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感情”四个字,听起来振聋发聩,仿佛是某种必须无条件捍卫的神圣情绪,是举国同声、义无反顾的道德共识。它常常与“自豪”“尊严”“血性”“抵抗”“爱国”这些大词连用,显得庄严而不可置疑。可若把这层庄严的糖衣剥开,我们会看到里面包裹的,不全是美德,还有歧视、傲慢、恐惧与偏执。所谓“民族感情”,其实不过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集体情绪,它以优越感为养料,以排他性为武器,最终造就的不是团结,而是分裂;不是繁荣,而是停滞;不是开放的心灵,而是封闭的牢笼。
“民族感情”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极其模糊却又极具操控力的舆论工具。它通常在以下几种语境中出现:外国地图标错中国省份,“伤害了民族感情”;某品牌广告出现外国模特,“不尊重民族感情”;某学者引用国外观点,“有违民族感情”。
看似多变,实则一以贯之:它是用来判断“敌我”、划分“忠奸”的快捷按钮,是一种情绪绑架机制。它不需要逻辑,不要求证据,只要你说“民族感情受伤了”,你就是正义的代言人,批评你的人反而成了“汉奸”、“卖国贼”。这种“感情”不是个人自然产生的爱国情怀,而是被灌输、被催眠、被动员的群体反应。它和我们真正的情感无关,而是跟政治操控、意识形态塑造密切相关。
“民族感情”在社会中并非自发产生,它需要被煽动、被维护、被强化。它的运作路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制造敌人:如果没有外敌,就无法激发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因此,必须要有“他们在看不起我们”“他们不尊重我们”的叙事。不管是日本、美国、印度,还是韩国、菲律宾,总得轮番来一遍。
第二,选择性记忆:强调历史苦难,回避现实责任;突出外部打压,掩盖内部矛盾。比如,提到甲午战争,总说“国耻”,却不反思腐败无能;谈抗战精神,总讲英勇,不讲民众如何在战争机器中被牺牲。
第三:集体情绪动员:通过媒体舆论、网络热搜、教材宣传,将“民族感情”与“爱国主义”“国家尊严”画上等号。谁质疑,谁就是“精神日本人”“文化汉奸”“洋奴走狗”。
第四,制造从属感:个人的身份、价值和意义,必须建立在“我是某某民族”的基础上。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一员,你就“必须”对某些话题有某种特定立场。否则你就是“背叛集体”的“叛徒”。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情感绑架。它不允许个体理性思考,不容许不同观点存在,它用“你是我们的一员”来规训你,“你不能丢我们民族的脸”来吓唬你。在很多人眼中,“民族感情”是值得骄傲的,它代表了“我们不再任人宰割”“我们站起来了”。这种叙事乍一听热血沸腾,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它本质上是一种部落意识的延伸。部落社会强调血缘、种族、图腾的神圣性,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国家中仍然残存。你属于这个民族,你就天然优越,其他民族要么是敌人,要么是低等。这不是荣耀,而是一种种族优越感的表达,一种披着民族旗号的种族歧视。
我们看到很多“民族感情”爆发时的表现,往往是极度排外、仇恨他人、拒绝交流,甚至鼓吹暴力。这种“感情”不但不理性,反而令人羞耻。更重要的是,它在精神上封闭了一个民族的开放性,阻断了与世界文明的接轨。
让我们冷静地观察一下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状态,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民族感情”越浓烈的国家,越是不发达;越是强调多元文化、鼓励包容的国家,越是富强稳定。为什么美国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不是因为它是白人国家,而恰恰是因为它是一个“大熔炉”。各族人民可以在这里生活、工作、创新,黑人可以当总统,华人可以当市长,犹太人可以主导金融,印度裔可以统领硅谷。这种制度设计的基础不是“民族感情”,而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再看欧洲、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国家,无一不是建立在文化多元、种族融合的理念上。反观那些高喊“民族感情”的国家,却常常陷于专制、内斗、经济停滞与文化封闭的困境。如果“民族感情”真能强国,那朝鲜早就超英赶美了。
“民族感情”不仅是一种集体陷阱,更是一种对个体自由的压迫。它把每一个人绑在“民族责任”的战车上,剥夺你的批评权、怀疑权、独立判断权。比如,当你质疑本国某项政策时,会有人说:“你怎么能帮外国人说话?”——仿佛只有“舔自己民族”才是正确表达;当你欣赏外国文化、追星日韩时,会有人说:“你没有民族自尊!”——仿佛审美也必须服从“民族意志”;甚至当你出国工作、接受他国教育时,也有人说你是“崇洋媚外”,必须“回报祖国”才能洗清“原罪”。在这样的情境下,个体永远不被当作自由的人,而只是一个服从于“民族机器”的零件,一个必须随时被献祭的祭品。
归根结底,“民族感情”是一种替代性认同工具。当个人无法在社会中获得尊严、价值与意义时,民族情绪便成为心理慰藉的出口。你可能买不起房,但你可以说:“我们民族是最伟大的!”你可能收入微薄,但你可以说:“我们不能被外国人欺负!”你可能毫无权利,但你可以大声斥责西方的“虚伪与堕落”。这种情绪机制非常高效:它让一个社会的民众在缺乏实质获得感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一种虚幻的“精神胜利”。它不是尊严的体现,而是愚民工具的进化版。
真正伟大的民族,从不需要通过“仇视别人”来获得自豪感。从孔子提倡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鲁迅呼唤的“立人而后立国”,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大胸怀的文明思维。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越来越退回到了“你不是我们民族的人,你就不配发言”的愚民逻辑。靠着“民族感情”的情绪勒索,只会让我们在自我感动中原地打转,在自我优越中逐渐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