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莉过生日,她的男朋友送给她99朵玫瑰。
小莉的闺蜜小蓓生日,她的男友想做得比小莉男友更慷慨,决心送小蓓100朵玫瑰。
谁知小蓓看到后埋怨他怎么与小莉的男友送的一样呀?
“哪里一样呀?我这儿有100朵,比他买的还要多一朵呢!” 男友解释道。
“谁看得出来?” 小蓓嘟哝道, “去学学韦伯-费希纳定律吧!真是没文化。”
玫瑰与韦伯-费希纳定律
家里要开派对,小宝妈妈做了好多芝麻糖招待客人。妈妈给小宝尝了两颗,小宝非常喜欢。妈妈说,那些芝麻糖要招待客人,现在不能吃,等客人回家后有多余的才能吃。
小宝经不住芝麻糖的诱惑,他偷偷到厨房的大盘子里拿了好几颗芝麻糖吃了起来。妈妈发现了,问小宝:“你想吃糖,为什么不拿客厅桌子上的糖呀?厨房大盘子那么重,你不怕把大盘子打翻吗?”
“客厅小碟子里只有一点点糖,我拿了你就会发现。厨房大盘子里糖多,我拿几颗你不会知道。”
小宝吃糖
小宝的爸爸在一旁听到母子的对话后哈哈笑起来,得意对说:“我家小宝实在聪明,他的行为方式已经符合韦伯-费希纳定律了,虽然他根本不知道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懂韦伯-费希纳定律,但他已经在生活中就能自由运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小天才呀!”
所谓韦伯-费希纳定律(Weber-Fechner law),是指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韦伯-费希纳定律最早是德国生理学家恩斯特•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发现的。韦伯被誉为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感觉和触觉时发现,对刺激的感知灵敏度的差异与实际差异成反比。
恩斯特•韦伯(1795-1878)
后来,韦伯的学生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进一步制定了韦伯-费希纳定律,说明了物理刺激的大小与人们感受到的强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强度的刺激下,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1801-1887)
这定律涉及人类的感知,解释了物理刺激的具体变化与人们实际上感知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所有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
韦伯-费希纳定律图示
上图表明,如果左侧图内有10个黑色小圆点,那么增加10个点到20个黑点,人们能明显地感到点数的增加。但是,在右侧110个黑色小圆点里面,再增加10个点到120,人们就不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
小宝拿糖的想法就是这个道理,客厅小碟子里如果有20颗芝麻糖,拿了10颗,妈妈能马上发现其中的变化。但是,从厨房大盘子的120颗糖里拿了10颗,其变化就不容易觉察到。
日常生活中,韦伯-费希纳定律比比皆是。
例如,在营销方面,小芳想买个手机套,她发现学校商铺里的价格是20元。同学告诉她,校外超市里只卖10元。她会去校外超市买吗?
小李想买个手机,学校商铺里的价格是1250元,而同样的手机,校外超市的价格是1240元。
同样相差10元。他会去校外超市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