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国Bob

澳洲华人的生活记载
正文

介绍澳洲的“安宁和缓医疗”

(2024-09-06 23:29:19) 下一个
 
最近有朋友三度中风,最终他进入“安宁和缓医疗”阶段,在安详和平静中离开人世,歇下人世间的一切劳苦重担,回归天家。在怀念逝者的同时,我也想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和我们传统认知有着巨大反差的一些新理念。我们都不愿意提及病痛和死亡,可是恰恰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西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他们从小就建立一种比较理性的概念。所以在他们的医疗体系和人去世后的殡葬服务都体现出来,这很大程度减轻了病患者的痛苦,也安慰了家属。
 
朋友的葬礼是在他生前征求他本人意愿而举办的基督教“感恩追思礼拜”,也就是中国人的“追悼会”。在“追思礼拜”上大家一起回忆他的生平,孙辈介绍一些他们孩提时的逸闻趣事,大家一起唱赞美诗,牧师也介绍天国的美景。尽管大家对老人家的去世很难过,但没有悲哀,因为大家知道他去了一个更荣美的地方。
 
朋友最后一次中风发生时,导致一些肢体和吞咽等功能的丧失,即便是使用插胃管直接输入营养剂,可是身体无法正常吸收。医院经过各科医生的会诊,按照他个人的中风部位和脑神经受损的情况,确诊在医学上认为“不可能康复”,建议家属采用“安宁和缓医疗”。
 
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名字很好听,进入“安宁阶段”的病人将不再提供医疗医治,不再提供维持生命的营养和食物,不再通过挂生理盐水来提供水分,切断所有氧气的供给等等。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病人疼痛时,可以皮下注射少量的止痛剂,用棉签沾上一点水,湿润嘴巴。看起来很残酷,这令很多华人家属很难接受。一位原先在国内ICU做过很多年的医生,抢救过不少濒临死亡的病危患者,作为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只要有一线希望,医生就要抢救病人的生命。怎么可能看着自己亲人还活着就撤除一切维持生命的措施?
 
通常,澳洲医院会和家属召开数次家庭会议,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医院会决定按照“医疗决定”(medical decision) 强制进入病人的“安宁阶段” (这在澳洲是合法的),撤除上面提到的维持生命的设施,医生每天还是会来查房,护士每过几小时给他翻身,擦身等常规护理工作。就这样在没有任何药物和营养(包括食物和水)的情况下,朋友存活了10天,没有痛苦,没有恐惧,慢慢在昏睡中离世。尽管我们对这个“安宁和缓医疗”还是抱有一定的成见,但我们感觉这个医学处理还是比较合理的。在此过程中我阅读很多中英文资料,也听取很多朋友关于家有长辈经历过“安宁和缓医疗”阶段的介绍。很多介绍都非常肯定“安宁和缓医疗”的效果,除了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都以法律保护的框架下,加以推广。
 
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这个“安宁和缓医疗”的概念,现在人们对此有两个极端:一是理想化,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以为是一种“治疗恢复”方法。我们遇到医生只谈进入“安宁和缓医疗”的好处,澳洲还有专门的“安宁和缓医疗”医院和病房,有专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医护人员,据说此类医院和病房布置的很人性化,有漂亮的室内布置,播放柔和的音乐,有社工随时作陪谈和关爱,遇到患者忧郁和痛苦,也会皮下注射一些镇定剂。但要明白,进入这个阶段,在医疗上是不做任何治疗,病情可能越来越重,人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另一个极端就是把“安宁和缓医疗”妖魔化,宁可过度治疗,不惜一切代价,千方百计挽留病人生命。这两个极端都要避免,因为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只要是负责任的医生,特别是汇合各种医疗设备的诊断结果,由各科医生所做的综合决定,应该还是比较正确的。
 
“安宁和缓医疗”也称为“安宁疗护”和“姑息疗法”,另一种说法就是“善终服务”、“临终关怀”等。通常是针对末期绝症患者使用的医疗处理方法,由于医学治疗对末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为了患者的性命延长,从而过度使用药物,使他们饱受更多的痛苦,因此提倡以“临终关怀”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令患者能够以更安详和有尊严的姿态离开人世。
 
临终关怀于1967年由英国医师西西里·桑德斯开始推广,治疗方法包括以口服和注射药物来减轻痛苦,并在环境、心理和灵性上提供治疗护理,正确地进行“死亡教育”等。这种治疗方法理论上不会延长病患的濒死期,而其目的是为提升患者在临终前的生活品质。通常由心理辅导师、社工和志愿者提供所需要的护理,除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外,同时亦能减缓家属的心理创伤及负担。很多国家对“临终关怀”进入点都有极其严格的法律规定,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提倡民众自愿签署“生预嘱”,一旦在进入生命的末期(医学法律上有严格规定)将自动放弃施行心肺复苏术等抢救和维持生命的措施。目的是根据患者和家人的意愿及需要,防止和减缓因疾病而引致的肉体、情绪和精神上的不适合伤痛,从而令病人和家属尽量在此特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生活质素。同时维护病者的尊严,让病人平静、安祥地走向生命的最后阶段。
 
“安宁和缓医疗”和“临终关怀”两者都是“善终服务”,严格来说还是有些区别:
 
 
“安宁和缓医疗”:中国又叫“宁养医疗“,英文叫Palliative Care,“安宁和缓医疗”意味着患者放弃所有能够延缓生命的药物和介入性治疗,营养液等(但各个国家对其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是医院经过几天病情稳定后转入“安宁和缓医疗”医院,养老院或回到家中(本人并不建议,因为很多后续问题)。“安宁和缓医疗”没有时间限制, 可以一直延续到生命终点。据医生介绍,在断绝任何生命和药物支援情况下,甚至可以存活两周以上。
 
 
“临终关怀”,英文叫Hospice。这并非是一种普通医院的医疗服务,而是一种专注于在不治之症的患者疾病晚期,在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及由疾病症状而引发的痛苦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hospice)是为晚期重症病人生命短于六个月的一种安抚关怀服务,病人和医生一致同意放弃所有能够延缓生命的药物和介入性治疗。病人一但进入临终关怀(hospice),治疗医生就完全把病人办理出院,由临终关怀团队接手。病人转院后,有临终关怀人员上门访问。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保证病人应有的尊严,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自然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说明:
1. “安宁和缓医疗”,“临终关怀”和“安乐死”是不同的性质。安乐死(英语:Euthanasia)同样也是一种帮助病人减少痛苦而离世的方法,但“安乐死”是人为地采用药物通过注射或是服药的方法终止生命,非常快。无论通过医生或是家属或是绝症病人自己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在很多国家都是禁止的,在医学,道德伦理上和法律上都是备受争议。所以“安宁和缓医疗”和“临终关怀”并不是“安乐死”,这里有一条极其严格的界限。
 
2. 本文仅仅针对目前澳洲的情况而言,但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各个医疗团队做出的决定也会有所不同。澳洲是联邦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法律,可能也会有区别。所以本文不做个案解释,仅仅是一种概念的介绍,不参与讨论。若有出入,请见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