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催眠老师给一位催眠感受性较高的王同学当场进行催眠,众多学生静静地观看着这场催眠教育课。
王同学躺在三张椅子上。老师先把王同学诱导进入催眠状态,然后暗示他全身肌肉紧张,犹如木板一样。在几位助手的协助下,王同学所躺的中间一张椅子被抽掉。于是,王同学的头部支撑在一张椅子上,膝盖下部的双脚靠在另一张椅子上,胸部和腹部都空悬着。老师不停地暗示肌肉越来越紧张,肌肉僵直如铁块。
催眠成桥立人术
周围观看的同学们惊讶不已。
然后,老师又请了一位同学上前,在助手们的搀扶下站立到王同学的肚子上。当时呈现的景象是:王同学头脚分别支撑在两个椅子上,身体中间悬空,在胸部、腹部下面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一位男同学站立在王同学的肚子上。
这就是催眠术中经典的成桥立人现象。
第一次观看催眠术演示的同学们都张大着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下一步是老师对王同学作催眠后暗示。老师告诉王同学:“当你醒来后,只要我到黑板上写字,你就走过去把教室的窗户打开”。老师还说:“你醒后,催眠时所有的经历完全忘记。”
催眠结束前,老师语气坚定地向王同学发出暗示:“好,你马上就要醒过来了,醒后头脑特别清醒,精力充沛。5、4、3、2、1,醒!”
王同学一下子从恍惚的催眠状态中醒了过来,微微一笑,回到座位上坐下,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同学们继续上课。
老师谈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内容,转身走到黑板前写字。王同学立马起身,走到教室一侧将窗户打开。全班同学都盯着王同学看,谁也没有吱声。老师继续讲课。一会儿,老师又在黑板上写字。当全班同学转身看王同学时,王同学已经快步走到教室另一侧的窗户前,把窗户打开。
冬日,冷风嗖嗖。“受不了了!”“为啥开窗呀?”有人叫了起来。
王同学若无其事地说:“我太热了,要开窗透气。”
“你有病吗?这么冷的天你还热?”“你被催眠了,催眠暗示你开窗,你知道吗?”
“说什么呀?催眠怎么能暗示我开窗呢?”王同学懵了。
事实确实如此,催眠暗示就是如此神奇。
催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催眠是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特殊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在催眠时能唤起已经遗忘的早年记忆,可以出现肌强直、肌麻痹、植物神经功能改变等现象。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从催眠师的暗示或指示,并作出反应。
催眠并非罕见之事,事实上每个人都能进入不同程度的催眠状态。催眠程度的深浅取决于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威信与技巧。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会发生认知改变、痛觉丧失和麻痹瘫痪。通过催眠暗示,还可让被催眠者在催眠解除后遗忘催眠过程本身,催眠效应可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中。催眠可用于心理治疗,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手段,催眠更是探索无意识的途径。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催眠感受性有多高呢?
催眠感受性需经过测试方能知道。催眠感受性是指被催眠者对催眠暗示的反应能力。它是由经过标准化的催眠诱导后,被催眠者通过标准项目的多少和对标准测验作出反应的数量来衡量。被催眠者通过测验的项目越多,催眠感受性越高。测试催眠感受性的主要量表有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 SHSS)和哈佛群体催眠感受性量表(Harvard Group Scale of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HGSHS)。个体的催眠感受性相对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稍有变化。例如,上述王同学的催眠感受性就比较高,能进入深度催眠恍惚状态,表现出“成桥立人”的状态,感受性比较浅的同学是无法做到的。
在催眠的实际操作中,有时催眠师并不需要知道被催眠者的感受性的具体分数,他只随意选用几项测试内容对被催眠者测试一下,基本就能知道被催眠者的感受性的高低。
所以说,成功的催眠不仅基于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师的技能也不可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会不加批判地执行催眠师的指令。因此,为保证被催眠者的权益不受损害,催眠师必须由经过一定的资格培训、且具有高度道德准则的人员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