客观而准确的定位诊断。

在欧文布鲁格之前,从古希腊时代到十八世纪中叶的两千多年里,西方医学始终遵循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所提倡的临床医学传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强调充分运用医生的各种感官,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和味觉,特别是视觉观察,对病人的所有临床征象进行细致,周密的检查,然后通过理性的推测做出合理的诊断。但由于长期受到“体液病理”观念的影响,医学界对于疾病与特殊脏器之间的关系缺乏了解,所以对疾病的诊断也常常缺乏准确的定位,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患病的部位。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医生所能做到的触诊,无非是通过自己手掌的仔细触摸,感觉患者体表的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干燥还是潮湿多汗,皮肤粗糙还是细腻,以及有无体表质地的改变,是否伴有局部的疼痛,麻木等。而医生通过听觉所能了解到的大多是患者的语音、声调、气急、哮喘,咳嗽等方面的改变。长期以来,医生所能做到的对体内的听诊,最多不过是把耳朵直接贴近患者的体表,屏住呼吸仔细倾听,辨别患者体内发出的异常声音。这种方法被称为“直接听诊法”(Immediate auscultation)。可以想象这种方法的施用常常会受到患者年龄,性别,服装,习俗以及周围温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能获得的“线索”也必然有限,很难达到对疾病准确定位的目的。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随着利奥拉多,维萨利对人体解剖学的巨大推进,哈维对以及及血液运动的阐明,大大促进了医学界对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认识,特别是莫甘尼器官病理学的问世之后,欧洲医学界逐渐把注意力从体表转向体内,从笼统的整体转向特殊的脏器,促使临床医生做出越来越准确的诊断,真正回答“病在何处”的问题。由奥地利医生欧文布鲁格所创立,运用简易的声学原理探索脏器病变的“叩诊”方法,就诞生在这个时期。

 

资料整理来源:《西方医学史》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