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究神秘的心灵(16) - 虚假记忆

(2025-07-18 21:41:07) 下一个

十几年来,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方式在中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人们时不时地说起自己的童年创伤,哭诉原生家庭里遭受的苦难。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确实有很多人笼罩在童年创伤的阴影之下,但也有少数案例似乎不合逻辑,他们的回忆有虚假记忆之嫌,需要谨慎处理,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不少人认为,人类的记忆就像录像机一样,头脑记录的事件在以后回忆时,就像录像机回放它们的精确复制品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

1984年,科克•博劳德沃史(Kirk Bloodsworth)因强奸和谋杀一名9岁女孩而被判死刑。

科克•博劳德沃史

 科克•博劳德沃史是一名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曾在马里兰州东海岸当水手。他是第一个被判处死刑后再被定为无罪的人。他被判罪时才22岁。

在审判中,五名证人作证说他们见到博劳德沃史和受害人在一起,不过,其中两名证人未能在一排人中确定哪位是博劳德沃史。虽然没有任何客观物体证据将博劳德沃史与犯罪联系起来,但他仍被定为犯有强奸和谋杀罪,被判处死刑。

最初定罪两年后,上诉法院推翻了对博劳德沃史的判决,重审后他被判处终身监禁而不是死刑。

1992年,在博劳德沃史案件的DNA检测中发现,博劳德沃史是无罪的。1993年6月他被释放,那时他已经在监狱度过了将近9年时光,其中有两年面临处决。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因目击证人的错误识别而导致美国300多起被定罪的案件,在后来的DNA证据下被推翻,其错误定罪率约71%。这些被推翻的案件中有三分之一依赖于两名或更多错误目击证人的证词。(New England Innocence project, Boston, MA )

当然,这些目击者的错误指证不仅导致对无辜人士的伤害,它还意味着真正的肇事者仍然逍遥法外。这些真正的犯罪者如果再次犯罪,那是对社会安全的巨大挑战。

怎么会有这么多目击者错了呢?

调查显示,在决定嫌犯是否有罪时,大多数陪审员都非常重视目击者的证词。尽管目击者报告有时是准确的,但是重建记忆往往会出现差错,发生虚假记忆。

虚假记忆(false memories)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一个人会回忆起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或者某件已发生的事件细节出现差异。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每次我们回忆时,记忆都会被重建而不是回放。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记忆研究员和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指出,记忆的行为“更像是将拼图拼凑在一起,而不是回放视频录像。”在法庭审判时,即使是律师的提问也可以改变证人的证词,因为记忆的片段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与提问者提供的信息相结合,导致不准确的虚假回忆。

1991年,洛夫特斯教授进行了著名的“商场迷失”实验。在这个心理学实验中,她找了24个人参加实验,还分别从实验参与者的多位亲人口中搜集到他们年幼时确实发生过的三个生活事件,然后再加上由洛夫特斯教授所设计的另一段编出来的虚假事件,共四个幼年时生活事件的记录发给这24位实验参与者。

“商场迷失”实验

那个虚假事件的细节是:这些实验参与者约五岁时,某天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带着兄弟姊妹一起去逛商场。到了商场后,他/她拿着父母亲给的零钱立马跑去买冰淇淋,结果与家人走散了。最后被家人找到时,他/她正向一个老人哭诉。

洛夫特斯教授对这些参与者说,他们的亲人都记得发生过这些事,请他们就自己的幼年生活事件补充一些细节,若忘记了就说忘记了。

结果,24个人中有6个人(四分之一)说他们记得发生在商场走失的事,并为那段虚假事件增加了不少细节。例如,一位14岁男童记得遇到的那位老年男子穿的灯芯绒外衣是蓝色的,头有点秃,戴眼镜;再见到母亲时,母亲说了句“下回不要再这样了”。

实验结束后,洛夫特斯教授告诉那24名实验参与者,那四个幼年生活事件中有一个是捏造的,要他们圈出来。6名相信在商场迷失过的参与者中,仍有5人坚持认为那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

“商场迷失”实验证实了洛夫特斯教授的假设:一个人倘若被刻意辅导去记忆某一事情,而他又十分配合,他完全能够“植入记忆”,可以“记起”被植入的那些事情。

当洛夫特斯教授的实验结果公布于世后,马上受到各方的抨击,指责她为淫虐幼儿的罪犯说情。于是,洛夫特斯教授和其他心理学家对虚假记忆进行了更为广泛的研究,让人们“记得”更多幼年时的惊骇片段,例如,被野兽袭击,在河里差点淹死,见到有人被魔鬼附体等等。实验的结果是:“记得”这些胡编乱造的生活事件的人居然接近两成到三成。

大量的研究表明:记忆不一定是真实事件的准确回忆,实际上它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其他操作来构造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