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根

(2025-05-27 07:40:38) 下一个

心理学家吉恩·科恩(Gene Cohen)曾经说过:“好些人已經退休,這意味着他們有时间去做他们一直想做的事情。他們思考的问题是:如果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去做呢?”

 

我已退休,我有时间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了。但是,我想做的事太多,我必须一件件事抓紧时间去做。如果现在不做,什么时候去做呢?

 

寻根是我诸多想做的事的清单中位于较为前面的事项。

 

儿时,我看见我爸爸经常抽空用毛笔抄写家谱。看着那些用世表方式书写的人名和出生年月等等,我丝毫不感兴趣。当时爸爸曾告诉我,家谱是家族的脉络,我们是“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的后代。我听进去了,但没有感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小说《根》(Roots)在中国发表,引起一阵轰动。《根》讲述了一个美国黑人到非洲去寻根的艰难历程。作者声称他找到了由他上推七代的祖先降生之地,这条根也是所有美国黑人之根的代表与象征。书中反复地强调: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是从哪儿来的。

 

 

读这本书时,我开始关心我是什么人?我从哪里来?

 

学心理学后,我痴迷于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提出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理论。荣格认为,所有人类的人格结构中最底层是集体无意识,它超越个人经验,而由祖先经验、神话象征、原型(archetypes)等组成。这一层潜意识深藏于个人无意识之下,是我们心灵结构中最深的一层。

 

意识的层面

 

荣格解释道,集体无意识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于我们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不同于个人无意识,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屿作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下部分是个人无意识;而岛屿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那就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于是,我对寻根,了解我祖先的事儿发生了兴趣。寻根,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有助于后代了解他们的祖先是怎样的人,可以在深奥莫测的集体无意识内窥视自己祖先可能留下某些踪影。那是非常吸引人和造福后代的事情。

 

我开始查询有关春申君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博物馆,影视都有着关于春申君的资料,内容大同小异,各方面都陈述着黄歇年轻时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激发我虚荣心的信息是:上海被称为“申城”,那是因为上海曾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这几年,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春申文化”,主要是以历史人物春申君开凿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传说,认为他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春申君是“治水英雄”。(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海春申公园里春申君塑像

 

有时,我们与朋友聊天,朋友调侃道:“上海是春申君黄歇的封邑,那你怎么知道你是黄歇的后代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我们需要查看黄氏家谱,以家谱的记载来确认我们是黄歇的后代。

 

好些事情常常是冥冥之中有着天意。

 

2025年,我弟弟去上海图书馆查看我妈妈家的家谱,因我外公是近代百位名人之一,外公的资料在北京、南京,甚至美国、台湾等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在上海图书馆查看外公的家谱时,我弟顺便想看看我爷爷的黄氏家谱,但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家谱上有众多私人信息而不准查看。磨了一番嘴皮,图书馆的人还是抬出了2022年出版的,那厚厚的22卷《横林黄氏家谱》第七次修编版。

 

 

22卷家谱,根本没时间细阅,我弟弟只能随便翻阅。想不到在家谱里居然看到了我爷爷和我爸爸的名字,真是欣喜万分。更为惊讶的是,不知在哪份卷书里的随意翻阅中,偶然发现了一张3X8公分大小的小纸条,上面写了家谱总编辑的电话与地址。后来知道,那份家谱送去上海图书馆时,留下了联系人的电话,不知哪位工作人员随手放进了书里。

 

有了联系人的电话,随后就有了我们黄家兄弟姐妹4人于2025年4月29日前往常州横林的寻根之旅。

 

到了横林,我们收到黄氏宗亲会的热情招待,会见了家谱续修群的几位老师,听他们讲解修编家谱的过程,为他们无私的辛勤续修而感动,为家谱的训导而深受启迪。正如家谱序言中所说:家谱续修时历两年,地涉数省,行千里,访百家,审视百余年风雨历程,慎察数百家存亡少长,细觅百余户分枝散叶。虽知分卑识浅,事不宜葳,念继志述事亦人子之所当为也,遂夙夜兢兢,不遑暇逸,旁证博考,条分缕析,篆修编辑,务期质实,惟冀不孚众望,罔忝厥任。所幸群贤毕至,集思广益,辛苦劳作,终于玉成。至于法之未备,词之不文,则厚望贤者补过焉。

 

黄氏家谱中共有7份皇上颁发的“奉天敕命”。

 

 

 

黄氏家谱采用宣纸印刷,以利保存,然后装入樟木箱,以防虫咬。《横林黄氏家谱》已被故宫、北京、上海、南京、常州等多个图书馆收藏。这次与横林黄氏家族的人员联系后,我们的名字已加入家谱之中,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讲,也算是认祖归宗。

 

 

对我而言,更为关注的是黄氏家族的人格特征,因为它们会随集体无意识传承给我们。我就这个问题询问了这次修谱的总编黄伟翔老师。

 

“善。” 黄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黄氏得姓2600多年来,家谱上记录了众多的与人为善之案例,甚为感人。”

 

黄老师解释道,黄氏族人注重教育,处处行善,不同于其他家族官官相承。黄家史上有很多教育学家,有的先辈为了办学教书而放弃了赴京当官的机会。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四十八位进士,其中四人官至尚书。为此该村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其中有“读书双绝”的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

 

 

我也好奇,如果家族中有不良分子,是否也会记载家谱中。

回答是肯定的。一般来讲,那些被判死刑者会在家谱中他的名字旁画个圆圈,然后被逐出家谱。幸好,我们黄氏家族中没有出现画了圆圈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宗族都有修编家谱修缮祠堂的规矩,通常每30年修编一次家谱。因种种原因,第七版《横林黄氏家谱》与前一版相隔了100年才出现有志之士集合起来修订。谱者、载世系、明人伦、凝亲情、传教化。功德无量。

 

《横林黄氏家谱》上写着:无谱人不知其所由来,有谱乃悉晓其所将往;无谱则尊卑亲疏惑乱,有谱则长幼忠奸可辨;无谱族亲相视如途人,有谱宗支敦睦似同舟;无谱勿知其先辈创业开拓之艰辛,有谱可激励后人守业进取之恒心。

 

厚厚的家谱,得慢慢细读,好好研学,认真分析了解先祖通过集体无意识的传承而附着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人格原型。

 

这次寻根让我知晓了自己大约是春申君黄歇的第七十九代世孙。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