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的博弈中,每一次谈判、每一份协议,都是全球舆论的焦点。而“日内瓦协议”作为这一系列较量中的一环,在实质上标志着美国对华贸易战略的一次初步胜利。这份协议不仅改变了双方的关税结构,也暴露出两国博弈中的微妙权衡与深层次意图。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动对华贸易战以来,美国的对华贸易策略逐渐从“公平贸易”的口号,转向利用关税作为战略工具,以迫使中国在结构性改革、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出让步。在这一框架下,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实际税率成为美国的重要目标。美国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对美市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又异常关键,因此,只要精准加税、持续施压,便能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
而日内瓦协议的签署,显然在这一逻辑下运行。协议签订后,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平均20%上调至30%,这在表面上是一项数据调整,实质上却是一场利益结构的重塑。根据协议内容,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由20%上升至30%。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象征着美国掌握了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在中美贸易关系中,美国一向占据顺差方地位,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出口方之一,因此,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了直接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一关税提高是“协议认可”下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默认了美国拥有调高税率的正当性。在国际规则层面,这是一种极不对等的妥协。
与美国相对,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反而从15%下降至10%。从直观来看,这似乎是中国作出的让步。此举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希望通过适度的市场开放、展现谈判诚意,以换取美国在其他领域的松动。但也不能忽视,降低关税同样可能出于国内的战略考虑。比如,中国可能希望借此推动高端制造业进口,优化国内供给结构。然而无论初衷如何,这种“不对等”的税率变化,确实使美国在谈判桌上占据了更多优势。
自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持续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并借助其全球金融、技术、政治联盟体系,对中国形成外部施压。而在“日内瓦协议”中,美国不仅没有退让,反而进一步强化关税手段,说明其掌握了议题引导的节奏与内容安排。
从协议谈判的动态来看,美国始终以“公平竞争”为话术,包装自己的关税政策,实则是将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准入问题制度化、长期化,试图将中国引入一个按照美国标准调整经济体制的轨道。
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中国的策略更倾向于“以拖制变”的缓兵之计,在维护国内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尝试寻找妥协空间。从此次关税结构的变化来看,中国在被迫接受美方提高税率的同时,降低自身税率来表达谈判诚意。不过,这种做法暴露出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短期博弈能力的局限。在没有掌握议题设置权的背景下,中国只能在规则的边缘进行微调,而无法对游戏本身提出实质性挑战。
“日内瓦协议”达成时,美国正处于相对经济强势的阶段。尽管面对通胀和制造业回流压力,但强劲的消费需求和科技产业的领先地位,使美国仍具备谈判筹码。同时,美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拥有广泛影响力。通过与欧洲、日本等传统盟友协同,美国在多边场合对中国施加间接压力,使中国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处于相对孤立状态,这也为美方在谈判中赢得更多空间。
中国之所以接受如此“看似吃亏”的协议,也有其现实考量。首先是国内经济面临出口下滑、产业链重构等多重挑战,亟需稳定中美关系以缓解市场压力。其次,中国希望在控制局势恶化的前提下,争取战略缓冲时间,以应对未来可能更为严峻的全球局势。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选择“让一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策略,只是这个“天空”是否真能换来战略主动,还有待时间验证。
日内瓦协议虽然使美国在税率调整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赢得了贸易战的全局胜利。中国并未在体制改革、知识产权、国企补贴等核心问题上做出根本性让步,贸易摩擦仍有继续升级的可能。
美国对中国商品税率的提高,象征着美方议程的推进,也有助于缓解国内政治压力。在大选政治背景下,这种“可见”的胜利能为政府争取民意加分,提升对华强硬政策的合法性。日内瓦协议,实际上成为美方布局下一阶段谈判的跳板。美国借助这一协议确立了“你改我就让、不改我就打”的谈判节奏,使得未来所有的对话都必须围绕美国设定的议题展开。
中美之间的贸易纷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关税问题,而是深层次制度结构、发展模式与地缘战略的较量。日内瓦协议,虽然只是这场较量中的一子,但却昭示出美国在这一阶段取得了相对主动。提高中国商品税率、迫使中国降低自身税率,美国在战术层面无疑赢得了一次回合;而中国在整体格局中保持战略克制,也为后续发展争取了空间。
可以说,“日内瓦协议”是美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一次“以退为进”的妥协,同时也是中国“以守为攻”的战术尝试。它并未解决矛盾,但却进一步揭示了矛盾的本质:这不仅是一场经济战争,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持续博弈。正如棋盘之上,输赢未定,一步之差,或成全局。日内瓦之下,风起云涌,双方都在寻找下一次落子的最佳时机。